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2节 第十二章

担任《红旗》总编辑

解放后,陈伯达挂了一连串的“副”职,到了1958年5月25日,才获得一项正职任命。

那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增选了林彪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增选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为政治局委员,增选李富春、李先念为书记处书记,同时决定创办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任命陈伯达为总编辑。

五天之后——6月1日——《红旗》杂志创刊号便问世了。白色封面上印着鲜红色的毛泽东手书的“红旗”二字。

创刊号的阵营如下——

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

陈伯达:《南斯拉夫修正主义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

张闻天:《关于美国经济危机》;

柯庆施:《劳动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

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

王任重:《依靠群众势如破竹》。

据陈伯达回忆,虽然决定出版《红旗》是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才做出正式决定,但是筹备工作早就开始了。

创办一个理论刊物,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建议。最初,陈伯达并不想办《红旗》这样的政治理论刊物,却是想办学术性理论刊物。毛泽东不同意陈伯达的办刊设想。这样,陈伯达只得放弃了办学术性刊物的意见。

《红旗》的发刊词是陈伯达写的。写好之后,呈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在1958年5月24日写下批语:“此件写得很好,可用。”

《红旗》的刊头,理所当然,请毛泽东挥就。

在1958年5月24日,毛泽东就题写《红旗》刊头,致函陈伯达:

伯达同志:

报头写了几张,请审检;如不能用,再试写。

毛泽东

5月24日上午

毛泽东很认真地为《红旗》题写刊名,竟写了20多幅!

毛泽东在所写的不同的刊头字体旁,分别注明:

“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

“比较从容。”

经过陈伯达和编委们细细品评毛泽东为《红旗》刊名所作的20多幅书法作品,最后选中了那幅“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的刊头。

《红旗》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刊物,编委会的阵营颇为强大。第一届《红旗》编委有:邓小平、彭真、陆定一、王稼祥、张闻天、胡乔木、陈伯达、康生、陶铸、王任重、李井泉、柯庆施、舒同、李达、周扬、胡绳、邓力群、王力、范若愚、许立群。这个编委会,可以说囊括了当时中共中央的“笔杆子”。陈伯达被任命为总编辑,也就成了这个“秀才”班子的头儿。

后来,又任命了四位副总编辑,即胡绳、邓力群、王力、范若愚。

第一次编委会在居仁堂召开。开会时,发生一桩小小的误会:来了两个李达!原来,同名同姓,有两个李达。一个李达,字永锡,号鹤鸣,乃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主编过中共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这个李达是《红旗》编委。另一个李达,原名李德三,乃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发开会通知的人弄错,给这位李达上将也发了通知。

邓小平一见李达上将,笑了,说道:“你来了?也好,就坐下来听听吧!”

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陈伯达用过笔名“周金”,胡绳用笔名“施东向”,国际评论文章常署“于兆力”——由乔冠华、姚溱、王力三人合写。乔冠华过去在重庆时用过笔名“于怀”,“兆”则是“姚”的偏旁,三人的姓名合成了“于兆力”。不过,三人只合作写了一篇。此后署“于兆力”的文章,是王力一人写的。

邓力群是刘少奇秘书,他担任《红旗》副总编辑,分管经济方面的理论文章。

毛泽东十分重视《红旗》。毛泽东读《红旗》创刊号,甚至发觉所载他的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错了一个字。

《红旗》所载《介绍一个合作社》,有这么一段:

大字报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城市、乡村、工厂、合作社、商店、机关、学校、部队、街道,总之一切有群众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已经普遍使用起来了的,应当永远使用下去。

后面这一句中,《红旗》多排了一个“的”字。

为此,毛泽东给《红旗》总编辑陈伯达写了一封信:

陈伯达同志:

第四页第三行多了一个“的”字。其他各篇,可能也有错讹字,应列一个正误表,在下期刊出。

毛泽东

6月4日

陈伯达接到毛泽东此函,嘱令下属仔细校勘《红旗》,将第1期、第2期的讹误之处,在第3期上刊登正误表。

毛泽东向来重视舆论工具,特别是《红旗》,是他提议创建的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所以,在《红旗》创刊之后,毛泽东不时把自己看中的文章,批转给陈伯达,建议《红旗》发表。

