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引用理论论据,提升思想境界

如果说事实论据是公文的“肌肉”所在,那么,公文写作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看做其“骨架”的支撑力量。能够用来承担如此重要任务的理论论据,不仅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与决定决议等等,其他如科学定律和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也能够引用而成为理论依据。

在公文写作中,理论依据同样可以用来证明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的合理与正确,这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被充分检验的真理,在公文中恰如其分地应用,能够使得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力量;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权威性、约束力,放入公文中能够直接成为指令性公文、决定性公文的法定依据和理由;会议精神、决定和决议,因为体现了领导集体的思想和智慧,也具有相似的规范与约束力;科学定律、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是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思想,运用起来不仅可以让公文显得文采斐然,还能简单直接地达成意图的传递;

当然,运用理论依据,方法也同样重要。如果生硬地将理论依据放入文中,既无法显得自然亲切,很可能导致效果适得其反。下面的要点值得注意:

理论的融会贯通

在原因有关理论依据如经典著作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时,写作者必须准确地对之加以理解和学习,真正吃透其中的精髓,然后才能加以运用。如果尚未弄清其背景和针对性,就盲目地望文生义加以应用,难免显得牵强附会。

例如,在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工欠薪发放工作的通知》中,有这样的文字。

各房地产开发企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工欠薪发放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建设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繁荣与和谐。根据近日市政府颁发的《XX市建设领域防范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X政规〔2014〕2号)有关要求,现发通知如下:(下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这一理论经常在许多理论被错误运用。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概念,只应该用来指代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等宏观的概念,绝对不应该用在社会微观现象或个人层面。在这份通知中运用这一理论,明显和通知本身的目的不符,无从体现出说服力,反而让人感觉有故意拔高的嫌疑。

论据的得体使用

在公文中对于不同理论依据的运用,需要注意对上下文内容进行结合,即充分考虑到行文本身的风格和语境,使得文字和理论之间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而不会出现毫不相干的内容被硬塞在一块,给阅读者以文脉断裂不畅的感觉。

在一篇题为《X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前框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市属工业城市,国有制的传统生产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占着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晚,且大多属白手起家,虽经10年左右的发展、完善,但总体规模不高,有技术代表性的民营大企业少。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竞争现状也说明,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例如,近三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市共累计创造利税近亿元……”

本文中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名言,目的在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具体到该市现实情况中,能够表现这一重要性的还是在数字和事实上,这样的引用显得生硬多余。如果将之删掉,不仅不会妨碍文意,还会让文章更加顺畅和自然。

语言风格统一性

值得提醒的是,公文中在运用名言、诗词、格言、谚语等约定俗成的文字时,还应该注意尊重公文整体的语言风格,千万不能随意而为,导致一句话破坏了整篇公文应有的内容特点。尤其是一些强调严肃和庄重的公文,更不应随意引用通俗或口头化的语言。

例如某镇政府向上级提交的一份年度工作总结中,这样描写农民生活在本年的变化:“随着本年度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执行,我镇农民的钱包更加充满,日子越过越好,就像吃甘蔗由尾吃到头越吃越甜”。这样的文字过于口语化,并非完全不能使用,但如果通篇皆然,则显得缺少必要的庄重感。如果想要将这样的内容写入公文,可以改为:“随着本年度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执行,我镇农民的收入获得切实增加,生活幸福感也大为提高。”

总体上来看,公文运用理论依据,必须要做到恰当和适度。是否恰当和适度,标准并不固定,而是要结合具体文章来看是否充分说明问题的同时,又能恰如其分地尊重整篇文章的整体。满足这样的原则,相信理论依据必然能够为论点铺就更为强大的逻辑关系,进而证明公文观点和结论的正确性。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