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每个人心中的“洞”,都需要被填补

1

据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的遗憾。

那个“洞”是别人认为你应该成为的模样。

现实却差强人意,你并没有如他所愿成为那样的人,反而可能在背离他愿望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个“洞”是那么霸气,每当我们安逸地望着天空发呆时,它就会跑出来恐吓我们:“不是我看不起你,你注定没用,真的!”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般浇透了阿敏的心,多年来,他的心灵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安静。一闲下来,他就不自信地问身边的人:“那谁谁,你觉得我现在是不是混得挺惨?”

“老大,我从未觉得啊!”

“真的?!”

“我骗你,我就是一孙子。”

“你本来就是一孙子。”

“那你还跟我较这劲干吗?”

阿敏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也许老爷子说得对,我应该去读书,当个拿手术刀的医生。现在不管我走多远,总觉得内心有遗憾。”

阿敏感慨这些时,已是三家酒吧、四家咖啡店的老板。他自认为不是上学的料,却是做生意的高手。

小时候,阿敏没少因为上课挨打。每当上学时,都是父亲大人在他身后追着赶着,也不能将他赶到教室里去,那时,他曾自诩:“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哪能被一间课堂给困住。”

一次期末考试,毫无例外,阿敏的成绩又一次排名班级倒数第一,父亲这次却极为平静,甚至没有像往常一样打骂他。他笑道:“成绩不好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没有进取心,我现在想明白了,没有进取心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你不想读书就算了,我勉强你又有何用?”

在父亲无数次的教导中,这一次没有失望,没有期待,也没有愤怒,然而,这次教导却是最有效的。阿敏记心里了,当他决定努力满足父亲的愿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时,父亲却因病永远离开了。

阿敏一直盼望着自己会像风筝一样,在空中自在飞翔。他从未想过,有一日,风筝断线时,他并没有获得自由,反而径直栽到了地上。这下,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了,阿敏苦笑,却泪流满面。

之后,阿敏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最初,他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曾买不起一辆自行车,凡事只能步行。如今,他开着奥迪A6,眼神中却依然写满遗憾。一定是那个“洞”在作怪,无数次,在梦里,他似乎都可以看到父亲失望的眼神。

一个清晨,阿敏终于冲破阻力,背上背包,去了学校。坐在课桌前,他似乎又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游手好闲的好事之徒,挑衅地坐在课桌前,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内心却空荡荡的。

他终于成为父亲梦寐以求的那个人,这多么像是去圆父亲的一个梦。纵使这个梦不属于自己,阿敏依然做得很认真。毕业时,阿敏哭得比父亲去世时还要伤心,他拿着这个对自己未来似乎并无影响力的证书,徒步走了很远、很远。

这个“洞”此时似乎被填满了,又似乎依然是遗憾。毕竟父亲已经去世了,连着心愿一块被带走了。父亲的心愿是一个无法填满的“洞”,不管后来做什么弥补,都无济于事。

2

我也有过阿敏这样的经历。

儿时,我曾在邻居的窗外听她弹了一首《卡农》。从此,这首曲子就像种在了我心里,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演奏钢琴曲《卡农》。因条件限制,我最终没能学会钢琴,梦想就此搁浅。我心中一直有遗憾。

多年过去,三十而立之年,我送给了自己一份生日厚礼——报了成人钢琴班。

报名时,老师问我:“为何要学钢琴?”

我说:“一直想亲自弹一首钢琴曲,未曾实现。”

老师笑了,指着墙上那些学员的照片:“这些人,和你一样。”

我说:“老师,我只想快速学会弹一首钢琴曲,就那首《卡农》。”

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学会弹钢琴,很简单。难就难在坚持。这些人毕业时,有的可以弹奏一首完整的曲目,有的却没有丝毫进步。”

琴房里坐着很多人,有像我一样的有“钢琴情结”的年轻人,也有失意的人来这里只是坐着发呆,品尝老师特意调制的卡布奇诺,感受一下钢琴课的气氛。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古稀之年还来学琴的人。据说,每天上午,钢琴房里就是一片夕阳红。那个年轻人,经常陪着自己有些耳背眼花的妈妈身边,听她练琴。

