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老谋子司马懿 > 第 4 章 或跃在渊:谋国先谋身,小心被领导玩死
第2节 第二章

  曹彰先找到弟弟曹植,煽风点火:“父王临死前紧急召我回来,估计是想要立你为王。”沉浸于丧父之痛的曹植,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继续消极退让:“不可。袁氏兄弟就是教训。”
  
  曹植无意王位之争,曹彰却难以咽下这口气。他对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的阴险伎俩多有耳闻,所以要替弟弟打抱不平。曹彰头脑发热之下,直接赶到丧事现场,找到主管人贾逵,质问:“先王的玉玺在哪里?”
  
  问玉玺,很容易让人误会有异志。只有豪爽的曹彰,敢明目张胆毫不忌讳地问出这么一句自惹嫌疑的话,但贾逵却不得不郑重回答:“太子在邺城,国家已经有继承人了。先王的玉玺,恐怕不是您应该过问的。”
  
  贾逵的回答不卑不亢,把曹彰顶得无话可说,只好作罢,转身去父亲的灵柩前致哀。
  
  贾逵见曹彰没有进一步发难,松了口气,司马懿却并不敢放松。他知道,只要魏国一日没有立新王,野心家就一日不会消停。三弟啊,你究竟在干什么,怎么还不劝太子即魏王大位?
  
  邺城,曹丕也正为这事头疼。司马孚劝他立即即位,以防夜长梦多;但是大臣们却说,魏王即位必须等候朝廷的诏命。毕竟从名义上来讲,此时魏国还只不过是 汉王朝下的一个诸侯国而已。但是朝廷的诏命迟迟不至,曹丕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尚书陈矫站出来,说:“魏王的死地,远在洛阳,天下恐慌。在这非常时刻,太 子应该立即即位,不必按常规程序等待朝廷的任命。”司马孚也力催曹丕即位,曹丕这才痛下决断,即位为王。巧得很,曹丕刚即位,来自汉天子的任命状也到了, 任命曹丕为大汉帝国新任丞相、魏王国新任国王、冀州新任州牧。曹操的全部政治遗产,就此合法地由曹丕继承。
  
  曹丕即位为魏王,汉帝国也随即改元为“延康”,这是本年中的第二个年号。
  
  长达二十五年的“建安”,这个满载着风流和杀戮、梦想和风骨的时代终于谢幕。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建安时代,能走出建安时代的人,都是胜利者。
  
  本年度最大的胜利者曹丕刚刚即位,贾逵和司马懿即扶柩入邺城。曹丕与司马懿这对战友分隔一年多,今日终于重逢。这一年,实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分隔之前,两人尚是师友相称,亲密无间;重逢之后,却已经君臣相殊,恍若隔世。
  
  但是曹丕和司马懿彼此心里都清楚,自十二年前那次命定的邂逅以来,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捆绑在了一起。他俩早已心有灵犀,默契非常,彼此之间再也无需多一句废话。因为,如今司马懿离不了曹丕,曹丕更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司马懿。
  
  曹丕上台,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他把帮过他的贾诩,封为太尉;当年的太子四友,陈群为昌武亭侯、尚书,司马懿为河津亭侯、丞相长史,吴质和朱铄各有封赏。
  
  曹丕接着命令他的兄弟们,各自回各自的封国,并且专门派“监国谒者”予以监视,实际上等于把诸侯们软禁在各自的封地之上。曹彰愤愤不平;他原以为凭自己的本事和功勋,会得到将军的职位,如今居然和其他诸侯一样回领地,一气之下不辞而别。
  
  曹丕懒得理会这个头脑简单的弟弟,他更在意的是另一位弟弟——曹植。曹植既已返回封地,曹丕命令监国谒者严密布控、严加看管,严禁曹植擅自踏出封地一步。
  
  解决完曹植,曹丕把阴狠的目光转向丁仪:我父王只杀杨修而不杀你,是碍于你父亲的情面;如今我与你之间,唯有仇恨而已。独眼龙,当年你差点把我搞下去,如今我曹丕愿十倍报之!
  
