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外国人来华。在中国航海家远航各国的同时,也有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今天的泰国在元代分为两个国家,北方为暹,南方为罗斛,后来到14世纪才统一为暹罗。南宋灭亡后,左丞相陈宜中先是渡海逃往占城,后来又辗转来到暹国,终老于此。元人《刑统赋疏》记载了泰定二年(1325年)中国船商沈荣前往罗斛,却被海贼强迫到暹国进行贸易的案件。由此可见,当时中泰海上交往是非常频繁的。

元成宗统治时期,暹国国王敢木丁曾亲自来华朝贡,成为中泰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敢木丁(Rama Khamheng)是暹国历史上有名的王,他来华的历史,见于元人贡师泰《四明慈济碑》。据碑文记载,南宋泉州监舶官员杨秀投降元朝后,曾奉命出使暹国,“以其主来朝”。在路上,他们遇到危险,“风猛涛怒,舟几覆”,但最终还是抵达大都。敢木丁去世后,新王洛泰也曾在1299年来朝,受赐虎符、金缕衣等。

世界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塔(Ibn  Battuta)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1332年,他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向东寻梦,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旅游冒险生涯。1333年,伊本·白图塔抵达印度德里,受到德里苏丹的热情款待。1342年,元顺帝的使节抵达德里,伊本·白图塔奉德里苏丹之命,率使团陪同元朝使者回访中国。

伊本·白图塔在中国游历了刺桐(泉州)、穗城(广州)、行在(杭州)等地,在游记中,他提到了中国的银锭和钱币,政府专门负责倒换纸钞的机构,中国城市中的回回人聚居区,市舶司机构对船舶出海,回港的检验制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伊本·白图塔还提到了泉州回回人首领不鲁罕丁与舍剌甫丁,而二人的名字都可以在元末吴鉴撰写的《清净寺记》中找到。

伊本·白图塔的游记,是我们了解世纪上半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历史文化的宝库。

真腊风土记,全面记述了真腊(柬埔寨)的情况。

《真腊风土记》与《岛夷志略》。真腊是中国古代对柬埔寨的称呼。元人周达观在元贞元年(1295年)曾奉命出使真腊,在当地逗留一年有余,回国后撰写了一部书,这就是著名的《真腊风土记》。

宋元时代,柬埔寨正处于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吴哥窟的建筑艺术遥想当时光辉灿烂的文化。《真腊风土记》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分四十余节,对吴哥王朝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记录。在当地文字记载稀缺的情况下,《真腊风土记》反倒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吴哥王朝历史的主要资料,备受重视。

与周达观不同的是,《岛夷志略》的作者汪大渊是一位民间航海家,从至顺元年1330 年)起,他先后两次随商船游历南海诸国。《岛夷志略》则是汪大渊对两次亲身远航经历的总结,全书总共涉及亚非欧三大洲二百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名,对远至东非的各国山川、习俗、风景、物产等情况都有非常生动、可靠的记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初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早年曾仔细研读《岛夷志略》,以后三次随郑和出使海外,将沿途所见与《岛夷志略》相印证,并在景泰二年(1451年)写成《瀛涯胜览》一书。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予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当然,马欢的书虽然比《岛夷志略》叙事详细,但所及地域之广却远逊于后者。

元朝官修疆域图志。蒙古人兴起后,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其中许多地方是此前中国人知之甚少的地区。

元贞元年(1295年),元朝政府开始着手编纂一部全面反映元朝辽阔疆域的总志——《大一统志》,同时准备编绘相应的地图。这无疑需要在传统汉地舆图的基础上,吸收当时高度发达的伊斯兰世界的制图技术与舆图资料。当时在秘书监任职的回回天文、地理学家札马剌丁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札马剌丁在给世祖忽必烈的上奏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即将已经征集上来的汉地图籍四五十册,与自己掌握的“回回图子”,汇总在一起,编成元代的地图总集。札马剌丁的地图总集没有流传下来,但至顺元年(1330 年)元朝修成的《经世大典》地图显然与此有关。

此外,《大德南海志》是元人陈大震撰写的刊行于大德四年(1304年)的一部广州地方志。

广州,是古代中国南方的重要贸易口岸,元朝政府在此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进出口货物的检验与征税。《大德南海志》原书二十卷虽大都失传,但残留下来的第六卷详细开列了从海外诸国进口的货物清单,及与当地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名一百四十七个。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兴盛状况。

如果说宋代《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还多取自传闻的话,那么《大德南海志》则是元初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一份官方实录,内容比《岭外代答》《诸蕃志》的可信度自然更高。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在元末苏州人李泽民《声教广被图》等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份地图形制庞大,较为明确地标明了今天的欧洲、非洲、中东和波斯湾等地区。其中地名虽然与《经世大典》图有很大出入,并非出自一源,但很显然,地图的西半部分也应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地理学知识,是东西方地理学融合交汇产生的结果。

元朝政府在组织人力编辑地图的同时,还曾派人到福建沿海各地调查“海道回回文剌那麻”,所谓剌那麻,就是波斯语“行路指南”的意思。看来,当时福建沿海聚居的从事海外贸易的回回人,一定掌握了不少阿拉伯世界的航海资料。明初郑和下西洋,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船队成员中有许多回回人,这决不是一种巧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贸易为开端,其意义却远远超出这些物品本身。千百年来,它把世界各地文明和文化发源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各种文明通过这条大动脉相互接触、碰撞、融合。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通往的地区更广,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力量。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证明,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越多,国家就越繁荣富强。甚至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构建当今世界不以掠夺和控制为目的的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先声。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