我羡慕地说:“有你的陪伴,她以后一定会弹得很动听的。”

那个年轻人却说:“音乐是我妈妈的心病,总想学,现在终于有了时间。还好,不晚。”

我附和着:“不晚,不晚。只要可以开始,就不算晚。”

最后,那个年轻人趴在我耳边小声说:“其实母亲根本分不清琴键了……”

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动,明知母亲听不到我们的交谈,那个年轻人依然如此小心翼翼地尊重着她。明知母亲早已分不清那八十八个琴键,他依然愿意每天陪同她前来练琴。

这就是“洞”的魔力吧,有一日,也许你失去感知能力,不再认识这个世界,但唯有内心的“洞”一直牵引着你,走向你想到达的地方。如果身边的人也愿意帮你一起走向那个洞口,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钢琴课上,有人最终得到了心理补偿,学会了演奏钢琴曲,有人却遗憾地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钢琴,有人刚刚报了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当你试着来填补内心那个“洞”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安静,那时,你才可以分辨这个“洞”是不是你要修补的遗憾。

每个人心中的这个“洞”,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潜在的需求。当你试着去填补时,却发现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模样。

有多少次,我们兴高采烈地走在自以为对的路上,拥抱着一个灵感,一段新生活,兴奋不已。没多久,被忽视的我们就会发现,没人举手赞同,甚至有人会否定:“这也值得你开心不已?”

有时,不只是别人,就连自己一个转身,也会被吓一跳:“啊!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真的。”我们一次次回头,一次次否定,直至忘记了自己想要弥补的心愿,不过是当年那个小小的遗憾。

3

你的内心也有一个“洞”吗?

你一直想填充,一直想弥补,却一直被搁浅。你一直懊悔,却无力去实现它。它是梦吧,却比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更容易被抓住;它不是梦吧,却一直被你放在最柔软的内心,被一再地忽略、隐藏。

那个“洞”,是你身边最重要的人带给你的影响,还是你内心所向往的生活?是应该放下的不能完成的心愿,还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想法?是更美好的自己对你的牵引,还是遗憾的一个折射呢?

30岁之后,柯蓝从凤凰卫视主持人转行做她并不擅长的演员。“28、9岁开始,发现脸上有皱纹,胳膊上有BYEBYE肉时,我很恐惧,这是30症候群,把什么都想攥在手上,怕失去。坦然面对才会来得很漂亮。我妈说了,生气不如争气。把眼前利益扔掉,不要怕。所以我努力面对,转换跑道。”

因为喜欢,所以勇敢。

每个人心中的“洞”,都需要填补。

有人选择了忽略,有人选择了行动。有人在获得满足之后决然放弃,有人认为不把“洞”填满就是人生的耻辱。

4

我曾问过一个心理学的博士,什么情况下,这个“洞”会彻底成为死火山,再也不爆发呢?

她说,不管你身在深处,心在何方。只要你想起那件未完成的心愿或遗憾,你不再为它受尽折磨,也不再因它畏畏缩缩。你勇于去实现它,只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你不再去实现它,只是觉得完成它也没有任何意义。

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直都是,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

5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这是76岁开始学习绘画,80岁举办画展的摩西奶奶告诉我们的道理。

“任何人都可以作画”,摩西奶奶这样说。她也说过:“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摩西太太用明快的色彩画出一些欢乐的场面,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

如果,你想说:“已经太晚了。”

那么去看看摩西奶奶的画吧!她的作品不是生命的奇迹,而是怒放的生命。

只要你愿意改变,就有无限可能。

只要你愿意改变,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从改变的这一刻开始,你的生活中就没有了这个“洞”。你觉得生活充满阳光,内心毫无负担。你只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一直在努力。

即使你跳进那个“洞”里,被它包围,你觉得那是一种幸福,而不是负担;即使你绕过了那个“洞”,你不会存在内疚,甚至觉得那是自己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

那么,恭喜你,你心中的“洞”已被填满,这才是你真正爱自己的方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