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 > 第 2 章 盛世忧思——我们的心灵怎么了
第25节 社会诚信——“假”的概念流行挑战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之社会公信力面临的严峻挑战

  发生于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已经过去5个年头了,至今许多人还记忆犹新。这个事件之所以被载入当代中国重大公共事件史册,不仅仅是因为它当时轰动中外的影响之大,也不仅仅是因为多年来公众对这个事件的许多质疑至今都不了了之,而是因为在这一事件中,5年前“指鹿为马”的若干人等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社会公信力的公然藐视,正反映出当今社会公信力所遭遇到的挑战之严峻,也恰恰展现了当今中国社会公信力的一个缩影。
  
  2000多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那时还是一个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的时代,除了闹剧中目力所及的数十人外,剧中角色无须面对全国的公众。而今天的“指鹿为马”者面对的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数十亿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的公众,而他依然可以指着那头公众看得清清楚楚的“鹿”神态自若、气定神闲地说:“经过7位专家教授的鉴定,这是一匹神马……”只不过今天的“鹿”已非鹿,而是一幅画,“马”亦已非神马,而是变成了华南虎。
  
  “周老虎事件”绝不是偶然的,诚信缺乏已是当前一大社会公害,当诚信缺乏向社会公信力领域蔓延时,其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了类似“周老虎事件”的出炉。而社会公信力对社会诚信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社会公信力在公众中产生动摇时,由此将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诚信恐慌,并将进一步加剧社会诚信危机的蔓延。无疑,“周老虎事件”已成为反映当今社会公信力遭受挑战和社会诚信走向危机的一个符号、一个标志!它标志着当今中国社会公信力与社会诚信已进入一个令人担忧的时代!5年前曾引发的“全民打虎”的背后,其实质正是面临社会诚信的最根本——社会公信力发生动摇时,公众感到惶恐不安的危机心理的自然表露而已。


  
  诚如当时的“打虎英雄”之一、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德志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所说:“其实,我并不是针对什么人,而是希望能还老百姓一个真相。”
  
  也许傅德志说得还不够明白,但他的意思我们能听懂。是的,成千上万的网民不辞辛苦、日夜奋斗去打一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纸老虎”,为的是什么?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是在坚守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最后一条道德底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当这最后一条道德底线都不能在我们心中留住时,那我们失去的将是心灵家园的最后一片园地,我们能不恐慌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周老虎事件”其实远未结束,它的阴影将在中国几代人的心中挥之不去!而在今天,它最恶劣的危害之处正是使人们惶惶然真正感受到了无可凭信的时代危机!
  
  “周老虎事件”的另一个恶劣之处是它为以后大大小小的“周老虎”出笼打开了铁闸门!近几年来,河南“开胸验肺”、海南“砒霜门”、杭州“欺实马”、武汉“六连号”、上海“钓鱼执法”、云南“躲猫猫”……众多挑战社会公信力的事件历历在目。至2011年,众多的“慈善门事件”爆发,对慈善诚信的质疑向众多官方公益机构蔓延,则无疑已使当今社会的公信力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冰点!如果连官方慈善机构都丧失了公信力,那实在是我们民族之耻辱,还有什么社会公信力可言?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现象,一个“被”字才在近几年从上万个汉字中“脱颖而出”并蹿红中国。在全民调侃的“被时代”中,对“被现象”形形色色的解读,把社会公信力摆到了公众舆论的镜子前。有人说,“被时代”确实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社会公信力是到了引以自鉴的时候了。
  
  有专家指出,在一轮又一轮的质疑风波中,当今社会公信力受到的挑战无疑已变得越来越严峻,如不及时加强公信力建设,未来化解危机的成本势必将愈来愈高昂。
  
  没有什么比社会公信力缺失更可怕的了,它是社会的毒素,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足以摧毁社会诚信的根本,足以销蚀社会的正义正气与人们的仁爱友善。因为社会公信力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当社会公信力出现问题时,哪怕是局部性的、地方性的、地区性的,都会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致命影响。个人诚信的倒塌对公民社会生活秩序带来影响,商业诚信的倒塌对国家经济生活秩序带来影响,而社会公信力的倒塌,将会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一直在追求“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可是,如果社会之公信力缺失,像河南“杞人大逃亡”事件中,一句谣言就能引起举县皆空,我们当如何崛起?一座仅因“压力差”就可倒塌的大厦怎能叫大厦?一个人民需要“开胸验肺”、“断指证清白”的民族如何走向复兴?

  
  近年来,公信力建设正愈来愈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破解“重建公信力”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何加强当代中国社会公信力建设,正愈来愈成为包括国家各级部门以及全国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法制建设的逐步加强,公众舆论的开放参与,将使社会公信力进一步置于国家法律和公众舆论的维护和监督之下。但是,笔者以为,中国要解决这一难题,仍须从在全局上恢复我们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入手,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中,“信”正是五大核心要素之一。目前诚信缺失这个问题,在中国人中已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团体、某一个阶层的问题,而是像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假的概念的流行”所反映的一样,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价值观问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