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 > 第 2 章 盛世忧思——我们的心灵怎么了
第19节 师德底线:拷问一个民族的未来之教育圣地面临的价值观挑战

  约在1988年以前,有一位叫苏晓康的人写过一部叫做《神圣忧思录》的报告文学。这部报告文学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危机。此文提到了当时中小学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及与之相对应的清贫的经济状态。如果在一个国家,教师成为最清贫的阶层,那这个国家肯定是不会有希望的。这就是《神圣忧思录》所忧之在。据说,当时一部《神圣忧思录》,曾使多少中小学教师怆然泪下。
  
  从《神圣忧思录》到今天,一晃20多年过去了。有人说,现在的教师,即使不是中国最富有的阶层,但至少可以肯定,大多数教师都已“提前进入小康”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前社会教师的经济地位是上升了,但我们新的忧思又来了。假设苏晓康写一篇《神圣忧思录》的续集,读完后怆然泪下的也许已不再是教师,而可能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家长乃至我们的民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教师是提前进入小康了,这里面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但是,毋庸置疑,这不是唯一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高学费、乱收费现象,曾使“上学难、上学贵”一度与“看病难、看病贵”一样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门也曾出台多项政策进行整治,但很难说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即使在国家已实施义务教育政策多年后的今天,一些地方“上学难、上学贵”现象仍然存在。幼儿园的高昂费用,至今仍为社会所诟病;大学的高昂学费,已使许多寒门学子望而却步。即使在国家已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这块,在一些地方,乱收费现象也远谈不上已得到根治。
  
  我们先看某地教育局为规范教师行为而出台的一条禁令:严禁借工作之便向学生推销任何商品、保险、报纸或强迫、引导学生购买书籍、资料,以教谋私;严禁向学生、家长“吃拿卡要”……情节严重者可给予解聘处理。与前文中说到的那些“荒唐禁令”一样,当地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在这条禁令中,当前一些教师的“创收途径”也跃然纸上。
  
  学校乱收费,老师向学生推销商品、书籍等现象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事实上,在今天,不论是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大学,少数学校和教师巧立名目从学生身上挖钱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在某些中小学校,像有偿补课以及在学生中推销商品、保险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甚至教师在排座位、安排班干部、评优树先、教学辅导等具体工作中,也常夹杂着教师本人的利益因素——这在一些学校已是公开的秘密。
  
  教育领域,自古以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块“圣地”,“不逐利”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传统,也是中国人的“师道尊严”之一。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当师道尊严被丢掉以后,教师这个职业也就变得与街头商贩无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只是个谋生致富的途径而已。当前的一些教师无疑也变得越来越像个商人。在这个变化下,高档商品房、豪华汽车等奢侈消费品成了高校教师们的热门话题,甚至曝出某校一名教师靠收有偿补课费赚来一套房子的新闻,乃至近几年频发的幼儿园截留瓜分儿童伙食费等案件,又何奇之有?


  
  但这个变化是相当可怕的,因为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从“师道尊严”到“经济效益至上”的一种价值观变化。在一些从教者的价值观发生如此变化的情况下,教育领域最为当代社会所诟病的学术腐败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学者这样谈到当前教育领域的学术腐败:“它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毒瘤,如果听之任之,只能彻底毁掉我们的教育,毁掉中国的未来。”
  
  其实早在10多年前,有一个叫方舟子的人就曾写了一本《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的书,最早披露了学术腐败之风已在中国学术界蔓延的现状。在当时曾有“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之称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玉圣也如此描述了这种现状:其一是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以形形色色的辞书最具代表性,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大都是将现成资料颠来倒去、加减乘除;其二是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有的人动不动就号称出了数十种书、发了数百篇论文,但多有剽窃之嫌,有的甚至花钱雇人写……抄袭剽窃已成学术界公害,是学术腐败中最突出的问题,已近法不治众、人不以为耻的地步;其三是评奖立项上的腐败,评审“象征性”走过场等。这一切使中国学术界在全世界面前黯然失色。
  
  经过10多年浸染,当前的学术腐败之风,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近年来,充斥于媒体的大量学术腐败案例,已令人不忍卒睹。
  
  2010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播出西安某大学“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案。该事件的一些细节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已广为人知。但最“雷人”之处还在于六位老教授的举报在遭到校方多次劝阻时校方负责人的“雷人”之语:“这不只涉及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国家的脸面。”“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这一事件在媒体的关注下,最后以造假教授被学校“取消教授职务,解除教师聘用合同”而暂时谢幕,但是,事件中的“雷人”细节所暴露出来的那个大学负责人的价值观,实在令人震惊。“造假成风”就谁都可以造假了?大学负责人尚且如此的话,当今社会还有谁能来承担教化社会道德之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与该事件中造假教授的获奖项目相关的技术成果鉴定实质上是“走过场”,参与鉴定的专家名为“鉴定”,实为“捧场”。
  
  有网友曾就此评论说:“当前的一些无良学者,铜臭熏天也好,剽窃造假也好,这些都是丧失了起码的学术道德的表现,但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他们也知道学术的真谛在于维护公平和正义,但他们或窥测政治风向,或为钱说话,信口雌黄、颠倒黑白——就如在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中那些‘鉴定’虎照为真老虎的7位专家一样……”
  
  这里所说的这些“专家教授”就是我们在本书前文中所说的“砖家教授”,只不过是此时他们为钱说话时,这块“砖”已换成“金砖”了。
  
  中国的大学到底怎么了?温家宝总理有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的确,现在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术腐败以及全国各地高校屡屡曝出的贪腐要案,其背后都是“钱”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由于关于教书育人的一些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让位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致。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不但表现在一些教师、学校负责人身上,也表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者身上。


  
  近几年频发的“校车交通事故”,则直接拷问着我们当前一些地方教育机构的这种价值观变化。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为了普及全民教育。“校车交通事故”频发后,一些地区的不恰当的“撤点并校”现象浮出水面。撤点并校使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办学成本大幅减少,但因此使一些孩子要到路途遥远的外村外地念小学,上学成本反而比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前还要高!新的“上学难”问题又来了。我们不禁要问的是:这些地方教育机构撤点并校到底考虑的是什么?是普及全民义务教育政策,使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还是只考虑办学的成本和经济效益?
  
  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已深深卷入市场经济竞争结构中,学校越来越像公司,教师越来越像商人,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怎么改都很难如意的原因。
  
  事实上,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述,当前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已是发生在教育价值观层面上的问题,拜金之风在教育领域内的侵袭,是我们几千年传统师道尊严等价值观所遭遇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挑战已严重地危害到了我们这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底线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为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化、文明养成最重要的制度化场所,历来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源泉,若这个方面出了问题,则将如何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和“大国崛起、民族复兴”愿景提供教育保障?任何改革,如果不触及这个价值观问题,恐怕都难以走出这个“很难如意”的局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