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 > 第 2 章 盛世忧思——我们的心灵怎么了
第17节 师德底线:拷问一个民族的未来之中华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的密码之一

  有人说,要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放眼全世界,恐怕也很难找到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而优则仕”……这些代代相传的古训,使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发奋读书”的故事浩如烟海,而这,可能正是解读中华文明连续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密码之一。
  
  在人类发展史上,世界各民族也大都有着自己重视教育的传统,但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代而传承至今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们在重视教育方面还有着一个更高人一筹的地方,那就是对师德的重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国经典史集《礼记》就向我们指明了什么是师道尊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实际上是一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的文章选集,其文章所论内容要远远早于《礼记》成书时的西汉时期。因此,从这一点看,师道尊严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史。
  
  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学者韩愈一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师说》,可以说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做“师道尊严”。而其中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教者千百年来的人生格言和座右铭。


  
  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从教者的职业要求,“传道”是第一位的。传的是什么“道”?“道可道,非常道”,既是指天下大道,也是指我们常说的做人做事之道德。这就要求从教者首先必须自身具备这个“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师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说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教化之模范,当有了“传道”的资质以后,才可以做教师,才可以有资格“授业解惑”。
  
  所谓“师道尊严”,是指为师者所传之道在一个社会中的尊严,比如家国大义之道、正义正气之道以及道德伦理等在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应该受到的尊重。同时它也是指为师者自身的人格形象尊严,比如今天一些所谓的“砖家教授”,学问是大,但在一些公众舆论事件上,不知坚守道德原则,只知利用自己的学问大搞“砸砖头”之举,这样的为师者就失去了师道尊严。而这样没有师道尊严的现象对民族、对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不知道他会把人心世道引向哪个层面的价值观去。此外,“百年树人”本身在社会上应具有相应的尊严。比如说在今天,如果我们把仅仅能教数理化、能念“ABC”而不知其道德品质为何样的人随便放到教师岗位上去,那我们这个社会也就谈不上师道之尊严了。因为如前所述,到教师岗位上去承担“传道”重任的人,其道德修养首先是应该能代表社会道德最高水准的人。
  
  事实上在今天,能教数理化、能念“ABC”的人,可以在大街上一抓一大把,而其中能承担“传道”重任的你能抓出几个?这也许已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危机之原因。
  
  师道尊严,中国人讲了几千年。这四个字也正是中华民族在教育领域的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的核心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自清末民初一代中国人反传统以来,当我们自己刻意要丢掉这些密码以后,一百年后的今天,在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各种思潮熏染下,晕头转向的我们,确实有点找不着北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