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黄帝灭蚩尤

黄帝掌控中央政权后,除了神农炎帝的部族希望卷土重来(诸如刑天的复仇),自然还要遭受其他部族的挑战。蚩尤就是挑战者之一。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只眼睛,八个脚趾,能飞空走险,吞沙吃石,他们兄弟既是怪兽又像能够飞行的机器人。这个家族的强悍可想而知,他们不服黄帝,在蚩尤的带领下,这群怪兽兄弟故意搞破坏,挑衅黄帝。于是黄帝带兵出征,讨伐蚩尤。

前文已说过,黄帝的军队是人、鬼、神、兽共同组成的强大军团,自然不输给蚩尤的军队。这一次,黄帝指挥着一支以虎、豹、罴做先锋的部队展开进攻。黄帝还截断江河,准备用水淹死蚩尤。蚩尤却请来了风伯、雨师帮他呼风唤雨,试图阻止黄帝进军。

黄帝军团见不能战胜蚩尤军团,便要想其他办法。东海之上有一座流波山,山上有一头怪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将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敲起来震天动地。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于是,用雷槌敲夔鼓,能震响五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敲得蚩尤部队震耳欲聋,不分南北。后来,这仗就完全成了一场声波战了。

为了对付蚩尤请来的风伯、雨师,黄帝专门请来女神“魃”。魃是旱神,会收云息雨。所以蚩尤让风伯、雨师施雨时,只听魃大喊一声:“魃!”顿时阳光普照,风雨停止。

蚩尤斗不过黄帝,便像黄鼠狼放屁或章鱼喷墨一样,只好连忙捣鼓起了大雾,趁机逃跑。黄帝知道放虎归山是不行的,就叫大将“风后”按照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的原理制造了指南车,这种指南车与今天的卫星定位系统一样能够锁定蚩尤的藏匿地点,然后驾着这种神奇的战车直捣蚩尤大本营,最终捉住蚩尤并杀死了他。为了防止蚩尤复活,还将他的头和身子埋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这和对待刑天的办法颇为相似。

灭了蚩尤后,天下终于太平了,各方的部落也都尊奉黄帝为首领。轩辕黄帝于是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关于蚩尤,据说他生前所戴枷铐被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擒获蚩尤的地点在中冀,又叫“绝辔之地”。后来,冀州人挖地挖出像钢铁一样的骷髅骨,有人说这就是蚩尤的骨头。

海外华侨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但很多北方人说起黄帝时常常忘记炎帝,因为黄帝当年在北方盘踞,形成华夏文化的中心—中原。其实黄帝、炎帝都是部落的首领,在过去只要是首领就是皇帝。“黄”为“共”、“田”、“八”三字组成,来源于“炎”。

“炎”由两个“火”组成。以前人们视世界万物为神,最大的神是宇宙间的火球—太阳,炎帝的称呼就来源于此,这是真正的原始宗教崇拜。炎帝当时是在中国的南部,处于农耕社会时期,那时候留下了很多地名,比如南方许多地方有炎帝陵,湖南有炎陵县,湖南衡山上面的祝融庙也与炎帝文化有关。

那么炎帝究竟是谁呢?“黄”为什么来自“炎”?汉字中有一个火的“火”、两个火的“炎”、三个火的“焱”。太阳光的金黄部分被称为“炎”。“黄”由“共”、“田”、“八”组成,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田”,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生不息的地方,世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黄”的出现意味着要我们共同守护四面八方的田,日光也照耀着天下的事物,为大地照耀着中华的肥田沃野。我们现在说“富贵”、“祝福”就是取“田”的吉祥之意。“黄”是人们心中最吉祥的光,后人命名时就取天上的光和地下的田,这是古人造字时最早取的象,大象无形,意象是无形之象,便是这样的道理。所以“黄”是指日光所在,日光普照。据说“炎黄”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部落的称谓,即一个职位,谁来带领人民种田谁就是“炎黄”,就是皇帝。后来,“黄”作为姓氏也是如此。