  自从曹植失势那天起,丁仪就已经惶惶不可终日了。曹丕即位为魏王后,有人暗示丁仪自杀。丁仪尽管自知死期不远,但求生的本能仍然令他作出最后的挣扎。 他找到与曹丕关系很铁、如今任中领军的夏侯尚,叩头哀求夏侯尚为自己求情。夏侯尚并非铁石心肠,但知道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办法,也只有望着丁仪的可怜模样流 泪而已。
  
  曹植回封地的消息传来,丁仪知道自己最后的羽翼也失去了。他动过自杀的念头,但几次尝试都放弃了。其实丁仪何妨死了呢?如今他的活着,已然比死更痛苦了。
  
  奉曹丕旨意的使者领着刽子手们来到丁仪府上的时候,吃惊地发现,原本风流倜傥的丁仪已经形销骨立、没有人形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丁仪快要被自己吓死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丁仪反而松了一口气。
  
  与丁仪一起被杀的,还有他弟弟丁廙,以及丁氏家族所有的男性成员。
  
  初步解决了曹植,彻底解决了丁仪之后,曹丕正打算缓口气盘算一下改朝换代的步骤问题,“太子四友”之首的陈群却拿着世家大族们开出的条件找上门来了。
  
  这个条件,就是实行“九品官人法”,一项将会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五百年的史上最具争议的制度。
  
  人事选拔:
  
  九品官人法是个好办法
  
  九品官人法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有必要花两节的笔墨来好好讲讲这项制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项制度的提出,将在未来建立起一种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社会形态。
  
  一项牛制度的诞生,绝非一两个天才人物头脑风暴的结果。
  
  曹丕即位为魏王,没有事先向汉朝廷申请;而汉朝廷方面也有一项小小的举措引起了曹丕的重视:结束建安,改元“延康”。
  
  改换年号,在古代实在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汉献帝的先祖汉武帝在位期间,一共换了十一个年号;这项世界纪录直到唐朝才被“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武则天打破——武则天换年号跟换衣服似的,二十年换了十八个年号。


  
  但是汉朝这次改元,非同凡响。早不改,晚不改,偏偏在曹操死的同一个月改。“建安”这个年号对于曹家来讲具有特别的意义,几乎象征着曹操的发迹史。毫无疑问,从曹丕方面来看,他十分希望“建安”就是汉朝的最后一个年号了。但是汉朝偏偏改元“延康”——延续小康的局面。
  
  气死你不偿命。
  
  这次改元,不啻于汉朝廷对魏王国的一个小小的挑衅。这当然不会仅仅是傀儡汉献帝的主意,更有可能是他身边那些汉臣的点子。
  
  汉朝廷虽然已经被压缩、被边缘化了,但是仍然百官俱全。而且,从汉高祖算起,汉王朝是一个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近古以来所未有。这样一个王朝,无疑还具有大批潜在的支持者。曹操在时,这些支持者只能潜水;曹操一死,有些人就忍不住要冒泡了。
  
  “延康”就是他们冒的第一个泡泡。
  
  曹丕现在想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改朝换代。古来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模式:一是武力征讨,二是和平禅让。在父亲曹操已经打下的基础上,武力征讨汉朝显然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剩下的选择就是和平禅让。但是有一个重要问题:人事。
  
  汉王朝的官员选拔,采取的是察举制:由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向中央推荐优秀人才。但是这种制度搞到后期,弊病丛生。当时的小朋友唱歌谣挖苦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地方上全是靠人情关系,推举出来很多人渣垃圾。这种人渣垃圾,如今大批量充斥在汉朝廷中。而魏王国的人才选拔,都是 十分严格的;如果搞和平禅让,就不能不吸收相当一部分汉朝旧官。因此,如何甄别并淘汰掉汉朝廷的人渣垃圾、淘出真金,成为第一个大问题。
  
