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后来居上的军师

  突围要一个字——快!
  
  1851年1月13日,金田起义的第三天,洪秀全回望还在旗帜中飘扬的生日庆祝现场,毅然率领太平军离开金田,顺大湟江东下,占领江口圩(今桂平市江口镇),威胁浔州。
  
  洪秀全的快速机动,引起了李星沅的警觉,他立即调度各方兵力,布置围剿。
  
  让李星沅失望的是,总兵周凤岐吸取教训,并不过江追击,只是带兵驻守大湟江南岸,与太平军隔江对峙。
  
  虽然周凤岐两腿打战,可有一个人却很难对付。
  
  这是一个让太平军头疼了整整五年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向荣!
  
  向荣,生于1792年,字欣然,四川大宁(今重庆巫溪)人,寄籍甘肃固原(今属宁夏),早年是普通士兵,跟随陕甘总督杨遇春,镇压河南滑县天理教李文成起义,因为能打,慢慢从士兵成长为外委,后来累升至游击。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四十一岁的向荣调至直隶,官至总兵,实现了从士兵到将军的飞跃。中年得志的向荣,还真应了老当益壮这句话。凭着战功,1847年,向荣被提拔为四川提督。1850年,调任湖南提督,镇压新宁李沅发起义;同年秋,调任广西提督,参与镇压天地会起义。这次调到金田前线,专门对付太平天国。
  
  为毕其功于一役,1851年2月18日,李星沅命令向荣、李能臣、周凤岐率领万余人,分三路猛扑太平军,其中主攻兵力六千人。
  
  这对太平天国来说,将是一个大大的考验!
  
  作为金田起义以来的第一仗,也是第一次与大规模正规军的正面交锋,将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大旗到底能打多久。
  
  面对实战经验丰富的广西提督向荣,洪秀全命令杨秀清亲临前线指挥,率领太平军奋起迎击,在牛排岭一带展开激战。
  
  双方都很拼命,战事激烈,打到中午,不分胜负。杨秀清命令太平军假装不敌后撤。
  
  已经五十九岁的老将向荣,也想首战立功,心情难免急切,于是命令部队全线追击。
  
  杨秀清见向荣中计,当即集中优势兵力约一万人设下伏兵,杀得向荣部大败。
  
  幸亏向荣战场经验丰富,指挥部队用炮火顶住太平军的攻势,迅速撤出战场,这才避免了全军覆没。
  
  这一仗,向荣部被斩杀千余人,十余名将领被斩于阵中,包括一名守备和一名千总。
  
  向荣和李星沅看着狼狈而回的清军,面面相觑,开始认识到:我们都低估了太平天国!


  
  他们的确低估了太平天国,在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冒险突进,强行攻击杨秀清早已布防周密的阵地,岂有不败之理?
  
  其实,向荣和李星沅应该感到庆幸才对。牛排岭大捷后,杨秀清并没有抓住机遇,迅速扩大战果,而是坐守江口圩,错失战机。
  
  杨秀清的失策,让李星沅和向荣得以喘息。
  
  不久,杨秀清就开始尝到没有乘胜追击的苦果。李星沅吸取冒险主义教训,调集兵力,对太平军形成围困之势,意图通过经济封锁,耗死太平军。
  
  由于交通线和粮道被清军截断,太平军日益艰难,沦落到“日食两碗稀粥”(《周天爵致赛尚阿函》)的危险境地。
  
  杨秀清部署数次突袭强攻,尝试打破包围圈,都没能成功。
  
  不能坐以待毙!洪秀全和杨秀清果断决定突围。
  
  这是太平军在广西境内的第一次突围。
  
  为了确保突围成功,杨秀清将突破口选在了清军的软肋。
  
  1851年3月10日,杨秀清选择清军防守薄弱的新墟,率领太平军撤出江口圩,向西突进,越过老根据地紫荆山,到达武宣东乡(今广西武宣县东乡镇)。
  
  太平天国的突围,急坏了周天爵。
  
  作为负责广西全局的地方一号大员,守土保境是基本职责。3月14日,周天爵抵达武宣,坐镇前线指挥部,三天后向荣也赶到武宣,与周部会师。
  
  杨秀清不等其他各路清军赶到,抓住战机,主动出击,迫使周天爵、向荣部东退至三里圩(今武宣三里镇)。
  
  清军各路将领暂时还没有对太平天国形成合围,洪秀全决定加强组织建设和政治建设工作,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越来越残酷的军事斗争。
  
