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太阳黑子说的形成

  不过,把太阳活动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的想法,19世纪就出现了。就像本书第2章介绍的,英国富有独创精神的经济学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从而开创了近代经济学的威廉•S.杰文思(WilliamSJevons),曾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商业危机和太阳黑子》(1878年)。在论文中,他发现当时推定平均为10.45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他计算出的1721—1857年欧洲经济危机周期的10.466年大体一致。于是,他得出结论:印度和中国谷仓地带降雨量的增减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周期性的荒年和饥馑,从而给当时从银行借入资金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印、对华贸易的欧洲各国的众多企业也带来了周期性的商业恐慌和信用危机。
  
  在他死后的1909年,他的长子哈佛•S.杰文思(HarvardSJievince)也发现美国谷物生产和印度、阿根廷等地的气压变化一致,都是以3年半为一个短周期。他认为:这种周期再加上企业心理作用的介入,两三个条件一叠加,就形成了7年或10年半的周期变异。他以此修正了其父亲的学说。其后,1914年,美国的亨利•L.穆尔(HenryL.Moore)还发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降雨量和收成以8年的周期联动,这与物价和经济景气循环的变化一致。
  
  然而,1934年,权威的《经济学季刊》(Q•J•E)卷首发表了阿根廷大使馆C.加西亚•玛塔(CGarciaMarta)和哈佛大学费里克斯•I.谢夫纳(FeilicoxIXiefu)的论文《太阳和经济的关系》,他们虽然同样标榜太阳黑子学说,却否定谷物收成说,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根据他们的分析,从1876年到大萧条的1932年,这56年中,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动无关,但工矿业生产却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于是,玛塔等人指出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周期性增减有可能通过生物学途径影响人类的心理。在这层意义上,他们的太阳黑子学说非常杰出,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经济景气循环理论。


  
  我本人,在上述玛塔和谢夫纳等人的论文发表的半个世纪后,即从1985年,开始着手重新构建威廉•S.杰文思在18世纪70年代提倡、玛塔和谢夫纳在20世纪30年代开启的关于经济景气循环领域的太阳黑子学说(除了之前就已指出太阳黑子和经济社会相关性的加藤宏和西宫史朗等民间股票研究家外,后来我才知道,东亚大学的住田絋元教授也几乎和我同时开展了相同方向的研究,请参考住田先生的《经济活动和太阳黑子》(中西屋出版,1990年),虽然这方面不是我的专职研究而只是业余消遣,但作为自己所热衷的毕生爱好,以1987年写本书为开端,我也已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威廉•S.杰文思不只注意到被称为“施瓦贝循环”的太阳黑子循环10~11年周期和经济景气循环周期的呼应,同时他还介绍了英国的经济统计学家海德•克拉克(HydeClark)在1847年发现的以54年为周期的欧洲饥馑和危机的长期波动。这一周期,在1979年东京大学副教授、太阳物理学家吉村宏和发现了太阳活动的55年大周期(GrandCycle。根据我的命名,又称为吉村循环)后,再次引起关注。而威廉•S.杰文思的儿子哈佛•S.杰文思在1909年也发现了以3.5年为周期的气象变动现象(即后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哈佛•S.杰文思视其为太阳热辐射现象)。美国气象学家W.O.罗伯茨(WORoberts)等人则进一步证实了美国中西部干旱发生的周期,和太阳黑子的磁极周期,即以22年为周期的海尔循环是一致的。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