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四伯父成了甲午海战中的主战派

我的大伯祖父曾经出任四川巡抚。

前面我说过,我的亲祖父长叙公因为犯了“大不敬”罪,没过多久即郁郁寡欢而去世。由于这个原因,大伯祖父在四川巡抚任上的时候,曾帮我的祖母,代为抚养当时尚在年幼的四、五两位伯父。大伯祖父曾带着他俩,在四川一起生活了不太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世事难料,大伯祖父当年却突患急病,病故四川任上。于是,年幼的四伯父、五伯父,只好又被转送到广东,投奔了二伯祖父长善公,改由二伯祖父代为抚育了。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五姑母和四姑母(就是后来的珍妃和瑾妃),也在广州的二伯祖父长善公府上,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后来我常听四姑母给我讲粤菜和广东小吃,以及广东省的特别见闻,她还给我说过一些当时我完全不懂的广东话,她讲过语言不通会闹出误会的笑话,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些都是他们曾一起在广府二伯祖父家居住和生活过的缘故。

说来有趣,四姑母的闲聊天,却对我产生了特殊影响,很多年之后,在我离开大陆,自主决定日后要在台湾还是香港生活的时候,四姑母的广府南粤故事,是吸引我最终决定来香港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年,二伯祖父长善公官任广州将军,他亲自督责两位伯父读书习字之外,还在将军府请了一位武术教官给他俩教习武功。后来,我的四、五伯父不仅都成了翰林,而且他们的武术功底也相当好,这要归功于我二伯祖父的尽心培育。

我的四伯父名叫志锐,他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经出任礼部侍郎。四伯父为人耿直且忠于职务,曾多次担任科举主考官,为朝廷尽心尽力选拔人才。他有一项重大贡献,就是他曾极力主张要“融合满汉”,即主张大清要将满人当政的朝廷与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子民融合为一体,不可强调满人高人一等,这不利于长治久安。这个主张在满洲皇权统治下的社会应是难能可贵的,符合今日反对种族歧视的进步主张,光绪帝曾部分采纳了他的意见,但遗憾的是,由于四伯父志锐属于革新派志士,在维新派被慈禧太后彻底镇压之际,他的这个积极主张也同时被彻底摈弃了。

中日甲午战端突起之时,四伯父志锐是清廷中的坚决主战派。他曾急上万言长疏(即“万言书”),力陈对侵犯大清的日寇,必须以牙还牙,给予重击,才能打退他们的嚣张气焰。他甚至还曾亲临热河练兵,他给慈禧太后之万言疏中,主张集结举国军力立即与日军一决雌雄。当时,他不止一次给朝廷上书,是频频上书的官员之一,朝廷上下公认他是“言人所不敢言者”。

但是,晚清朝廷腐败,对日作战一直暧昧犹豫不决,正如大家所知的,虽有爱国将士赴汤蹈火,但也有怕死贪生之徒临阵逃脱,加上清廷釜底抽薪不予支持,而最终以全面战败告终。四伯父志锐因为主战而被贬官至大西北,做了边陲乌里亚苏台的所谓钦差大臣,等同发配。他在西北边疆任职十多年,不允许他回京,形同流放。直至慈禧太后宾天,四伯父才被召回京城,曾经被短暂转派到浙江出任杭州将军。不久,因其熟悉边陲事务,又再被派往新疆出任伊犁将军。将军府当年设在伊犁地区的惠远城,四伯父志锐曾坐镇惠远城,主持边疆驻守、防卫和治理的工作。

志锐对当时觊觎大清疆土的俄罗斯疾恶如仇,他在伊犁的惠远城曾手书条幅遍告亲戚朋友,白纸黑字书写的是“以身许国,不作生入玉门想”,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清楚表明,他决心把身家性命全部贡献给国家,要与边疆国土同存亡。他痛下决心,如果和俄罗斯开战,他不作活着进入玉门关内的设想。为了戍边,他喊出了视死如归的铿锵语句。

但是,当时伊犁同其他地区一样,亦正兴起反清革命,伊犁百姓知道这位将军耿直爽快,曾经力主对日抗战,现在又坚决防范俄罗斯入侵骚扰,于是部分群众拥戴四伯父志锐,希望他能出任代表起义军“革命派的伊犁总督”,他们指望他能举起义旗倒戈相向,不再做清廷任命的伊犁将军,与人民携手革命造反,反对朝廷。但是,四伯父志锐同我的父亲一样,以身为清臣不得谋反为依归,回绝了当地群众的要求。

不过,我的四伯父没有父亲幸运,就在他拒绝反叛的当天,造反的起义军冲进他的住宅,他越墙逃到隔壁一个官员家中,但是十分不幸,那个胆小怕事的官员向造反派告密,他还是被起义军捉住了。起义军要挟他立即最后表态何去何从,他在退无可退的情势下,仍表明忠于朝廷的立场不变,结果,被造反起义军枪杀于惠远城的钟鼓楼侧。据清史记载,他被杀后,他最忠实的侍从官吕顺,将四伯父的尸身匆忙收敛入棺,抚灵恸哭,并厉声谴责造反的乌合之众不识清官良将。但是万想不到,造反的起义者竟然将吕顺也开枪射杀了。事后,朝廷命官再进入惠远城时,四伯父的尸身已无法寻获,他成了继我的五姑母珍妃之后,唐家又一个不幸遇难的成员。

五伯父名志钧,也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虽然他的学问很高,但是经历比四伯父志锐平淡许多。他一直任职于外省,在镇江、泰州都做过地方官,还曾任扬州道台多年。他在江南一带做事时间较长,所以他的全家都随同他住在任官的地方。就我所知,他的几个儿子都与当地汉人结婚成家了,不幸的是,有三位堂兄婚后去世都十分早,结果留下了三位年轻的寡嫂。时至今日,我一直没能和几位嫂夫人有任何联系,这三位唐姓嫂夫人已然不知去向了。如果有唐姓志钧的后代见到我的口述历史文字,请设法与我联络,我很想知道镇江一带的这支唐姓后世而今的情况。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