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战旗下的军魂壮歌 > 第 2 章 战旗下的军魂壮歌
第17节 棉衣问题

大别山根据地,直逼国民党军长江动脉,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心腹大患”。为此,蒋介石立即调集23个旅的兵力跟进大别山,企图趁晋冀鲁豫大军立足未稳之机,进行围困、“清剿”。

194710月至11月,在以高山铺大捷为代表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晋冀鲁豫野战军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展开,在大别山立足生根。

高山铺战役后,大别山上细雨霏霏,寒风凛冽,隆冬将至。

战士们身上穿的还是19474月前发的军装,脚上大多数穿的还是草鞋。挺进大别山时,部队命令,把背包一律扔掉了,那时部队动员:“大家不要担心,进大别山了,每个人再发一床棉被。”

谁知到了大别山,别说棉被,就连穿衣服都成了一个棘手问题。战士们白天紧张作战中尚不觉得寒风刺骨,可夜间行动时却常常冷得嗑牙、发抖,伤病员同志们更有些吃不消。

在这种情况下,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决心利用战斗间隙,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随即,刘伯承司令员指示各部队,就地购买材料,自行缝制棉衣。

号令一下,大家齐动员。各部队派出采购人员,根据规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众购买、筹借布匹和棉花。人民群众非常关心解放军,听说部队筹集棉布,有的送土布,有的送来棉花,还有的把拆洗过的旧粮食口袋送来。棉布主要是向商人购买,部队公平交易,价格合理。同时,部队还在解放的几个县城里缴获了一批布匹和棉花。这样东拼西凑,总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筹齐了。

棉花、布匹弄来了,质地不一,五颜六色。战士们动脑筋,想办法,有的用竹条、树枝弹花,有的用稻草灰、锅底灰染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安仲琨部在与敌作战中,巧妙地得敌装备部一匹棉布,但战士们的棉衣一时又做不出来。后来,刘伯承司令员教会战士们“简易裁领法”,即用一只搪瓷碗扣在领口的位置上,照碗口大小画圈裁出领口。

总算一件一件裁了出来,只是领口总开不好,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还有的把领口开到脊梁上去了,只好找块布补上,再重开。大家还编了顺口溜:当兵好当衣难裁,棉衣好做领难开。

安仲琨心灵手巧,居家时即能裁剪衣服,这次更是大显身手。他言传身授,带领全团手巧的战士为部队裁制棉衣,一时间在部队传为佳话:安仲琨不光会打大仗、打胜仗,为部队安全越冬这个仗,我们谁也打不过刘老总和安仲琨啊!

就这样,全军上下一齐动手,终于克服困难,穿上棉衣,战胜了大别山的严寒,战士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更加艰苦的考验。10万将士缝棉衣,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

18旅政委李震,实在是被指战员们战胜无衣无粮的困难所感动的不能自已,诗意大发,仿照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的风格,写了一首长长的《棉衣歌》,其中写到:

十月大别秋风急,刘邓健儿着单衣。

薄衿单被不成寐,月冷霜白草凄迷。

……

依照单衣做棉裳,剪裁缝合相摹仿。

一人做成十人会,全军七日着新装。

新衣着上竞相比,看谁新衣更合体。

全军上下喜气飞,从此无人再伤思。

此事古今从无闻,千古奇迹出我军。

一切困难皆可渡,全在万众是一心。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