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老谋子司马懿 > 第 2 章 潜龙勿用:初入仕途,司马懿先隐后等
第2节 第二章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他是家里的老二,字仲达。
  
  河内郡,属于司隶校尉的管辖区域;司隶校尉,有点儿清朝直隶总督的味道。河内紧挨着当时大汉王朝的首都洛阳。你可以把河内和洛阳的关系,想象成天津和北京的关系。
  
  温县,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是当时大汉王朝上千个县之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到汉末为止,温县出过一位名人——子夏,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孔门十贤” 之一。温县将来会有个地名叫“陈家沟”(耳熟吧?),陈家沟会出个武林高手叫陈王廷,是陈式太极拳开创者、天下太极拳的祖师爷。
  
  那是明末的事情,现在还是汉末。孝敬里,是温县市区的一个居民区。住在孝敬里,表明司马懿是城市户口。当时的城市,被切割为若干居民区,每个居民区周 围用高高的围墙围住,围墙上开有小门可供出入。一到深夜,小门关闭,有兵丁值班巡逻。这在现在叫“熄灯”,在当时叫“宵禁”。
  
  听上去跟今天的大学宿舍差不多,其实不然。今天大学生深夜出去喝啤酒吃烧烤晚归,顶多记个违纪,当时则是犯罪行为。
  
  在司马懿出生前四年,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先生提拔了一个有为小青年担任洛阳北部地区治安长官(洛阳北部尉)。这位小青年有一次带领一群兵丁值班巡逻的 时候,遇见蹇叔叔携带管制刀具深夜出行。蹇叔叔是蹇硕的叔叔,蹇硕是当今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太监之一,是当今朝廷中武力最强悍的太监——没有之一。


  
  这位小青年喝令拿下蹇叔叔,蹇叔叔傲气得很,大叫:我侄是蹇硕!
  
  蹇硕?李刚也没用!
  
  因为这个小青年是曹操。
  
  蹇叔叔的结局是被曹操率领城管们用五色棒活活打死在街头。(《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曹操之所以敢当街打死蹇叔叔,不是因为他是曹操,而是因为他爸是曹嵩,他干爷爷是曹腾。曹腾当过中常侍、大长秋,秩二千石的高官;曹嵩是太尉,三公级 别的高官,相当于大汉王朝的军委主席。蹇叔叔的侄子蹇硕当时是小黄门,秩六百石的官,比曹操的干爷爷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跟曹操的爸比更是相去不可以道里 计。
  
  历史告诉我们,汉末的时代,有个好爸爸,真的很重要!
  
  司马懿就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族,在当时有资格被称为“世家”。这个世家据说可以追溯到楚汉相争时期的一名将领司马卬,但第一个真正靠谱的大人物,乃是司马懿的高祖父——东汉的征西将军司马钧。
  
  但是很不幸,这位司马家族历史上的大人物,最后的结局是在狱中自杀。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身处的时代,国家的主题是跟羌族打仗。汉羌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帝国的西陲断断续续打了一百多年,是不折不扣的“百年战争”。司马钧是个热血武夫,但绝非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武夫。


  
  后来贯彻东汉王朝数百年的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已经初现端倪。当时垂帘听政的,是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后人邓太后。邓太后的哥哥邓骘担任大将军,司马钧就投靠在大将军邓骘的门下,当了一名从事中郎。
  
  抱大腿要抱粗的,司马钧抱的这条大腿毫无疑问是汉王朝最粗的。
  
  但是司马钧的作战成功率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史书记载来看,胜率为0%。
  
  决定司马钧命运的,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他跟着庞参一起负责一次对羌作战的军事任务。
  
  庞参是东汉的一代名将,但是很遗憾,这次跟他一起参战的是胜率为零的司马钧,所以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当时,庞参与司马钧分兵两路,分进合击。司马钧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遇到了敌军把守的城池。司马钧不费吹灰之力把城池拿下。
  
  进去才发现,这是一座空城,一粒米都没有。难怪这群兔崽子丢城丢得那么爽快!司马钧骂骂咧咧,命令属下仲光率领三千人马出城割麦子。
  
  悍将手下哪有听话的兵。这仲光也是条好汉,他得了三千人马,不去割麦子,居然直接杀奔羌人大营血拼!
  
