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我的童年上篇

  我的家乡湖南省浏阳县不仅山清水秀,还是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出过许多知名人物。19世纪末,为变法维新救中国而先后英勇牺牲的谭嗣同、唐才常都是浏阳人。我父亲和谭嗣同、唐才常是当地名儒欧阳中鹄的得意门生。欧阳中鹄是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他精于儒学,富有进取思想,对弟子们追求进步、勇于变革的思想形成,颇有积极影响。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浏阳更是中国革命的先进地区之一。1927年秋,毛泽东同志率领三湘子弟兵举行的著名的秋收起义,就发生在我们浏阳的文家市,那里已经成为重点革命文物的保护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浏阳人引以为豪的是,有许多浏阳人跟着毛泽东闹革命,几十年来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一大批人成长为我国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如胡耀邦、王震、王首道以及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等等。无怪乎歌颂浏阳光荣革命传统的《浏阳河》,成为中国革命民歌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脍炙人口,并将永久流传下去。
  
  浏阳不但是光荣的革命圣地,而且经济、文化的开发也比较早。一般的农副产品都很丰富,还以出产夏(麻)布、鞭炮和湘绣等著名,在清朝就是个经贸出超县份。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勇敢。湖南的手工湘绣是国际知名的手工艺品,女孩子长到九岁十岁时,就要学绣花。家家户户男人们下田劳作;妇女在家务之余,不是纺纱织布,就是绩麻、绣花。不少人家,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利用空闲时间,手工制造烟花鞭炮。即使在旧社会,也很少有不事生产劳动靠行乞要饭为生的叫花子。我们湖南省的民智开发也比较早,哪怕是拉人力车的,或是挑夫、码头干苦力活的工人,从小都要认字,读《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因为妇女都参加劳动,在家庭里不受歧视,所以重男轻女的陋习也要比其他地方少得多。


  
  我的曾祖父瑞麟公是位医生,开了一家药铺。他一生乐善好施,对于穷苦的病人,不仅免费施行义诊和赠药,有时候还加赠几钱银子,嘱咐病人家属子女,回去要以孝心奉养生病的老人。那些贫苦病人,不仅得药治病,还能增加一些营养,往往病也好得快些。因此,四乡穷苦的病人家庭,对我曾祖父都非常感激。但对于富豪人家,曾祖父所收的出诊费却很昂贵。因为他的医道高明,有钱人家只怕请不动他,也不敢说贵。曾祖父去世的时候,各乡很多受过他恩惠的农民到我家哭丧吊孝。由于曾祖父一生乐善好施,使家中的积蓄耗费殆尽,传到我祖父时,家道就中落了。我祖父名焕吾,字懋梁,虽然家境已日益拮据,却仍继承了曾祖父的遗风,一生也有许多善行。我的祖母姓刘,是一位有教养的、典型的、旧社会的贤妻良母。祖母的娘家颇富有,嫁妆比较丰厚,这对缓解我家日益中落的贫困境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她天天晚上纺纱织布直到深夜,以贴补家用。我父亲是独子,祖父、祖母对他十分钟爱。我父亲生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本名祖勋,民国以后,改名为黄徵,字颖初,笔名聿园。他生性聪颖,自幼就有“神童”之誉,在十二岁时就作了一首《促织诗》:
  
  促织复促织,夜阑应噤声。

  
  母劳嗟可息,窗畔已鸡鸣。
  
  大意是要促织(蟋蟀)不要再叫了,窗外已经快天明了,而母亲已经纺织了一整夜,十分劳累,应该让她安稳地休息了……这首诗一方面显示了父亲年少时的才华,同时也表达了他颂扬祖母慈爱勤劳的孝思。
  
  我父亲十几岁时考中了秀才,之后,祖父曾想让他停学到店铺里去当学徒。幸好祖母舍不得,向娘家求助。外祖父和舅父们一向都很喜欢我父亲,就资助他继续上学。祖母为此卖掉了自己陪嫁的首饰。祖母因操劳过度,五十一岁便病逝了。
  
  我父亲娶的第一位元配刘氏夫人,没有生育;第二位继配李氏夫人,亦无生养。祖父生怕黄家乏嗣无后,父亲守孝期满,即为父续弦,让父亲娶了第三位继配夫人,就是我们的生母。她姓李名婉,号琴湘,出身于中农家庭。我外祖父也是医生,我妈妈是他最小的女儿,因此外祖母对她非常宠爱。我妈妈嫁到黄家来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我爸爸比她大十五岁,他对妈妈很好,看到新娘子缠了小脚,就立即把缠脚布割断丢掉,让我妈妈放脚,免受缠足之苦。我母入门即当家。父亲以课读为生,收入艰薄;母亲乃贤内助,工烹饪。父亲所结交者,均当时名士,喜好结社雅集,每逢春秋佳日,联袂郊游,步行往返。母亲备好食盒担子,有酒肴,有点心。他们席地而坐,豪饮畅谈,吟咏酬唱。父母均善弈,乐道安贫,相敬如宾,不以功名坎坷萦怀。
  
