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担任毛泽东秘书
陈伯达记得,那是1939年春,张闻天找他,商谈调动工作的问题。张闻天告诉他,毛泽东提名,调他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理所当然,陈伯达以欣喜的心情一口答应下来了。
据陈伯达回忆,当时调他去,担任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中央军委主席为毛泽东,因此也就是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的秘书长为李六如。李六如是毛泽东的老朋友,早在1921年便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4师党代表……后来,在1957年,他把自己丰富的革命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其中主人公“季交恕”便是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形象。
刚到军委主席办公室工作,陈伯达觉得不甚适应。因为李六如分配他处理军务电文,他要把前方发来的军事电报内容向毛泽东报告,然后按毛泽东的意见草拟复电,发往前线。他是“秀才”,对于打仗一窍不通。
没多久,毛泽东也看出陈伯达不适合做军务电文方面的秘书工作。陈伯达的兴趣,似乎还在那些“老古董”(孔子、墨子、老子),而这些与秘书工作毫不相干。
“我建议你把研究的兴趣,从中国古代哲学转向现实。你应当做些现实的研究。”毛泽东对陈伯达说。
陈伯达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
这样,他从收收发发军务电文,改搞资料工作。用陈伯达的话来说,他成了“材料员”。毛泽东给定了四个题目,要他收集资料。这四个研究课题是:
《抗战中的军事》;《抗战中的政治》;《抗战中的教育》;《抗战中的经济》。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陈伯达做起了资料收集工作。这些资料,后来分为四册印行。陈伯达说,是毛泽东帮助了他,把他的研究工作的注意力从古代转向现实生活。收集、整理这些资料,使陈伯达对中国现实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他后来写《评〈中国之命运〉》等书打下了基础。
陈伯达成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毛泽东让他超脱于一般的收收发发之类秘书事务性工作,而是协助自己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工作。据陈伯达回忆,那时毛泽东40多岁,正值中年,精力充沛,他的著作一般都亲自执笔,不用秘书代劳,只是一些技术性文件,要秘书起草,以节省他的时间。毛泽东写毕,有时请秘书看看,提些意见,作些修改。毛泽东本人便是著作巨匠,擅长写作,他的著作别具一格,自成一体,非他人可以代笔的。陈伯达记得,只有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1章《中国社会》,是李维汉起草的,陈伯达作了修改,最后由毛泽东改定;第2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写的。毛泽东需要秘书动笔的,常常是他的演讲,他在演讲时,一般只有很简单的提纲,有的甚至是即兴式发言,连提纲都没有。这时,需要秘书作记录,整理出讲话稿,由毛泽东改定。
据陈伯达回忆,他曾为朱德在党的“七大”上的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作过一些修改工作,陆定一也参加过。
在延安整风中,李六如被调离毛泽东办公室,从此,便不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陈伯达的职务,不断地在变动着:他成为中共中央秘书处的秘书。不久,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长为张闻天,副院长为范文澜,陈伯达担任秘书长。
这个研究院之下,又分若干研究室,陈伯达兼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后来,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陈伯达被任命为主任。他的职务虽然在不断变动,但是他实际上一直在做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特别是他后来所担任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之职,就是做政治秘书的工作。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载陈伯达延安时期的简历,基本上是准确的:
1937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教书,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
由于毛泽东的信任,陈伯达进入了中共高层,接触中共高级机密——尽管他的职务还并不很高,而工作岗位显然占据要津。陈伯达日后的飞黄腾达,那腾飞的起点便是“毛泽东秘书”这一职务。
后来,陈伯达对他的同乡、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的陈矩孙(陈絜)说“私房话”时,曾口吐真言:“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第二是有自己的一批人……”