  羌人刚刚喘息未定,发现三千汉兵杀气腾腾直冲过来。羌族头领大怒:这么点兵也敢来踹营,还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于是指挥军队把仲光的三千人马团团包围。
  
  司马钧得知仲光被围困,大发雷霆:兔崽子居然敢违抗军令?还把不把我这个主帅放在眼里了?不许救援!
  
  司马钧跟仲光赌气的结果是,仲光的三千人马全军覆没。司马钧折损三千人马,难以守城,就匆匆撤退。
  
  司马钧回去的结果,是被逮捕,投进大牢等待军事法庭审判。司马钧虽然胜率为零,却有飞将军李广的骨气,在牢房里自杀。
  
  邓氏家族在司马钧死后不久,被宦官们推翻。东汉陷入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司马钧的儿子是司马量。这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事迹,甚至连名字都要被人写错的司马懿的曾祖父,却极有可能是司马家族的最大转折点。
  
  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这是历史上关于司马量的全部记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司马量并没有像他父亲以及他传说中的十三世祖司马卬一样担任武职。也许可以说,从司马量开始,司马家族终于下了马背,以另一种方式在东汉生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以重文轻武著称的朝代之一。研究学术和担任文官,都是很有前途的事情——起码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刀头舔血的军旅生活强。
  
  到司马量的儿子司马隽,已经是博学好古的儒生气象了。唯一与他儒生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军人般的高大身躯。史称他身高一米九一(长八尺三寸),这一身高后来很好地遗传给了司马懿。
  
  经过三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这一代,司马家俨然已经儒风蔚然,一派世族气象。
  
  司马防这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是李膺、郭太。李膺、郭太是名士的代表,在当时年轻人中有着天王巨星般的号召力。荀彧的叔父、一代名士荀爽曾经有机会担 任李膺的司机,回来后大肆宣传以自抬身价。一般的年轻人,一旦能有机会和李膺进行一次交谈,也会立马身价百倍。所以社会舆论把跟李膺交往称为“登龙门”。
  
  司马防也暗下决心,要把儿子们也培养成为李膺、郭太这样的名士,为家族光大门楣。
  
  如果不是闹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潮,司马懿也许将来真的能成为一位名士。
  
  东汉王朝,是一个思想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时代。这一切,都要感谢光武帝刘秀定下的立国基调。
  
  与注重武功和崇尚游侠的西汉不同,在东汉,品德和学养更吃得开。政治中枢虽然始终由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但他们始终也要靠文官们来实现治理。而文官的选拔途径,在本朝也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化。
  
  自上而下的征辟和自下而上的选举,使得天下英雄尽入汉王朝彀中。发达的选拔制度推进了教育体制的繁荣。底层有广收门徒的私人讲学和世代相传的家学,中层有各地长官兴办的郡学,中央有专款筹建的太学。
  
  公元29年,东汉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开国君主刘秀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勒紧裤腰带大力压缩行政预算,裁减官僚机构,斥巨资在首都洛阳皇宫 外八里处兴建规模可观的太学。最初,太学生只有几千人。经过几轮急剧的扩招,太学生人数激增到三万多人,比现在北京大学总人数还多。随着学生的激增,校舍 规模也日渐扩大,到司马防生活的时代,太学已经拥有二百四十栋建筑,近两千个房间。(《后汉书•儒林传序》)
  
  这就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条件最优越的高等学府,世界学子心目中的圣地——伟大的东汉洛阳太学!
  