  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陋俗,我父亲曾和同乡兼同窗好友谭嗣同,以及浏阳的其他进步人士合办过一个育婴堂,专门收养被人抛弃的女婴。我们浏阳的乡风,女儿出嫁时不收男家的彩礼,还要陪送一份嫁妆过门,所以生了女儿就叫“赔钱货”。如果只生一个女儿并不会太为难。再生第二个女儿,也还可将就。等到生下第三个女儿,家里人就要叫“赔不起”了,往往就在产妇床前将女婴溺死,或者丢弃路边不管其死活。父亲和谭嗣同他们在家乡宣传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溺死女婴是一种犯罪行为。后来溺死女婴的风气逐渐改掉,但是丢弃女婴的事还是经常发生,因此他们就开办了专门收养女婴的育婴堂。育婴堂平时大门紧闭,对外只开一个窗口,窗口外放一个收弃婴的木箱,便于穷人家在夜间放弃婴。有的人家还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条子上,以便给人认养,但很少有已取了名字的。就这样,这所育婴堂曾陆陆续续收过几十名被丢弃的女婴,先后给没有女儿的人家抱养了去,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善举。谭嗣同欣赏父亲的才华,聘其为幕友。幕友早时俗称师爷,即今之秘书,聘金比课读为丰。当谭嗣同调往南京候补知府时,父亲与之一同前往,经长江乘船顺流而下,在舟中各有唱酬诗词多首。父亲将自己所作辑为“中路集”,后因避祸出走,这部分诗稿不知去向。现在出版的《聿园诗稿》中,仅有集名,内容缺失。近年见谭嗣同遗集中却有部分收录。父亲除处理日常文书外,还帮谭整理《仁学》;谭也为我父所著《传音抉字简法》一书撰序表扬。谭并嘱其爱子怀生,对家父执弟子礼,可见相知之深。
  
  1897年春,即戊戌变法前一年,父亲孝思孺慕情深,在祖母逝世周年忌辰时,设位遥祭,伏地而哭,哀伤过度而精神失常。谭只得派人遣归,遂未能跟随谭入京。幸祖父乃世袭中医,悉心医治而愈。翌年,维新变法失败,谭等惨遭慈禧杀害。闻谭噩耗后,祖父警惕清廷文字之狱,虑受株连,而与父亲各赴他乡远游,以保安全。谭先烈对就义是有精神准备的。当时梁启超避入日本领事馆,大刀王五义士等劝谭走避,他慷慨激昂地说:“革命不可能不流血,我不牺牲谁牺牲?以流血唤起人民的觉醒,是值得的。”当时,谭的父亲任湖北巡抚,谭嗣同特地把父亲和夫人规劝他不要搞改革维新运动的家书放在桌上,从而使家属避免了株连。谭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君子案。谭嗣同从容就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临刑绝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宣统元年(1909)开了恩科,这是当年科举中的一种异路功名,即由各行省提名,凡落第饱学秀才,可与举人一体进京,参加会试。被提名者必须是品学俱优的人士,父亲亦被提名,考取了优贡。优贡是二十四年一次,拔贡是十二年一次,此特殊学位亦非易得的。父亲考取了,黄家祠堂内树起了旗杆和优贡匾额,族中人都引以为荣。贫儒之家也升格为书香门第了。当时还发表了父亲为两广盐运使候补经历,但当时吏治腐败,无钱、无势、无后门者怎能由候补转为实任呢?出于对清王朝政治腐败、外交软弱屈辱的不满,他仍与同学唐才常秘密联络奔走,因谋事不密,唐又牺牲,家父受托孤之重任。此乃谭、唐先烈遗孤与先父有师生之谊和革命世交的渊源。


  
  谭嗣同殉难后,离家远避的祖父在南昌遇见一位有道高僧,他不但会给人治病,还精通星象之学。祖父从高僧那里学了些医卜星象之学,回到浏阳家乡,就更加一心行善积德。我们浏阳以生产花炮出名,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不少人家的小孩子被鞭炮炸灼受伤。祖父就按那高僧授他的偏方,把一种叫做刘寄奴的草药采集来洗净晒干,然后浸泡在茶油坛子里,遇有被鞭炮灼伤的人来讨药,祖父就按伤势的轻重,从坛子里取几勺药给他们,没几天伤口就会好。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帮着祖父做这种施药治伤的好事呢!
  
  我妈妈也是位好行善事的人,自从嫁到黄家以后,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每年夏天,她总要把茶叶用开水冲泡到茶缸里,置放在我家大门口,免费提供给过往行人饮用解渴,这就是所谓“施茶水”的善举。从曾祖父、祖父祖母,到我母亲三代人都一直是这样做的。这是我们黄家一贯乐善好施的传统家风。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优良道德风尚。俗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