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优秀父母都一样 > 第 5 章 当好孩子的人生向导
第3节 做好向导的关键:帮助孩子树立信念

  作为向导的家长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概括后传给孩子。每一个家长都会这样做,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本就不缺这个。此外,孩子自己也会收集各种警句、谚语、座右铭,诸如“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指导”我们可以称做人生信念。还有的家长会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灌输给孩子。有些家长说:“我什么都不信。”殊不知“什么都不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很多家长自己经受过挫折或失败,因而对“信念”产生了极大的“不信”或“偏信”,因而给予孩子的指导也会有偏差。
  
  信念不能太多
  
  前面说过,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信念,这些信念在黑暗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予我们支持、帮助和指引。没有信念或信念很少的弊端我们都知道,但是信念过多也会造成一些困扰。金庸小说《鸳鸯刀》里的人遇事一定要先想江湖人道,如何如何。然后根据这个“如何如何”来作决定。结果他往往判断错误、事与愿违。信念和信条过多的人,看起来像是永远穿着厚厚的铠甲,触摸不到真实的世界和生活,甚至触摸不到自己。他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应该如何、理应如何、必须如何,使他无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意愿去生活。


  
  不要把孩子套进别人的信念里
  
  作为向导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哲学,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哲学灌输给孩子,尤其要避免用吓唬、逼迫、利诱等手段给孩子灌输。孩子开始会“拿来主义”,接受父母、老师等的教导。然而,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一定会经历一个疑问、反思、放弃、寻找、重新获得的过程,即使最终他的结论可能与父母当年教导的一模一样,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信念,而不再是父母的信念。但是如果父母、师长在教导的时候方法不对,会使孩子不敢去尝试、反思与放弃,不敢也不愿去自己寻找答案,那么孩子的疑问永远得不到答案,得不到自己的确认或否认。孩子在他人的理念指导下过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会变得被动、患得患失、摇摆不定,他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和证明这些理念,以便说服自己、说服他人。
  
  案例
  
  我有一个年轻的朋友,大学刚毕业三年。他的母亲是政工干部。他一直相信母亲所说的:在中国,政治进步才是人生正途。他高中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大二入党,毕业后也进入了国家机关工作。他的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与他恰恰相反,用他的话来说是“极其叛逆”。两人结婚才一年,他的妻子就提出了离婚。他的妻子抱怨说:跟他过日子太累,这个不该说,那个不该想。最关键的是摸不清他的思路,从谈恋爱到结婚,两人在一起四五年了,却好像从来没有认识他,眼前的丈夫不像一个真实的人。而我的朋友则抱怨妻子多么的不懂事,去妈妈的朋友家(都是一些有官衔、有实权的人)做客时,说话应对不得体。想给妻子换踏实的工作,妻子不乐意,偏要在很累的民企里显示自己的能力,太幼稚。可是,尽管有这么多不同和不满意,他对妻子是真心地喜爱,爱她的单纯、爽快、敢作敢为。您可能已经看出来了,他爱的不见得是他太太,他爱的是他太太可以做而他却不能做的那些,诸如单纯、自由和随心所欲。可是他做不到,因为妈妈从小的教导和给他看到的例子都是如果你不顺从社会,如果你不是“夹着尾巴做人”,你将如何如何惨。因此他何尝不想“自由”,但是他不敢!
  
  信念需要坚持,也需要知机变
  
  理念过于僵化,不用说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钉子”,也会造成与他人的摩擦。但是,如果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够坚定,同样会造成大的失误。
  
  中国人最爱讲气节,可是同时又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小时候同学间流行用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抄名言、警句,抄着抄着你就会发现:怎么很多理念都是相悖的!比如金岳霖先生小时候发现的“黄金如粪土”和“朋友如黄金”;再比如,讲究忠恕和诚以待人,同时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所有的信念细究起来都有其有道理的地方和“未必如此”的情况。那么,哪些是我们必须坚守,没商量的?哪些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处境下才成立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灵活?灵活到什么程度?什么处境中我们要机变?机变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机变?这些都是向导要传授给孩子的。
  
  总的来说,所有的信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我们持有乐观的、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去应对困难和挑战,去寻找和获得真正的快乐。这一类包括“车到山前必有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
  
  也有很多的信念,包括一些谚语、老话,是悲观、消极、被动的,有的甚至为害不浅。我们见过紧锁眉头、咬着后槽牙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中年妇女,也见过愤然嚷嚷“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老头儿。有的人惦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的惦记做“得道”的人,有的则宁愿当“鸡犬”),有的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现代新流行的也不少,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如所谓“成功学”所宣传的“成功”。如果人的未来是由成就、社会和他人来决定的,而这未来不过如此,是糊涂、是压抑、是服从,这样的人生还说什么快乐?这样的人生值得去过吗?
  
  在这一点上,我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因为信念、理念、价值观、人生哲学必须经过自己的探求,经过自己实际生活经验的检验,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指引,才能去指引孩子。有的人坚忍精进、锲而不舍,中年左右觉得自己找到了,即所谓的“不惑”;但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摸索、寻找。早些年的“气功热”、“哲学热”,近几年的“国学热”,都是我们在补课、在寻找的证明。不要怕找不到,就怕放弃了寻找。


  
  然而作为家长,我们要注意的是对孩子的引导。他们将来要脱离我们走自己的路。所以我们教会孩子如何跋山涉水、越野露营,也要教会他看地图、找方向。我们是要教给他看地图、找方向的本领,而不是塞给他一张地图,让他以为世界上的地形地貌仅止于此。
  
  相较于权威和伙伴的角色,向导是父母最迷惑、最不知所措的角色。因此父母们或者犹豫不决,没有把这个责任承担好;或者一意孤行,限制了孩子的眼界和发展。如果家长也需要培训和考试,这个角色应该是培训的重点和考试的难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