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优秀父母都一样 > 第 7 章 平衡权威、伙伴、向导、榜样四角色实用技巧
第1节 父母角色的平衡技巧及运用上篇

  家长的四个角色:权威、伙伴、向导、榜样,是我们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就自动落在我们身上的,是家长的天职。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都摆脱不掉,只有做得好与不好的问题,根本没有做还是不做的选择。即使孩子不在我们身边、即使孩子长大家长老去、即使家长已经去世,这四个角色的影响和作用仍在孩子的生活中持续,有时甚至孩子的孩子都仍然受着部分影响。
  
  此外,家长的这四个角色是一个统一整体,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们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体现了这四个角色的整体性。家长的四个角色只会因事情的不同而作用有所不同,不可能抛下任何一个。我们为了分析和了解家长的天职,将其分为四个角色分别介绍、分别研究,但并不是说家长的四个角色是割裂的,不可能分工说你当权威和榜样,我当伙伴和向导;或者此刻我是伙伴,下一刻我是权威。时时事事,家长的四个角色都在上演着。
  
  叫上学的孩子起床
  
  孩子9月刚上学,到了11月,天冷了,早上不想起床。
  
  情境
  
  妈妈的做法:叫第一遍,然后自己先去做早饭。5分钟后过来叫第二遍,因为第一遍肯定是叫不起来的。第二遍常常也叫不起来,她会5分钟后再叫第三遍,给孩子讲道理:要上学学本领、学知识;要守纪律、不能迟到,快起床吧;已经做好了好吃的;等等。然后帮孩子穿衣服、洗漱。孩子极不情愿地、磨磨蹭蹭地做完这些事。送孩子出门,妈妈才松了一口气。日复一日,每天都如此。


  
  分析
  
  这个妈妈的做法,在权威角色上,她或者没有给孩子立好规则,例如规定7点起床;或者规则虽然立了,孩子并不重视。不仅孩子不遵守这个规则,妈妈也没有遵守,她不断地把时间5分钟、5分钟地延后。
  
  在伙伴这个角色上,她对孩子疼惜、容忍、理解、原谅,并提供帮助。
  
  在向导角色上,她给孩子解释了应该要起床、要上学、要守纪律,但是缺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解释。
  
  在榜样角色上,她表现出了耐心、要求、宽容以及不守时,或者说对守时的无奈——为了上学不迟到,我必须准时起床。
  
  在这样的角色影响下,通过起床这件事,孩子可能会学会耐心、宽容地对待他人;可能会学会拖延几次也可以;可能会学会灵活、弹性地处理准时的问题;也可能学会拖延、期待别人的帮助、期待规则改变、感觉自己很委屈和无奈,不得不因为别人的要求而做一些自己不情愿做的事。而且,孩子可能会发现不守规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没有七点准时起床,最后不是也没迟到吗?
  
  情境
  
  另一个妈妈是这样处理的。7点了,该起床了,把孩子叫起来,把衣服拿给孩子,自己去做早饭。孩子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允许其在沙发上再打个盹儿,睡10分钟。10分钟后,饭菜也凉下来了,入口不烫了,叫醒孩子吃饭,然后去上学。
  
  分析
  
  这位妈妈在权威角色上是有规则、有要求的,但是也有灵活度——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后,如果困,就再睡会儿。
  
  在伙伴角色上,理解孩子没睡够还想睡的要求,也满足了他。
  
  在向导角色上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信息,但不代表她平时没有给孩子解释过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准时起床,但也许她平时确实没说过或说得少。
  
  在榜样角色上,她表现了理解他人要求、做事的灵活性以及对时间的遵守。在这样的角色影响下,孩子可能会学会遵守规定,说好了的事就要做,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满足自己的需求,对别人的情况要关注,要帮助他人。孩子也可能会学会表面服从,然后找空子;也可能会无奈,有“只能听别人的安排”的被动的感觉,也可能会等待他人来关注自己、理解自己、为自己做安排。
  
  为了平衡好四个角色,妈妈可以这样做:
  
