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庄子通过“逍遥”和“游”的概念阐述了古代哲学的“自由”观念。我们说,庄子的“自由”概念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它不是“意志自由”,因为意志自由需要诉诸主观意愿。其次,它包含有“被动智慧”(passive wisdom)的意义,道家所说的“自由”确有这样的特点。相比之下,儒家一般不讲“自由”,儒家也几乎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语词,这更说明庄子哲学中的“自由”问题值得另眼看待。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庄子哲学中的“自由”问题?

其实,《庄子》中的“自由”是相对于“有待”这一概念而讲的,而与“有待”相对的又是“无待”,整篇《齐物论》几乎就是旨在阐明和论证这一点。所谓“有待”,就是有所凭借、具备各种各样条件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在这间教室听课,正是因为具备了各种各样的条件才能如此,比如,你有学籍,选修了这门课,在食堂吃饱了饭有力气走过来等等。有一次,费孝通先生在北大讲社会学,讲到社会角色和社会圈子时,他说,在座的各位将来毕业后,就会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人生资源,因为你拥有了一个社会圈子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背景。然而,这种种的社会圈子,在庄子哲学的角度看来,却都是“有待”,它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甚至陷入异化状态,因此,庄子更强调“无待”。而所谓的“无待”,就是摆脱所有的条件。那么,摆脱了所有的制约、束缚和条件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最本质、最重要且不可让渡的那个东西,剩下的就是人性中最核心的部分——“自由”。实际上,“待”或者“有待”是生活中的常态,几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凭借他人、依赖社会以安身立命,但是,我们知道,庄子擅于从反面思考问题,揭示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真理。

《庄子》中记载了一则很有意思的“列子御风”的故事,同样,这个故事也载于《列子》。我们先来看看庄子是怎么说的: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