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几经劫难 奔赴龙场

龙场,是一个在大明朝的版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驿丞,是一个在明朝小得不能再小的职位。而今王阳明踏上一个自己所未知的地方,路途渺渺,前途茫茫。桎梏还历历在目,归途却遥遥无期。这种心情有谁能晓,有谁能解。唯有借诗赋抒写心中之痛:

去国心已恫,别子意弥恻。伊迩怨昕夕,况兹万里隔!恋恋歧路间,执手何能默?子有昆弟居,而我远亲侧;回思菽水欢,羡子何由得!知子念我深,夙夜敢忘惕!良心忠信资,蛮貊非我戚。(《答汪抑之》其一)

即使这样,王阳明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希望有朝一日像朱熹的鹅湖之会为后人留下遗篇,到时能和友人一起讲诵,一起传道,授业,解惑,相携玩“羲《易》”。

无奈的王阳明离开京城,告别友人,一路南行,且行且留,也渐行渐远。走到钱塘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感慨自己命运的多舛,惊悸、恐惧、怨恨、自卑与自尊一时间全部迸发出来。念及自己忠心耿耿,直言上疏,而今反遭奸人残害,背井离乡,贬谪蛮荒之地。王阳明深知,这次贬谪不仅是一次面临未知的“远行”,而且有可能是与死神相会的“机会”。可谓是“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赴谪诗《杂诗》三首之一),这样的处境与当年伍子胥谏吴王夫差又有何区别呢?桥断眼前,猛虎尾后,左有悬崖,右有绝壑。想当年,伍子胥勇谏夫差惨遭迫害,头悬城门警示过路吴人;算而今,自己仗义直疏抵触佞人,身走蛮夷遥望故园。生亦何堪?死亦何惧?何不一跃以明己志,身葬鱼腹将心许国。轻生的想法随着江水的一浪接着一浪袭向王阳明,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有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且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

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谈。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诗一完成,王阳明仰天长叹,脱下衣服、鞋子,纵身一跃,跳进了钱塘江。不知过了多久,王阳明苏醒过来,发现自己竟然躺在了一条小船上。原来,王阳明跳入江中之后,由于水流湍急,便一直顺流漂去,正好遇到一条去舟山的商船,将其救出,这次王阳明又捡回了一条生命。可是,命倒是有了,接下来的路又该何去何从呢?商船至福建沿海靠岸后,王阳明谢别救命恩人便下船离开,漫无目的地沿着海岸前行,不经意间却跨过了闽江,来到了武夷山。武夷山曾经是道家修行的地方,这里风景尤美,空气绝佳。武夷山的赤壁、奇峰、曲流、幽谷、险壑、洞穴、怪石等神奇风景深深吸引了这位京城的谪人,想及自己一生,已迈入不惑之年,功未立而身先疲,心未达而世道殊。远看着武夷山的缥缈,王阳明遂生远遁之念。他漫无目的走着,不知不觉夜幕已经降临,也不知走了多少时辰才看见一座寺庙。王阳明上前叩门求宿,寺院的僧人推三阻四不想留王阳明过夜。无奈,王阳明只好另投他宿。依稀看见远处有一座破庙,王阳明迫不及待飞奔过去。由于长时间没有人居住,这破庙已不是人居而是成为虎穴。身心俱累的王阳明那里知道这是虎穴,他一走进破庙,便倚香案而卧。夜半,果然来了一只猛虎,绕廊大吼,但却不敢靠近王阳明。黎明时分,昨夜阻拦王阳明入住寺院的僧人走进这破庙,看见王阳明还在酣睡,呼喊王阳明几次才醒过来,这位僧人大惊道:“公非常人!不然,怎么会安然无恙呢?”原来,僧人借故不留王阳明是因为他身上有钱。僧人知道,只要王阳明进入破庙过夜准会遭猛虎袭击,待王阳明被猛虎吃后,他身上的钱自然归其所有。

这位“无良”僧人觉得王阳明迥异常人,便邀请其至寺庙。在寺庙里,王阳明又遇到了一位道士。真是无巧不成书,人生何处不相逢,怀志处处有仙指。这位道士正是二十年前王阳明在新婚之夜不入洞房,却迷恋与之彻夜攀谈的那位铁柱宫老道。他乡遇故知,落魄逢恩人,王阳明又惊又喜,深感亲切,便情不自禁紧握道士的双手,两颊间多了两行清泪。当然,这泪不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流淌,而是为友人的相逢,为做圣贤之志不死的决心而流淌。经过一番久别相逢的问候,王阳明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道士,并表达了自己想就地隐居入道的念头。铁柱宫老道听了王阳明的诉说,觉得不妥,便对阳明说:“你父亲在京做官,如果你就此隐姓埋名,万一刘瑾知道此事迁怒于他老人家,诬告你叛逃于北方胡人之地,后埋名南方广东福建一带,不去贬所,朝廷定会寻究你家,你的家人肯定会有危险。”王阳明听后恍然大悟,自己占了一卦,为《明夷》卦,于是决定奔赴龙场。其实这里的《明夷》卦,就是失意,艰难之时思归隐,正好符合王阳明当前处境。意即当失意之时,应坦然面对,以艰难困苦自处,不要轻易用事,且谨守正道,以避免小人之害。

当然,这只是一次占卦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王阳明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王阳明一直都有隐遁之思,可是从心理和道德上来说,他不可能因为自己而让家庭陷入灾难的泥淖,不可能用父亲的安全和前途来冒这个险;另外,立志做圣贤之心在王阳明身上永远磨灭不掉。作出这样的抉择也许就是他立志做圣贤的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罢了。

王阳明听了道士的建议以及内心的挣扎之后决意奔赴龙场。这种挣扎不仅仅是出于对父亲和家人安全的伦理责任,也不仅仅是对立志做圣贤、实践有意义的人生的实践责任,还是对朋友和学子的一种友道责任(王阳明在启程之前,曾正式招收徐爱为徒弟,徐爱自愿担负起传承儒学的重任,这种行为打动了王阳明),同时还战胜了内心的自卑、恐惧、怨恨。做出抉择后王阳明有一种释然的快感,心中坦坦荡荡,并赋诗以示当时心情,“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扬锡下风。”(赴谪诗《泛海》)三千烦恼皆抛下,一朝奔赴龙场驿,其超然自得之致溢于言表。

“英雄自古多磨折,好拂青萍建大勳”,王阳明离开武夷山之后,径直北上,至南京,见父亲王华先生,从彭蠡取道归省和家人告别,又匆匆折回钱塘,溯沅水,越湘水,奔赴龙场。从此,王阳明开始了龙场之旅,也开始了其心学之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