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读懂中国智慧 > 第 3 章 第二部分 法家智慧
第9节 谁是中国历史剧的最大导演上篇

  这里说的不是影视导演,而是历史活剧的导演。
  
  要寻找这样的导演,首先要寻找具体而又典型的历史大戏。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就符合这样的条件,因为用现代戏剧观点看,赵匡胤兵变、登基的过程具备了十分典型的“戏剧结构”。
  
  赵匡胤是如何登基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黄袍加身”,一是陈桥兵变。
  
  大史学家司马光他在的《涑水纪闻》中就说:“或以黄袍加太祖之身。”意思是说有人强行将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黄袍加身”。宋代的官僚文人这样说,后来的正史也多持这样的观点。但民间似乎就不同了,疑为宋人所作的《大宋宣和遗事》和明代的《喻世明言》就直称“陈桥兵变”。不要小看这称呼的不同,其中的区别可就大了。如果是黄袍加身,赵匡胤就是无辜的、无奈的、被迫的,在道义上就可以不受谴责;如果是陈桥兵变,赵匡胤可就变成篡权者了。
  
  到底真相是什么,还是让历史事实来说话。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都城东京(开封)。
  
  京城里一派节日气象,尤其是大臣们,在忙着朝贺新年。就在这时,朝廷接到了北边镇州、定州的紧急军报,说割据山西的北汉会合契丹人向后周发动进攻。
  
  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为什么?怎么也得让皇帝过好这个新年,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在大年初一上奏这样的军情?即使十万火急也不行。可偏偏就在这时,边报来了。如果皇帝能够指挥若定,这时来了边报也不可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可偏偏后周当时的情况是“主少国疑”。所谓主少国疑,就是君主年少,国人疑惧,也就是说国家缺少主心骨,全国上下疑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所谓“无巧不成书”,无巧似乎也不成历史。但历史真的那么巧吗?是否背后有人处心积虑地操作呢?不得而知,因为历史上本来就有很多谜!
  
  接下来的情景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想见,是朝堂上一片混乱,本来大家都是满面红光地祝贺新年,现在却一个个变成六神无主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发兵啊!对了,这正是有人想要的结果。两个宰相,范质、王溥,不加任何核实,不采取任何防备措施,当时就以周恭帝的名义下诏让赵匡胤带兵北征。这样做,在历史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仓促遣将”,而仓促遣将,十有八九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是不是因为后周朝廷听从了赵匡胤的调遣,我们不得而知,但接下来赵匡胤做了什么,我们却是知道的。


  
  首先,他让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于正月初二率军先行。慕容延钊不仅在资历、声望诸方面都超过他,更重要的是,慕容延钊并非铁杆的拥赵派,不是他的核心成员,如果让慕容延钊与自己同行,无疑是多了一层顾虑;而让慕容延钊先行,赵匡胤紧随其后,不仅免除了心腹之患,且一旦兵变成功,就可以切断慕容延钊的后路,使他进退维谷,自然就容易导向赵匡胤这一边。这叫清除外围。
  
  第二,赵匡胤并不是把所有的亲信将领全都带走,而是把石守信、张令铎等留在开封,目的是既做内应,又牵制负责守卫京城的韩通。这叫设置内应。
  
  第三,赵匡胤特地来向韩通辞行,不仅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还仿佛说:“我走了,这里的事情就靠你了。”使韩通放松了对他的戒备。这叫麻痹对手。
  
  第四,九年前,郭威拥兵入城自立,在开封纵兵剽掠,人们对此不仅记忆犹新,更是心有余悸。如何使人心安定下来,并能接受自己回城,实在是令赵匡胤大伤脑筋的一件事。对此,赵匡胤处理得可谓十分巧妙。他先是在慕容延钊出兵当日就散布流言,说是“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这令人们十分惊慌,唯恐当年的一幕再度重演。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赵匡胤于正月初三率军出行,奇怪的是,他的军队纪律出奇的好,这无疑向开封市民宣布,如果我这个点检真的回来做了天子,绝不会抢掠你们,你们不用害怕。这样,将来自己真的突然君临开封,市民就会顺理成章地接受他,说不定,市民还会对他感激涕零呢!对于市民的心理,赵匡胤可谓琢磨透了。这叫舆论准备。

  
  如果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不是处心积虑,如何能做如此周密的安排呢?
  
  至此,赵匡胤该出发了。
  
  正月初三的当晚,赵匡胤到达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
  
  所谓“百丈风波,起于青萍之末”。从何处突破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神道设教”。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