  公元2世纪60年代,洛阳的太学生们还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他们不像后来的太学生们那样世俗、功利、漠不关心政治。当时,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洋溢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舆论的力量对于司法的不公可以产生现实的影响。
  
  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因为依法逮捕宦官赵忠的不法家属而被判刑服劳役,太学生领袖刘陶率领数千太学生上书请愿,朝廷不得已赦免朱穆。(《后汉书•朱穆传》)
  
  公元162年,宦官向名将皇甫规索贿未果,将皇甫规迫害入狱,太学生领袖张凤等三百多人游行示威,朝廷不得已赦免皇甫规。(《后汉书•皇甫规传》)
  
  此外,太学生们还经常聚集在一起举办品评政要和名流的沙龙,当时称之为“清议”。清议的尺度很开放,言辞很激烈,上至执政的外戚、当红的宦官,下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旁及学术界、司法界的怪现状,无不在抨击范围之内。
  
  在清议的过程中,朝中正直的官员、开明的外戚和血气方刚的太学生们逐渐形成了针对宦官的统一战线,这在当时被称为“清流”;而他们的对立面,宦官及其党羽,自然就是“浊流”。
  
  宦官们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胁,他们对清流切齿痛恨。公元166年,在清议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当局终于开始了血腥的镇压。太学生的偶像李膺等两百多名正直官员以煽动学生、结党营私、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水滴进了油锅里,社会舆论爆炸了。太学生们通过请愿、示威等种种方式在皇宫前进行抗议,太尉陈蕃、外戚窦武也积极展开营救活动。社会各方力量奔走努力的结果是,李膺等官员被释放,但同时被宣布终身不得为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三年后的公元169年,掌握实权的窦武、陈蕃起用李膺,决心彻底铲除宦官。遗憾的是,消息走漏,宦官们面临死亡的威胁,空前团结作困兽一击,结果窦 武、陈蕃遇害。李膺等一百多人再次被捕入狱,严刑拷打之后死于狱中。这次被禁锢的“党人”有六七百之多,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事情远远没有完结。也许天真而勇敢的太学生对于朝廷还抱有希望,也许他们已经绝望,总之公元172年窦太后死去,洛阳皇宫朱雀阙上出现了一张匿名大字报,点名抨击当红的三名宦官头子:
  
  “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后汉书•宦者列传》)

  
  这张大字报的出现,遭到了宦官们空前的反扑。他们召来在军界享有威望的将军段颎,出动军队大肆逮捕太学生一千多人。经过这次反扑,太学生对政治彻底绝望。
  
  60年代,这个充满青年人光荣与梦想的黄金时代,也就此终结。开国之初,已经贵为天子的刘秀与他昔日的大学同窗、一介布衣严子陵同榻而眠这样令人神往 的故事,已经彻底成为传说。整个国家由理想主义转入实用主义,社会风气也就此江河日下。纯粹具有正义感和报国热情的名士难以再有生存的空间,虚伪造作、奢 侈淫靡的时局需要真的猛士来收拾。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60年代以前的风骨。
  
  不求生,就要死,这是60年代以后的环境。
  
  要生命,还是要灵魂,这是70年代生人面临的问题。
  
  司马懿就出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要么跟上车轮,
  
  要么被车轮碾得粉碎
  
  我们小时候并不知道苏联解体,并不知道南方讲话,尽管这些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将潜在而深刻地构成我们的成长环境,影响我们的一生。
  


  小时候的司马懿也一样。
  
  我们今天可以自由选择人生道路,比如做科学家,做老师,做公务员,做小卖店老板……司马懿面对的道路则很简单,他和所有世族的子弟一样,都以读书和做官为唯一目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仕有暇则学。
  
  朝中无人莫做官。从司马钧到司马防,整整四代人一直都在朝为官,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郡守级地方长官。二千石是个坎,但是司马懿的祖祖辈辈们已经花费四分之三个世纪给司马懿搭建好了突破这道坎的入仕人梯。
  
  只等司马懿最后一跃。
  
  司马懿这代人入仕的确比父辈们顺利得多。比如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
  
  司马朗比司马懿大了八岁,但早已经是河内郡的名人。
  
  据说早在司马懿出生的那年,九岁的司马朗就干出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情。当时,有位客人来拜访司马防。那位客人在交谈的时候老称呼司马防的字,这是一种 很不礼貌的表现,毕竟论起来那位客人是司马防的晚辈。小司马朗一本正经地对客人说:“不尊重别人的亲人,想必也不会尊重自己的亲人吧。”(慢人亲者,不敬 其亲者也。)客人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道歉。
  
  司马朗再次载入史册,是在十二岁去应童子试的时候。童子试,是本朝一个选拔神童的制度,专门选拔十二到十六岁之间的神童。监试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十二岁的样子,怀疑他虚报年龄,就质问他:你隐瞒真实年龄了吧?快老实交代,到底多大了?
  