这可以说是陈伯达毕生的“经验”之谈。他“跟准”了毛泽东,确是“最要紧”的。
在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将近两年的时候,由于毛泽东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需要增加秘书,陈伯达向毛泽东推荐了胡乔木。
笔者1993年4月1日曾采访胡乔木夫人谷羽,据她回忆:
当时,陈伯达并不认识胡乔木。
那是在1941年2月,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找胡乔木谈话,告诉他组织上决定调他担任毛泽东秘书。
当时,胡乔木毫无思想准备,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一新的极为重要的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赞赏。他推荐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说:‘乔木是个人才。’所以,毛主席早就注意你。最近,毛主席那里人手不够,他点名调你去当秘书,你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以上回忆是胡乔木夫人谷羽亲口对笔者所说——尽管她回忆这段往事时陈伯达已经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6名主犯之一,但是她并不避嫌,仍实事求是地把历史真实情况告诉笔者。
自从胡乔木来了之后,陈伯达和胡乔木互相配合,为毛泽东分担了大量的文字工作,起草了众多的中共中央文件和重要文章,成为中共中央的两支笔。
由于笔者曾写了《毛泽东的秘书们》一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曾先后有过35位秘书,他们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时间为:
谭政(1928)
江华(1928~1929)
贺子珍(1928~1937)
谢维俊(1928~1929)
古柏(1930~1933)
曾碧漪(1930~1933)
李井泉(1930~1931)
郭化若(1931)
谢觉哉(1933~1934)
黄祖炎(1933~1935)
王首道(1933~1934;1937~1944)
李一氓(1935)
童小鹏(1935~1936)
叶子龙(1935~1962)
吴亮平(1936~1937)
张文彬(1936~1937)
周小舟(1936~1938)
李六如(1937~1940)
和培元(1938~1941)
华民(1938)
江青(1938~1976)
陈伯达(1939~1970)
张如心(1941~1942)
胡乔木(1942~1966)
王炳南(1945)
田家英(1948~1966)
罗光禄(1948~1963)
王鹤滨(1949~1953)
高智(1953~1962)
林克(1954~1966)
徐业夫(1957~1974)
李锐(1958~1959)
谢静宜(1959~1976)
戚本禹(1966~1968)
高碧岑(1968~1974)
张玉凤(1974~1976)
在毛泽东的众多的秘书们之中,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是最长的一个,前后达31年。
除了向毛泽东推荐了胡乔木之外,陈伯达还曾和胡乔木一起,推荐介绍田家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解放后曾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曾彦修,在《陈伯达的为官和为学》一文中这样回忆当年的陈伯达:
延安时期,1941年夏起,他担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我就是下面的一个研究人员,我是在经济组。陈伯达对我们的影响就是“个人讲学”。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拿着凳子到他的窑洞里听他漫谈。陈伯达住在一个窑洞里,里边有一个小炕,他躺在炕上。我们二十来岁,他已经四十多岁,是老前辈,胖胖矮矮的,很随便。窑洞里边最多能容十多个人,挤不进去,我们就在外边听他闲吹。他什么都吹,天上、地下,无所不吹。有时候,他会讲一些毛泽东跟他谈的事情。在延安,毛泽东窑洞的座上客有谁?公事以外可以随便谈谈的大概只有一个,即陈伯达,我不知道还有第二个。周恩来、朱德是谈公事,陈伯达不谈公事,陈伯达去是听毛闲聊。毛也需要消遣,也要找人闲聊。陈伯达这个人看书杂,思想也活泼,有时候叫他去。陈伯达对我们讲,毛主席说,曾国藩家书是好东西,应该读。而过去,共产党把曾国藩骂得狗血喷头,还会读你曾国藩的书?陈伯达也说,曾国藩的家书,文字非常漂亮,内容非常实际,这个书读了没有坏处。一般的马列主义者,不仅是我们这些青年,那些四十来岁的入党一二十年的,一般对中国的文化是一笔抹杀的,骂曾国藩骂得更厉害。陈伯达一次讲,毛主席提出要“自然而然革命化”。他说,毛主席这个意见很好,完全强迫革命不行,有些事要等,要等它自然而然革命化就好办了。
总的说来,陈伯达在延安时政治地位不是很高,当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是威信高于所有在延安的文化人,远远高于周扬这些人。当时延安的党内党外文化人加起来恐怕有几百个。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