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元朝的考卷

是金子终会发光,是人才终会崭露头角。

今天的高考,每个省分数都不一样,比如,北京学子上北大比湖北学子考北大,总分足足低了一百多分。这事儿,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凭什么我湖北人就要高出一百多分才能上北大?

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湖北、山东等省的人读书太厉害,如果一刀切,很可能北大清华校园里全部说的是山东话、湖北话。

元朝的考试办法似乎就是一个原则:为难汉人、南人。

元朝统治者将整个统治区域的人分为四等,从高级到低级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很明显,四个等级中,南人最贱!

为了阻止汉人、南人科考成功,元朝廷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首先在试卷上做文章,一次考试,两种试卷!蒙古人、色目人用简单的试卷;自然,那套很难的试卷就留给南人了。

打开试卷,你看了更是气人!

策论一题,蒙古人、色目人只需要写五百字即可,但是汉人和南人必须在一千字以上!同样的时间,你得多写五百字,压力可想而知。

还没完!

元朝廷还做出一个规定,凡是汉人、南人参加考试,必须多考一场。在古赋、昭告或者张表中选择一道题做出来。这算是提高汉人参加考试的门槛。这道题不好做,它相当于今天高考最后一道作文题,表面上是开放式命题,但在那个专制社会,人治和潜规则盛行的元朝,开放式命题意味着你随时可能被刷掉,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的标准!

在古代,普通人出人头地的唯一路径就是参加科举,可是元朝统治者变着法子将这条路给汉人、南人堵死。兔子急了都会跳墙,不难想象为什么广大汉人尤其是南人地区纷乱不断,抗争不止了。

即便如此不公平,刘伯温还是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举人,接下来就是向进士前进的问题了。

有人认为,刘伯温正是被元朝这样的考试政策给“气”着了,所以发愤图强,一定要考给朝廷看!要为南人争一口气!

刘伯温参加元朝的科考没错,但是,是不是被“气”着了?我看没有。

刘伯温在认识朱元璋之前,对元朝是抱有很大的幻想的。虽然,民间将刘伯温抬上了神坛,但刘伯温的思想却是最正统的忠君思想。这在后面可以看得很清楚,刘伯温甚至对反对元朝的农民都是很仇视的。所以,刘伯温不会被“气”着,他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至少在这个时期,他并没有对元朝的腐朽、无能有清醒的认识。

那么,人们是怎么得出刘伯温被朝廷考试用人政策给“气”着的呢?

这个所谓证据的来源在于刘伯温自己的著作《郁离子》,在这部著作开篇,刘伯温就谈到了“千里马”的问题,也就是怎么用人的问题。

《郁离子》中《千里马》有这么一段:“郁离子之马,孳得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悦,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

刘伯温在这一段中说:“郁离子的马生了一只好马驹,很多人看了,都说这是一只千里马,郁离子十分高兴,就将这匹马送到了京城,皇帝让太仆检验之后,才准郁离子将这匹马进献!太仆来看了之后,对皇帝说,这马确实是好马,可是它不是产自山西的,于是,太仆命令将这匹马放在外厩饲养!”

只是地域不同,即使是千里马也不要,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这样对待人才的方式,对朝廷没有任何好处。刘伯温阐述这个问题可谓苦口婆心,不过,并没有“生气”,也不至于负气要参加科举考试。

古人常常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感叹人才问题,最著名的当数韩愈的《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题是为什么伯乐不常有?在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的社会,是不可能出现伯乐的!只有建立一种好的社会制度,好的制度保障了伯乐不断产生,尽量发掘许许多多的千里马,最终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不过,我们不能要求古人考虑到这个层次,毕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在专制社会,长在专制社会,于是一个人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很难逃脱开来。刘伯温又何尝不是?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