  在定几点起床的时候与孩子一起商量,计算洗漱时间、穿衣服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发愣的时间、出门的时间,然后倒推出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这是权威的任务。
  

  同时,给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守时的原因时,从小的方面而言是不迟到、不耽误上学、上学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而言,一个人一辈子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守时,是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可以给孩子讲“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谚语激励孩子。这是向导的任务。
  
  一旦发现孩子不想起床、不守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你们一起制订好的起床规则,这是权威。另一方面要去询问孩子不起床的原因。是睡眠时间不够?是天冷不想出被窝,穿衣服时凉?是愿意享受妈妈来叫起床时的亲昵时光(有很多妈妈太忙,除了叫起床和查作业,几乎没有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孩子非常想利用这个时间多跟妈妈腻一会儿)?还是学校里有什么不开心或者应付不了的事情,所以不想去上学?如果是睡眠时间不够,再与孩子商量如何增加睡眠时间;如果是嫌衣服凉,怎么解决?等等。这是伙伴关注到孩子有需求,但并不想当然地自己去定义孩子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妈妈们容易定义为“没睡够”或者“不想去上学”,但是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问的是,这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当我们让孩子自己去说出自己的需求或者给出不同的猜测来让孩子选,这才是真正的关心与尊重。在孩子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后,我们与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这就是又一个新问题,在这个新问题上又会体现出家长的四个角色。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对问题的处理,孩子眼中的榜样会是与别人磋商、坚守规则、关注他人感受和变化、尊重他人、信任他人、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如果再要求穿衣、洗漱由孩子独自完成,就能逐步建立起孩子的独立、自主、承担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品质和能力。
  
  钢琴陪练
  
  情境
  
  8岁的男孩,乐感不错,学习钢琴已经好几年了,现在作业越来越多,钢琴曲目也越来越难,孩子越来越不爱弹琴。妈妈给讲道理、提要求,并严格看管。孩子有时会说:“那你来弹弹,看难不难!”可是妈妈真的弹不了,这个榜样怎么树呢?
  
  分析
  
  从这个妈妈的做法来看,在权威和伙伴方面做得还不错。
  
  在向导方面,除了给孩子讲弹钢琴的好处和用处,也可以尝试着引导孩子享受弹钢琴,经常给孩子介绍国内外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名曲等。
  
  在榜样这个角色上,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要妈妈做了,然后孩子跟着做才是榜样。妈妈可以给孩子讲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何在困难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克服自己的烦躁和畏难情绪,有耐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去尝试,直至克服困难。这就是榜样。虽然妈妈说的事情不是弹钢琴,但是勇气、毅力、耐心等核心品质是一样的。而且,不要担心向孩子承认自己弹不好钢琴是丢脸的事,不用找借口说自己年纪大了、没学过,等等,否则只会让孩子学会找借口、掩饰自己的“不能”和“不会”。大大方方地承认我也弹不好,每个人各有所长。承认自己也有过畏难、退缩、烦躁的时候,反而是给孩子一个活生生的、真是的例子,让他自己有所反思和觉悟。


  
  独裁的父亲
  
  情境
  
  父母和儿子组成的三口之家,父亲态度强硬,冷冰冰的,对妻子和儿子都是命令式的,关心不够。父亲挣钱很多,计划着将来送孩子去英国留学。母亲在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无论是骂自己还是骂孩子,都会尽量忍着不回嘴,但偶尔也会爆发,与父亲争吵。等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会去安慰孩子,劝解孩子:“他是你爸爸,为了咱们的家,为了生活,为了你的学习,你就要忍住。”“等你长大了,去英国念书,把妈妈也接走。”
  
  分析
  
  这位母亲在这样做的时候,她的权威角色尽失。她不能坚持公正,不能尽量去尝试与父亲和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伙伴,听起来她是温柔、耐心地劝解孩子,实际上她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需要的可能是如何学会与父亲对话、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对父亲的愤怒、反感和恐惧。但是,母亲却在用温柔和耐心压抑孩子的真实情感反应。孩子对她也会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如抱怨、失望,等等。但是因为母亲的弱者身份和关心、同情孩子的表现,孩子对她的这些不满又被压抑了下去,甚至反而要回报给母亲以同情和谅解。
  
  在向导方面,她的指引是可怕的。为了物质利益、为了满足他人(父亲)的要求,我们只能忍耐、委曲求全、等待时机!在这样的“眼光”和“理想”的指引下,这个孩子怎么可能会积极、主动、快乐地探索和营造自己的未来!
  
