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关于理解的讨论

 

  当我说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我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寻常的。当我们平时使用“理解”这个词时,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当人们说他们“理解了一般均衡理论或者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时,或者,当人们说他们“理解了音乐或者人类心理”时,他们说的都是大脑中的一种认知过程,即分别通过某种途径获取某些信息。前者指的是一种“技术性的理解”,一种重新创造所理解的东西的能力,甚至可能会将所理解的事务加以扩展和改进。而另一方面,人们说他们理解音乐,指的是一种“直觉性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很难向外人证明的。6(这也是即使你在不理解音乐和艺术的时候也可以安全地声称你理解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更深程度的理解。考虑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会理解这个孩子,但这个孩子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即使在心理学方面没有什么研究,也可能会理解这个孩子。但是,前者的理解可能更接近上面提到的技术性理解,而后者的理解可能更多是出于直觉。在很多情况下,后者将会对孩子在寻找什么以及孩子在特定情境下会如何反应更为了解。父母和兄弟姐妹可能不能解释他们是怎么理解的,因而也就不能够把这种理解能力传授给其他人,但是,绝大多数的接触过这种情形的人都会认为父母或兄弟姐妹确实有这样一种理解力,并且还会认为这是与心理学家不同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直觉性理解并不是不能够通过训练进行加强的,并且当它和技术性理解相结合时,能力会更大。人们可以学会更好地利用直觉。

  

  在大部分的正规学科中,我们主要依赖于专家们的技术性知识。这种知识究竟是好还是坏则依赖于学科本身的性质。对于一个自动化工程师而言,一个好的技术性理解可能就足够了。但我认为,在经济学领域,对于直觉性理解的需要比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得多。好的经济政策需要一种超越理论知识和回归系数之上的对于事物的“感觉”,这就像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通过学习管理和创新的技巧就变成企业家,或者仅仅学习一个司机的手足动作就能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司机一样。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令人困惑,但确实存在一些需要直觉性理解的良好理由——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也是我的目的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想要全面理解本书,凭着直觉理解这里的材料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标准的经济学教材会有显著的不同。本书并不仅仅是列举出各种结果,而且还尝试通过使用推理,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促使大家去反省来建立一种理论。此外,为了理解这里的东西,还需要你有所抛弃。学过很多理论的人通常都没有能力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这并不是必须的——有些最有天赋的当代作家也是很好的理论家——但是通常的情况多是这样的。教科书中的假设和公理总是倾向于排挤其他形式的学习,尤其是我们从每天的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在有些情形下,那些学了很多理论的人确实也尝试着从现实生活中学习,但是由于过度学习导致的视角的扭曲,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只是进一步证实了他们之前已经形成了的论断。

  

  根据有关“证实性偏见”(confirmatorybias)——人们天生有一种利用新信息来证实其原有观点的倾向——的研究,这一点并不令人惊奇。两个分别持有左翼和右翼观点的人接触了相同事件集,却总会从中找到理由以支持其原有的左翼或右翼观点。在关于这个理论的一个著名试验中,一群人被要求观看屏幕上一些非常模糊的图片,逐渐地这些图片变得清晰,但始终没有完全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在实验的最后,人们被问到他们觉得这幅图片是什么。有些参与者从开始就被允许看屏幕(非常模糊的阶段),另外一些则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看屏幕(当照片不那么模糊时)。有趣的是,前者(因为他们从更早以前就开始看了,所以拥有比后者更多的信息)更少得出正确的答案——1/4的人答对了。但那些从不那么模糊的阶段开始看的参与者中却有一半的人都答对了。对此,最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证实性偏见”。那些从更早阶段就开始看屏幕人的在很少的信息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种观点,他们之后看到的东西都只是证实了之前的观点。

  

  这并不表示现代理论经济学教给了我们错误的东西,因为大部分的书籍教我们的都是“如果……那么”式的命题——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如果他们都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出结论X,Y,Z来,例如X可能是“自由贸易能够增加一国国民收入”。总是呆在这样一个充满假设的世界中,除非非常清晰的头脑,否则都会把假设的世界与他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弄混。而那些“那么”,这种“如果……那么”论断的一部分,对他们而言逐渐就成了事实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是一场魔术表演。一个好的魔术师会给你展示所有的东西,但只会把你的注意力保持在那些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一点儿东西之上。不久之后,魔术师想让你看的东西就变成了你的世界,而你则准备好接受各种幻象了。

  

  这些幻象来源于一遍又一遍的教条宣讲,来源于对经济学“事实”的狭隘观察,来源于教科书中死板模型对我们关于真实世界信念的不断冲击。本书的一大努力就是要清除这些幻象。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