  汉朝旧官,对汉王朝既有名分又有感情,孔融、荀彧之辈都是例子。如果把汉朝忠臣吸纳进新朝,简直相当于招纳了一批内奸。如何甄别并淘汰这批忠臣,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曹丕考虑这两个大问题的时候,陈群也在思考。
  
  陈群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士家庭后裔。爷爷陈寔是老一代天下闻名的大名士,名气大到什么地步呢?举一个数据就知道了:他去世时,葬礼来了三万多人,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左右。他爸爸陈纪也是名士,前面说过,“难兄难弟”中的“难兄”就是这位仁兄。
  
  陈群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他对于汉朝末年的一项风尚可谓十分熟悉。这项风尚前面提到过,叫做“品藻”。当时汝南的许劭、许靖兄弟,每月初都举办 一个叫做“月旦评”的交友沙龙,点评各色人物。被评价比较高的人物,等于鲤鱼跳龙门,立马身价百倍。所以当年,年轻的曹操就软硬兼施逼许劭给了自己一个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这种风尚在各地都很盛行,甚至某些著名的评价被改编成儿歌让儿童们传唱,比如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由人及物,连赞扬马的歌谣都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样造成了什么恶果呢?由于一经名人点评,立马点铁成金、身价百倍,于是沽名钓誉之徒就干脆安坐在家里等朝廷请他们出来当官。东汉末年的社会舆论格外 强悍,一堆中产阶级闲着没事成天抨击政府。大伙儿一看,这么优秀的人才都在家待业,政府也太腐败啦!于是一起骂街。政府被骂得受不了,迫于舆论压力顶着口 水来请这厮出来当官。
  
  注意,这时候被请的人还不能轻易出来当官。因为当官是一件很掉价的事情,当隐士才是高贵的行当。所以这厮得做足功夫,端架子装腔作势严词拒绝出山。官 府一看请不来,那说明的确是重量级的人才了,征召的规格一次比一次高。这厮一看,出价够高了,差不多了,那就出山吧。于是只好“勉为其难”地出山当官。甚 至有的还要装腔作势的,官府只好拿了担架来他家,强行把他抬上担架送上公车直接去官府上任,那架势那场面跟医院捉精神病人差不多。
  
  汉末就是这样一个精神错乱的时代。官府威信扫地,民间沽名钓誉。

  
  所以曹操出来,一扫颓风。你不出山?整死你!比如当年二请司马懿,你要是肯出山,坐办公室;你要是不肯出山,坐大牢。要想在我曹操面前摆谱?可以,请用生命做代价。
  
  这样,政府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代价是知识分子(在汉末就是世家大族)尊严扫地。
  
  另一方面,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而且还公开喊出口号:唯才是举!我就喜欢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不管你是和嫂子私通,还是为了官爵连老娘都可以不要,连老婆都可以杀掉,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我曹操的幕府就对你开放!
  
  如此一来,曹操的府中奇能异才之士车载斗量,但是一向重视纲常伦教德行的世家大族更觉得自己猪狗不如。
  
  陈群一直在思考,如何既不降低政府的威信,又能提高世家大族的地位,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从而创建一项杰出的用人制度。
  
  有一天,冥思苦想的陈群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政府就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那岂非就能两全其美?陈群想定之后,花了很大的功夫制定出一套精美的制度,于是找到曹丕。
  
  正在思考如何淘汰汉臣中的垃圾和不合作者,从而建立新朝的曹丕看到陈群的到来,喜出望外:陈群啊,我也等你很久了。
  
  陈群对曹丕说:“天朝选用,不尽人才。请设立九品官人法。”曹丕眼睛一亮:好啊!但是请问,什么叫九品官人法?
  
  为了深入细致透彻地讲解九品官人法,我们来举一个某甲为例。
  
  某甲要想当官,首先得找到郡里的中正,让他给自己做一份人才评估鉴定书。“中正”是由郡里的地方官推举的,一般由本地有名望且看人精准之人担任。中正 手下,想必还有一个人才评审委员会,他们见了某甲,展开细致的评审工作,比如看面相、调查家庭背景和某甲个人的简历,向街坊们了解某甲平时的品行和才能。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