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袁世凯的学习能力与办事实力

张謇随着长庆军驻防山东,这么一晃就是半年的时间过去了。1881年5月的一天,吴长庆接到报告,说是他朋友的继子带着一批人来投奔他。吴长庆把来人喊进来一看,原来是他过去的结拜兄弟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

这里出场的袁世凯,就是后来的那位大总统啊。不过,目前,他还只是一个到人家兵营里来搞碗饭吃的小伙子,对于任何人来说,可以有远大无比的志向,但是,吃饭问题总是首要问题。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从小什么事都喜爱,只有一样事不喜爱—读书,似乎书就是他的敌人。他眼下的正式身份是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之所以大老远地跑来投军,是由于在乡里做了坏事,同乡人痛恨他,容不下他,家乡那边的人正在想着办法如何收拾他。

袁世凯早先听到他的嗣父说,他的好朋友吴长庆目前正驻兵山东,奉旨督办海防,于是就带了嗣父的旧部数十人,远远地来投奔吴长庆了。

此时的吴长庆在山东与其说在搞海防,倒不如说是在赋闲。大清政府是很无赖的,团练军队不是八旗、绿营兵,既不给番号还不拨军饷,全靠你自己弄。战争时期,打个太平军、捻军,还能抢点钱财,现在没有战争,军饷啥的,全靠你自己筹集了。太平年头,一支军队如何能自己募集饷银?团练领导们想出来的办法都差不多,就是想尽办法向地方官要钱,或者自己设卡收捐税。由于不在家乡,离了发展的根子,这支远在山东的长庆军,差不多就成了一支讨饭军了。现在吴长庆连自己都快养活不了,哪里还能加人?

看着袁世凯带来的80号人,吴长庆实在没办法给这些人一碗饭吃,只好让他们自谋生路。又看在老朋友的分上,他留下袁世凯在营里读书,每月给袁世凯10两银子的零花钱。这样的人,够朋友。

张謇接到了吴长庆领导的一个命令:督促袁世凯好好读书,类似于当他的家庭教师。张老师不久就发现,这位远道而来的袁学生,实在不是读书的材料,基础太差。学无根基不说,教他写一篇最最基础的八股文吧,写着写着,竟然收不了巢。也叫结不了尾,不能成篇,时下也叫太监文。袁学生文句实在太差,以至对于他的作文,张老师也无法下手修改。

张老师头痛,袁学生更觉得头痛。

不过,张老师发现,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咋的,动手办事的能力却极强。哎呀,真是知识不代表能力啊,说白了,知识少的人,不代表做事的能力差呢。应试教育中,那些考分不高的学生,许多人反而是动手能力很强的高手。对于袁学生来说,只要是安排任何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办理,他都给你办得件件井然有序,不出差错,这让张老师很是吃惊。

有时张老师跟袁学生谈起国家大事来。在这样的时事政治课上,张老师发现,袁学生的表现也是与众不同,对于清王朝面临的危机他似乎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可以称得上深刻的见解。不仅如此,这袁学生还全身有着一种气场—类似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

这样的交谈,让张謇突然有了一个发现:这小子不是来混一碗饭吃的,而是手里没有一文钱却敢于胸怀天下的牛人。历史老师说法:怀着宏图大志而来的。

有了这个重大发现,张謇就与幕友朱铭盘商量,把他向吴长庆推荐。张謇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把埋在地下的一个炸弹,给弄出来了呢?此时张謇自己也不明白,当然也没有任何人明白,他这样做,对于国家的前途,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听了这两个人的建议,吴长庆决定做个试验,派个差事给袁世凯做做。该派什么差事呢?吴长庆找来袁世凯,问他有过什么官阶。

近代人跟我们当代人有好些做法是相似的,今天如果你去找工作,单位的HR会问你有什么学历文凭或职称证书,以前在什么单位里做过什么工作,担任过什么样的职务。我们今天的学历文凭或职称证书是考来的,当然也有买来的水货,如果是那样的话,在人事经理们面前那是一定不会明讲的。

那个时代的人,也有类似的东西,叫官阶,不过,那不一定是考的,而最大的可能是花钱买的。因为许多人喜欢花钱买,政府也标价出卖。所以,当吴长庆领导问袁同志有什么官阶时,袁同志告诉他,曾经捐过一个中书科中书。

像这样花钱买的官阶,官府在录用人事时,是承认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摆在那里,如果连政府自己都不承认的话,还会有人再来买吗?除非是脑子进水了。当然不排除纯粹地摆阔气、装门面。

吴长庆于是下文,委任袁世凯为帮办营务处,月给薪银30两,给他专派勤务兵两名,由他差遣。看到了吧,那年头,买来的官阶是得到承认的。张謇没有花钱买,所以月俸还没有他的学生高,只有20两。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