  司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几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遗传得好,发育得早罢了,虚报年龄以作弊这种事情,我是不屑干的。”(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结果司马朗被录取。
  
  十二岁的时候就通过考试被录取为洛阳太学少年预科班特招生,当时称为“童子郎”。能够在东汉成为太学生,万里挑一;能在十二岁就成为太学的特招生,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几乎可以预见,司马朗的仕途不可限量。
  
  司马朗比司马懿大八岁。可以用一句广告词简单描述司马朗在司马懿面前的地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少年老成的司马朗背起行囊,在全乡人的欢送中告别了家乡,去首都洛阳上太学,司马懿则只好在家里接受家学。教导他的,很可能是父亲司马防。


  
  两汉时期,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藏书和知识分子的。也就是说,知识被某些家庭所垄断。垄断的知识代代相传,形成家学。家学是汉魏之际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性格方正,是典型的严父。他嗜读《汉书》,能诵数十万言。司马防家教很严,平日居家极有规矩。但凡司马防所在的房间,不得到命 令,司马懿就不敢进;但凡司马防在座的场合,不得到许可,司马懿就不敢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司马懿成人以后(《三国志•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 传》)。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在老爷子的严格教育之下都成才,当时号称“八达”(《晋书•宗室传》)。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司马防的修身功夫对司马懿养 成沉稳的性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司马懿学习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二。
  
  根据东汉成书的《四民月令》,司马懿在七八岁的时候要入小学,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天文、地理。语文课学习识字,课本是《急就章》、《三仓》等启蒙 字书;数学课学习《九九》,可能涉及简单的四则运算;天文课学习《六甲》,也就是四时节气和六十甲子的计算办法;地理课学习《五方》,当时所知的九州、山 河、列国之名,相当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


  
  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大约是四年。十二岁开始,司马懿开始接触经典。汉末三国的孩子所要学习的第一部经典是《孝经》,之后是《论语》。这两部书最薄,最容易读懂,因此作为入门教材来使用。
  
  花两三年时间学完《孝经》、《论语》等进阶教程,司马懿就可以接触五经这样的高阶教程了。到了这一阶段,司马懿也许要进入太学或者郡学学习。司马懿的 孙子司马炎后来回忆说:“朕的祖上有大学学历。”(本诸生家。)“诸生”,可以是郡学的学生,也可能是太学生。总之,司马懿是具有大学学历的。
  
  大学出来,并不包分配,而是要参加毕业大会考,根据考试成绩来安排职位。考试成绩分两等,甲等入中央为郎官,乙等下基层做小吏。也有在两等之外的,比如范式,就回到老家新野县成为一名光荣的街道清洁工。
  
  以上是一般人的学习历程,不排除有个别神童可以跳级。比如大哥司马朗,再比如还没有出世的钟会。钟会在望子成龙的才女母亲亲自督导下,四岁读完《孝 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 十五岁入太学。与超级神童钟会相比,司马懿简直就是班里常见的那种身材高大,永远坐在最后一排,最不起眼的男孩。

  
  尽管如此,学龄前儿童司马懿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还是感到新鲜而好奇,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遗憾的是,我们的小司马懿连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最后一排安心学习、认真听讲的机会都未必有。司马懿六岁的时候,入小学的前夕,一个被朝廷鉴定为邪教组织领袖的神棍在整个东汉王朝范围内挑起了一场巨大的武装暴动,史称“黄巾起义”。
  
  机会未必留给有准备的人,命运喜欢捉弄有准备的人。前一句话送给曹操、刘备、孙坚,后一句话送给司马懿。
  
  公元184年春天,张角临时决定发动全国的数十万信徒共同起事。
  
  184年之前的张角,就如9•11之前的拉登,虽然早就被当局盯上,但知名度还局限在高层内部交流的范围,也远远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
  
  大约在60年代末,党锢之祸还方兴未艾,人祸引动天灾,中华大地上局部开始爆发瘟疫。这时候,一位救世主般的大贤良师出现在饱受疾病困扰的劳苦大众面前。他就是张角。
  
  他通过念符咒加中医的治病方法,传道布教、广收门徒。十几年间,他成为汉末最大的民间组织——太平道的领袖,太平道组织的成员遍布全国,人数达到几十万之众!