  母亲给孩子的榜样就是人前隐忍、背后发泄、口是心非、口服心不服、抱怨和指责他人、惧怕他人、为未来焦虑。
  
  这个孩子最后在大学里因为行为异常而发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淘气的小神童
  
  情境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智商很高,上的是名校中的提高班。他的妈妈来找我的时候,50分钟的时间有40分钟在谈他的成绩和学习,剩下10分钟,讲述了孩子遇到的问题:不想去上学,原因是新换的班主任要求严格。这个孩子因为智商高,上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以前的班主任允许他上课时有小动作,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影响学习就行。新的班主任是三年级下学期来的,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遵守课堂纪律。孩子屡次被课堂点名和叫到办公室单独教育,要求他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因此,孩子不愿去上学了。妈妈说:“我给他讲道理,中国的教育就是要求严,不像美国那样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将来你到了社会上还是会碰到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环境,所以你要学会适应,逃避不是办法。妈妈也去找老师谈过了,可是老师有老师的想法,我们不能改变老师。你不要反感老师,你的任务是学习,你要排除干扰、认真学习,这是你应该做的事。另外,每次我都会满足他的一些要求,例如,吃比萨饼、买游戏机之类的。只要他去上学了,我会给他一些鼓励。”
  
  分析
  
  这位妈妈在权威的角色上,好像只要学习好,就没有别的什么要求了。而实际上,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遵守纪律是应该拥有的素质和必需的行为。个体存在于社会中,在某些时刻和某些情境中,必须服从。就大的方面而言,要遵守法律、交通法规,就小的方面而言,要遵守公司、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他人和自己的界限,等等。这位妈妈没有强调这一点,强调的是适应,是被动的服从。一个口服心不服的人,行为上会很矛盾,心里会感觉不公平,态度会被动、抱怨。在这种状态下,他怎么可能快乐地、自发地去学习呢?
  
  在伙伴的角色上,我们没有看到对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的关注。孩子说不想上学,这位妈妈没有仔细探究原因,而是想当然地以为是老师不好(当然,老师的改变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孩子能说出来、说得清的可能也只有这个原因。但当家长的应该比孩子要更客观一些,尽量找到真正的、孩子说不清的原因)。得出这个结论后,也没有陪伴孩子去正确表达这种情绪,反而是让孩子压抑这种想法,去忍耐。她给孩子的情感支持听起来就是在吃和玩上的放纵:只要你按我的要求做了,就可以要什么给什么。
  
  至于向导的角色,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孩子肯定也觉察到了,孩子的未来不妙,需要不断地适应——适应他人和环境,委屈而又被动,毫无快乐和意义。妈妈指的方向是“除非去美国”,美国听起来像天堂。

  
  妈妈立了什么榜样呢?只要成绩好、一切为了学习;怨怪他人而又不得不忍受;我的要求别人要听,别人的要求则要用种种方式压抑,如讲道理、物质鼓励等。至于未来,只要学习好,逃离此处,就有希望。
  
  对于这个孩子,可以这样平衡角色行为:孩子的年龄已经到了要学会自律、学会自我控制行为的时候了,所以家长应该配合老师,要求他遵守课堂纪律。以前的老师体谅他年龄小,但现在不同了,应该做这个年龄必须做的事,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同时给他解释为什么要守纪律,不是“适应”,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应该”,是培养自己的良好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要积极寻找,可以去找老师询问,但不是去找老师评理或要求老师特殊照顾。对孩子吃和玩的要求,是在健康和快乐的前提下去满足,而不是作为物质鼓励出现。这样处理,孩子才能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反思、自省和自律,学会与他人磋商,而不是忍让或一意孤行这两个极端;学会把学习成绩、物质奖励和未来这三者分清,而不是互为条件与因果。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