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毛泽东和他的高参们 > 第 6 章 黄埔一杰——徐向前
第6节 第六章

  红四方面军从四次反“围剿”失败,历时两个月的西征,行程三千余里。红军指战员们都不会忘记,漫川关前如果徐向前依了张国焘的“化整为零”,红四方面军恐怕真的会彻底垮了
  
  1932年6月,国民党军又向红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蒋介石亲自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共军总指挥,共调集了26个师又5个旅约30万人,另外4个航空队。分左、中、右三路出动,除左路军专门攻击湘鄂西红军外,重兵压在大别山区。这次围攻,敌人采取的战术是:“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由于敌人兵力强大,战术上有了改变,红军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局面。在麻城、黄安、七里坪、冯寿二等地,先后接连苦战5个多月,虽然歼敌近万人,但难以粉碎敌人的重兵合击。红军伤亡惨重,处境十分艰难。
  
  此时早已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尽管他精心指挥,亲临前线与战士同生共死,红军还是一步步败退,许多杰出的指挥员战死沙场,无数战士倒在血泊里。徐向前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红25军军长蔡申熙战死;红一师政委甘济时在苦战中牺牲;12师师长陈赓身负重伤……这对总指挥徐向前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红军损兵折将,从炎热的暑天,战至寒冬来临。经过枣阳、新集之战,仍无法改变失败的局面。1932年11月初,徐向前率领的红军,转战到漫川关。
  
  漫川关,是湖北省和河南交界的一道重要关口。高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引向两座山峰之中。当地老百姓说:“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这里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只要派重兵把关口卡住,左右是高山密林,步兵是难以冲出的。
  
  站在这个险关隘口,杨虎城部三个团据关设防。胡宗南两个旅正从郧西方向追来;敌44师、65师、51师、42师也从四面八方压向漫川关。敌人的企图,是要将红军围歼于漫川关以东十余里的峡谷之中。
  
  红军两万余人,陷入了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走进了一条绝路。已是11月中旬的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部队战士的干粮袋子已空,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裂口流血。从离开大别山老区,至今已在转移路上走了二十多天,而且边走边打。真是饥寒交迫。
  
  总指挥部深夜进到漫川关东的康家坪。活蹦乱跳的政治委员陈昌浩,躺下起不来了;瘦弱的总指挥徐向前,强打精神,召集军事会议。军委主席张国焘一路骑马压后,身体虽强健些,也是气喘吁吁,说话有气无力了。茅屋昏暗,大家围坐在一盆火前,听参谋报告敌情和漫川关的地势。严峻的形势,使在座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了。会场的气氛,出现少有的冷清和惊恐。从四次反“围剿”以来,红军经过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土桥铺一场场苦战、恶战,损兵折将一万多人,大家心里明白,再这样受挫、伤亡下去,红四方面军就彻底垮了。


  
  “我们不能再硬拼了!”有人说。“留得青山在……”
  
  “不打,不拼,等着全军覆灭?”有人说。
  
  “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面对现实。”张国焘说话了,“我想应该把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他说话慢条斯理,讲着一二三四的理由。徐向前一听,急了。等张国焘刚住嘴,他就站起来说:“不能分散,不能分散……”一点、两点、三点的道理摆出来。徐向前晚年曾回忆道:
  
  “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我们开会,研究对策。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打游击,要想尽一切办法突围。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形势很紧张,分秒必争。”
  
  根据情报,徐向前分析了敌人的态势和弱点,提出北面敌兵力较小,又是敌两股部队的结合部,全军从那里突围出去。


  
  他当机立断,决定了突围的方位。张国焘默许了,没再提出反对。于是,徐向前便匆匆赶到了第12师指挥所,当面向34团团长许世友交代任务去了。
  
  许世友,是徐向前部下的一名战将。他参加红军后,历经无数次在血火中冲杀。他参加过黄麻起义和多次反围攻作战。他率领的34团善攻能守,每当战斗最激烈的关头,军师指挥员都派这个团上去。今天,全军又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徐向前向许世友说:“任务清楚了吗?”
  
  许世友回答:“清楚了,保证完成任务!”
  
  徐向前说:“这次突围,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决不能掉以轻心啊!”
  