比如,1958年7月3日,毛泽东给邓小平、彭真、谭震林、陈伯达写了一信:

小平、彭真、震林、伯达同志:

你们看这封信是否可以发表?我看发表毫无害处。请伯达打电话给广东省委,问一下这封信是否已在党内刊物上发表,或者是用单个文件发表(到)各县,或者并没有发去?再则告诉他们,我们拟在《红旗》上发表,他们意见如何?以其结果告我为盼!

毛泽东

6月3日上午7时

请在7日下午退给陈伯达。

毛泽东推荐什么信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呢?

毛泽东所推荐的是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的一封信。由于毛泽东的亲自推荐,使赵紫阳受到全国的注意。毛泽东还亲自为赵紫阳的信写了按语《介绍一封信》:

介绍一封信

(1958年7月3日、30日)

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同志最近率领北路检查团到从化县,经四天工作,给省委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三个问题:一,对早造生产的看法问题;二,群众路线问题;三,大字报问题。这些都是全国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值得一切从中央到基层的领导同志们认真一阅。《红旗》半月刊应当多登这样的通信。这封信的风格脱去了知识分子腔,使人高兴看下去。近来的文章和新闻报导,知识分子腔还是不少,需要改造。这封信是在广东党内刊物上发表,由新华通讯社当作一份党内文件发到北京的。其实,这类通讯或文章,完全可以公开发表,无疑对当地同志和全党同志都有极大好处。我同意赵紫阳同志的意见,早造每亩(么)能收300斤已经很好,比去年的200斤增长50%,何况还有350~400斤的希望。原先的800斤指标是高了,肥料和深耕两个条件跟不上去。这是由于缺乏经验,下半年他们就有经验了。对于这件事,从化的同志们感到难受,这种难受将促进他们取得经验,他们一定会大进一步。群众路线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全党注意的问题。其办法是从全省各县、全县各乡中,经过鉴定,划分为对于群众路线执行得很好的,执行得不很好也不很坏处于中间状态的和执行得很坏的这样三大类,加以比较,引导第二、第三两类都向第一类看齐。到第一类县乡去开现场会议,可以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但农村有,城市也有,故是全党性的问题,仍然需要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

1958年7月3日

此后,为了在《红旗》杂志发表赵紫阳的这封信,毛泽东再度致函陈伯达:

陈伯达同志:

此事请你处理,我来不及了。

毛泽东

7月30日

1958年7月14日,毛泽东就《湖北京山县合作乡八一社常年办食堂的经验》一文,又批示陈伯达:

陈伯达同志阅。退毛。

第11页湖北京山县合作乡一个合作社办食堂一事,可以考虑在红旗上发表。

毛泽东

7月14日

《红旗》创办伊始,影响并不很大。后来,在中苏两党大论战中,很多文章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使《红旗》杂志为国内外所瞩目。在“文革”中,重要的社论常以《红旗》社论名义发表,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合称“两报一刊”,影响更大了。

在陈伯达担任总编辑期间,《红旗》杂志虽然也发过一些好文章,但主要是在为极左路线制造舆论。尤其是在“文革”中,《红旗》成了“左”旗,搅乱全党、全军、全国的思想,起了极坏的作用。

《红旗》编辑部也不断扩大,人员不断更换。关锋进入《红旗》,成为常务编委。戚本禹进入《红旗》,成为历史组负责人。王力、关锋、戚本禹,成为陈伯达手下的三员“左”派大将。

《红旗》编辑部设在北京沙滩。那里的一幢大楼,这半幢是《红旗》编辑部,另半幢则是文化部。也就是说,《红旗》编辑部在大楼里所占的办公用房,与文化部旗鼓相当。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批判“两个凡是”的那些日子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旗帜鲜明,唯有《红旗》坚持“两个凡是”,使《红旗》声誉扫地。后来,《红旗》终于停刊,改出《求是》。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