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一问一世界:青少年版 > 第 2 章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第2节 你会问吗?

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我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如果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呢?基本上没有。我们一直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

美国学校的老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在中国的学校,老师可能对学生说,这儿有三道方程式需要你来解答;在美国学校,老师很可能说,你自己编三道方程式让其他的同学解答。这可能是一种教育方式的不同,它让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我们这种被学校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对如何提问没什么概念。

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时,正好有一门是外教上的宗教课,他讲完了以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大教室里面,100多个学生,寂静无声,大家都羞涩地低下了头,没有一个人举手。教授非常生气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块美金,说:“谁要是问出一个问题,哪怕是再愚蠢的问题,我就把这一块美金给他。”

我们都有一点受辱的感觉,作为一个学生难道我们真的没有问题吗?记得后来我举手了,至于硬着头皮问了个什么问题,了无印象。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当时选修的一门课是社会学,因为我觉得做传媒的人需要有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我每天上课都准时到,作业按时完成,老师嘱咐看的参考书都看了,论文也写得还不错,可是到期末我发现,所有的课程里面唯有这门课得了一个B,其他功课都是A或A-。怎么会得一个B呢?

我去找社会学的教授理论,我说,您是不是搞错了?她翻看了一下记录说:“你的作业的确都交了,而且完成得也不错,但是我要给你一个惩罚,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这就说明你上课的参与度不高。”

当然我据理力争,申辩说因为刚来美国不久,有时组织语言的速度稍慢,往往刚想说就被其他同学抢了先,等等。老师看来是动了心,最终给了我一个B+。汲取了教训,以后在课堂上,我时刻准备举起手提问,哪怕有时候没有太清楚老师的话。

关于问问题,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的情景。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

“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

“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的,都是事先没做好准备。

后来在中美建交三十周年时,我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

提问时间只有半小时,我想我再也不能问北京烤鸭这类问题了。我们的团队把所有相关资料都搜集了,从他在哈佛当教授时的论文、演讲,到他的传记,有厚厚的一摞,另外还有七本书。都看完后,我也晕了,记不清看了什么。

不过功课做完,采访就非常有效了。这就好比你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这些知识的储备,都能使你在现场把握住问题的走向。记得我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会往哪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

他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随即阐述了一个他对和平的理解:和平不是一个绝对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势力在冲突和较量中所达到的一个短暂的平衡状态。他把他的外交理念与当今的世界包括中东的局势相结合,做了一番分析和解说。

这个采访做完,很多外交方面的专家都认为很有深度。

虽然我看了那么多资料,可能能用上的也就一两个问题,但事先准备绝对是有用的。

一个提问者要问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所仰仗的正是他的知识系统。我所认为的知识来自两大系统:一是人生的知识,一是科学的知识。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又身处不同的文化中,那么就拥有了缤纷各异的知识系统。

提问,不一定来自无知。相反,你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