汉字中同音的字往往可以相通。如有日光为“曦”,但也通“羲”,同理,“帝”与“蒂”也相通。“帝”的象形字相当有意思,画出来的就是一个结成果的画面。种过瓜果的人都知道“瓜熟蒂落”的含义。瓜果熟了,就会形成果,果就是蒂,就是结果。一个部落领袖的诞生也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结果,从“帝”这个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命名的思维方式。汉字中很多字有偏旁,有部首,这都是后人整理时为了方便归纳和理解,同时也为了保证字的专用性、类别性,才有了这样的划分。与“帝”相关的字“啻”,意为“何止如此”,古人造此字时肯定是产生了什么灵感,认为只取“帝”的义就可以完成造字了。“帝”不仅是一个结果,而且还是一个终极者,有着终极意义。天子便是天的终极者,我们都是凡人,唯独他是天子,所以称之为终极者。因“蒂”与“帝”相通,“蒂”是花的果,所以“帝”便是人的终极者。由于文字约定俗成,皇帝的“帝”就是唯一的专用词了,很少用于别的词上。

汉字在规范过程中始终没有圆圈和三角形出现,因为它们没有笔画。太复杂的字或者使用得极少的字,很容易写走形,比如现在所说的“口”在以前就是一个圆圈,或者是别的东西。“帝”字的甲骨文从“木”、从“采”,并没有“巾”,我们现在写的却有“巾”、有“龍”字中的“立”字,带宝盖头,这一点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心理;而且“巾”代表帝王的旗帜,“龍”字中的“立”字则无须解释了。

灭(滅)

一个字的存在是约定俗成的,后来再有别的理由也难以修改,古人造字时以取义为准,面面俱到是不大可能的。远古时期已经形成了“火”以及由火组成的合体字“災”、“灾”、“烖”,火给古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惊吓,就是火灾。古人看见火山喷发或地震时,到处都在起火,他们就害怕了。“灭”和“灾”是同一个道理。“灭”上面一横是一个示意,意为把火给压住盖住。在此道理上,创造了“滅”,而“灭”字则是今天的人把它简化后的字象。“滅”字从字象上看有“水”,有“戈”,说明灭火是很麻烦的,要有水有戈等工具才能灭。虽然“一”下面取了“火”,但不一定是指灭火,只是古人所害怕的东西的代表,所以用“火”来代表人类需要征服的东西。甲骨文中有个字“烖”,这是刀兵之灾,它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兵火。部落之间和族派之间往往会用火去焚毁对方的阵营,于是火灾便成了古人心目中第一大灾难。此处的“滅”字,除了熄灭战火,主要是消灭敌人,让敌方的首领灭亡,使敌方族人溃乱。黄帝灭蚩尤,蚩尤本是住在山上的,蚩尤与炎帝是一个体系,按理来说是靠南边。蚩尤是介于人类与动物的虫类之间的东西,黄帝带着熊、虎、豹来打仗,黄帝、炎帝也都是骑着龙去打仗的。人类最初是和神、兽共处共息的,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和大动物是相通的。

蚩、尤

“蚩”字是傻、野蛮的意思,所以有“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之说。“尤”字意为特别、异常,“尤其”一词可以体味这“尤”之意思。“蚩尤”是山洞里的大毛虫,也是古代传说中九黎族的首领,勇猛善战,秦汉时人们曾把他作为战神来祭拜。《史记·五帝本纪》云:“蚩尤作乱……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神话传说版本很多,《史记》之说成了主流,我们便只能站在了黄帝一边。最早“尤”也是一种动物。如果说老虎是大虫的话,蚩尤可能是某一类虫,或者是某种獾。在“尤”字形上加三撇“彡”即为“尨”字,表示一只长毛的狗,加一撇是“龙”,繁体是“龍”。我们现在谁也没有看见过龙,古人或许也是凭着想象来创造此字的。我们把看不见的东西说成“能”,“能”是宇宙万物的能量,所以“能”与“龍”字象相似,也意味着“龍”是看不见的东西。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