  徐向前经过周密的计划,入夜,命令红12师34团,在红73师219团协同下,向敌44师开展了进攻。许世友跑到最前沿指挥冲杀,他发现一挺机枪突然停止了掩护,跑过去见射手牺牲了,自己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他高呼着:“共产党员们,冲上去,冲上去……”
  
  夜色沉沉的漫川关,被战火照亮。铺天盖地的枪炮声,像是山洪暴发,冲击着敌阵,振动着军心。徐向前似乎忘记了他是总指挥,摸黑向着枪声激烈的方向前进。直到警卫员们拼命扯拉他的衣服,他才意识到,作为总指挥不应继续向前冲了。

  
  当许世友指挥团队突破敌军防线后,侦察员发现了一条穿越漫川关的险道——一条只能容一个人通行的狭路。徐向前当机立断:从这条道穿过去。可是走不多远,前边又传来报告:“路越走越窄,驮炮的马难通过!”
  
  徐向前命令:“驮马和炮扔掉!前进!”
  
  丢掉驮马和炮,对徐向前和红军指战员来说,简直像丢掉战友和性命一样难受。每一匹驮马,都跟随红军征战几千里;每一门炮,都是鲜血换来的!可是,事到如今,只有舍掉这笨重的装备,才好保存人啊!在到达漫川关后,全军已经作了动员,每个人都知道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因此,接到总指挥部轻装跑步前进的命令后,干部、战士只得忍痛扔掉了炮和行装,沿着崎岖的狭道向前走。有几匹驮马好不容易穿过狭道,因山路太滑,又摔落深谷下。战士们忍住泪水,听着山谷下的马嘶,却无法搭救这无语的战友。
  
  天将发亮,红军大部队越过了漫川关。可是,前进的道路仍是艰难险阻。一条崎岖的小道,指向海拔约1?600米的高山。
  
  徐向前从地图上判定,这是野狐岭。这一带绝无人迹,是只有野狐狸出没的深山。红军战士在冷风中刚刚跨过重重山峦,竹林关又出现在前面。守竹林关的敌军虽有两个团,可是毫无戒备。他们万万没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到来。徐向前指挥红军,一举攻占了竹林关。


  
  竹林关,位于丹江上游,是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一条古道。徐向前和方面军其他领导人决定,趁关中敌人空虚,红军进入关中。可是,摆在队伍面前的却是一条艰险的古栈道。据侦察员报告:这条栈道,从竹林关两侧悬崖绝壁凌空架设,年久失修,木板有的地方已经朽了,大部队通过是危险的。
  
  徐向前看着地图,问侦察兵:“你们调查过没有,栈道有没有人走啊!”
  
  “老乡说,偶然有人从栈道上走走,只是单身行人。”
  
  “就是说还可以走人嘛。”徐向前说着站起来,向栈道跑去。他心中着急,部队如不快速前进,后边敌军围追上就麻烦了。栈道到底怎么样,只有亲自去看看,再决定行动方向。跑不多远,只见右边是绝壁,左边是深谷。绝壁与深谷中间,出现了一条栈道。徐向前只是从旧小说中看到过栈道。领兵作战多年,从广东东江到大别山区,都没走过这种道路。他正要大步迈上栈道,警卫员从他身后钻出去,快步跑上栈道,而且一步不停,跑到尽头,又快快转回,说是中间一段木板朽了,不让徐向前总指挥继续往前走。徐向前一声不响,继续往前走。他的性格总是这样:险路往往是亲自走,地形要亲眼看过才放心。他从栈道入口,一直走到出口处,证实了侦察员的报告,栈道上确实只能单兵通过。他命令全军再次轻装,丢掉了过漫川关时没丢完的小炮和驮马上的东西,让战士排列成一字长蛇阵,从栈道上缓慢通过。寒风中,徐向前在栈道的头上,威严而立,这无声的动力,鼓舞着小心翼翼前进的战士。


  
  走过栈道,红军进入了陕西平原,彻底摆脱了敌人重兵围攻、堵截。此时,南京国民党军的情报机关说什么徐向前部“仅剩下五千余人,毫无战斗力”,“衣不蔽体,食不得一饱”,“不死于炮火,即死于冻馁”。然而,敌人估计又错了。徐向前率红军1.5万余人,走出了困境。
  
  红四方面军从四次反“围剿”失败,脱离鄂豫皖苏区西征,历时是两个月,行程三千余里。在逆境中,歼灭敌军万余人。红军指战员们都不会忘记,漫川关前如果徐向前依了张国焘的“化整为零”,红四方面军恐怕真的会彻底垮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