  
  朝廷上有人感受到了这股异常强大而诡异的势力。这个人是司徒杨赐,杨修的爷爷。杨赐秘密上书,请求逮捕张角。
  
  但是这份上书被搁置下来。原因很简单也很可怕——中央已经有了张角的人。
  
  张角把太平道越做越大,终于萌发野心:我要让神圣美好的天国,在甲子年降临人间!
  
  口号已经拟好: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暗号已经约好:用白粉在洛阳寺门和州郡官府的大门上写上“甲子”二字。
  
  内鬼已经找好:宦官封谞、徐奉,以及暗中信仰太平道的朝廷官员。
  
  时间定在三月五日,甲子年甲子日,天国降临的神圣时刻。
  
  准备工作进入紧张激烈的倒计时,所有太平道信徒都在翘首期盼。
  
  但是,张角派入洛阳活动的要员马元义被内鬼唐周告发,事情败露。洛阳城内一千多名信徒被逮捕杀死。
  
  时不我待。张角临时决定提前发动起义,一举攻克人类黑暗和罪恶的大本营洛阳,迎接天国降临。
  
  朝廷赶紧调动帝国的军队,对各地此起彼伏的黄巾军进行镇压。


  
  黄巾军人数实在太多,帝国的正规军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曹操、孙坚、刘备们的机会来了。曹操被征拜骑都尉,在颍川大显神通,升迁为济南国相;孙坚被举荐为佐军司马,在攻克宛城战役中表现神勇,提拔为别部司马;刘备也带领一支乡勇跟在正规军的屁股后面收拾残局,因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
  
  更重要的是,他们三人都借这次机会建立起了嫡系的武装,成为日后争夺天下的班底。
  
  曹操、孙坚都不是世族的贵胄,不学无术;刘备虽然以皇族自命,实际上是个卖草鞋的穷鬼,学问也不过是半吊子。这样三个人,在仕途上按理没有多少希望,但是黄巾起义改变了他们生命的轨迹。
  
  同样被改变了生命轨迹的还有司马家族。司马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终于实现了由武入文的转变,而黄巾起义的突然爆发明确向世人宣布:枪杆子代表话语权。
  
  也就是说,即便司马懿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大学并且考上公务员,也只能给曹操、孙坚这种低学历的小老板打工。如果继续循规蹈矩地读书、考试、工作,司马懿必将泯然众人。
  
  要么主动改变自己,要么被动被社会改变,没有第三个选项。
  
  尽管现在考虑这些事情还太早,但人生的早期体验已经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深深嵌入了司马懿的生命,构成了他的基因,使他将来时时能够以一种近乎动物本能的反应来及时调整自己,适应一切环境。
  
  总之,黄巾起义很快被包括曹操、孙坚、刘备在内的军队镇压下去,司马懿托他们的福,安稳读了五年书,掌握了汉朝一般小男孩都要掌握的常用汉字、简单的 数学运算和最基础的天文地理常识。在此期间,大哥司马朗也已经从洛阳太学毕业归来,俨然成为本地的青年才俊,待业在家辅导弟弟的功课。
  
  老天爷一定是个心眼儿极小的家伙,容不得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时光驻留太久。眼瞅着司马懿即将开始《孝经》、《论语》的进阶学习,有个与司马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突然从斜刺里杀出,横插一杠子,使四代为官的司马家全面破产。
  
  这个人二十多年来几乎一直在西北当边防军官,他的名字叫董卓。
  
  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裸送的是钱财,
  
  留住的是司马氏这个品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