  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登基,对外称“天王”,立“幼主”(小天王),公开宣布改朝换代,做起了封建皇帝。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首先受封的是太平天国领导班子成员。洪秀全下诏,册封四位军师、五军主将:
  
  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
  
  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
  
  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
  
  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
  
  石达开领左军主将。
  


  “上帝第四子”、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杨秀清,总摄全国政务,统率天国全军,负责军事指挥,初步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位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其权势地位已经超过了“上帝第三子”冯云山。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杨秀清就后来居上,超越冯云山,的确来得有些蹊跷。
  
  细究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杨秀清有特长。蔡村江大捷、牛排岭大捷,都是杨秀清指挥的结果,此人确有军事才华和领导才能。二是杨秀清有特权。杨秀清有天父代言权,宗教地位甚至可以超越洪秀全,只要他来个即兴下凡表演,他就是老大。
  
  杨秀清排在冯云山前面,还说得过去。可是,连萧朝贵都强行超车,位列第三,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推想起来,恐怕也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萧朝贵有天兄代言权,宗教地位高过冯云山;二是他与杨秀清是死党,杨秀清一定会力挺萧朝贵,以增强自己在太平天国中的实力。
  
  天国军民都在拭目以待,这位后来居上的军师杨秀清,能否经得起越来越残酷的战争考验?
  
  杨秀清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受封的快感,一场大战的考验就向他走来——三里圩会战!
  
  三里圩会战前,洪秀全与李星沅处于对峙状态。
  
  洪秀全一面加强政权建设,一面将军事交给杨秀清打理,命其率领天国将士,在前线与李星沅展开生死搏斗。
  
  杨秀清刚刚登上军师之位,身为五军主将之首,决定新官上任三把火,打出太平天国的威风来。他一边在东岭一带构建纵深严密的防御体系,一边调兵遣将,磨刀霍霍,等待李星沅。
  
  杨秀清的布防,让李星沅、周天爵、向荣感到了强大的压力,他们一面集结兵力,一面向清政府上奏,要求增援。
  
  1851年3月底,李星沅终于集结各路清军,完成战略包围,意图攻堵结合,置太平军于死地。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围剿与反围剿!
  
  清军总兵力约一万人,六千人集结于第一线,担任攻击任务;四千人集结于第二线,担任堵截任务。太平军作战部队在一万人左右,与清军人数大体相当。
  
  金田起义之后第一场大规模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
  
  1851年4月3日,双方在东岭和三里圩一带展开决战!
  
  李星沅在牛排岭吃了败仗,急需一战平乱,挽回咸丰对自己的好感。李星沅命令周天爵率兵攻击东岭要塞,向荣率部主攻三里圩,希望他们能够一举夺取三里圩,重创太平军。

  
  周天爵兵临东岭,只见炮弹来袭,却不见太平军人影,一番炮火对攻之后,才见小股太平军前来挑战。
  
  周天爵喜出望外,决定以多欺少,立即率部围攻。
  
  说时迟,那时快,正在期待胜利的周天爵,被一队从天而降的太平军围得水泄不通。
  
  正在赶往台村的清将张敬修,闻讯立即增援周天爵部,改向进攻东岭。
  
  眼看张敬修就要与周天爵并肩作战,战争的天平向着清军一方倾斜。
  
  就在周、张二人准备共同打一场胜仗之际,只见又有一队太平军呼啸而来,将他们团团围住。
  
  优势再次向太平军偏移,周、张二部再次由多数派变成少数派!
  
  周天爵和张敬修左冲右突,不能突围,很是狼狈。
  
  向荣得知周天爵要变成伊克坦布第二,不敢见死不救,只好放弃攻打三里圩,赶到东岭救援周、张二部。
  
  清兵此时在东岭的周、张、向三部总兵力,已经达到四千人。
  
  战场的天平,再次开始向清军倾斜!
  
  就在清军准备反击突围时,不知又从哪里杀出一队太平军,再次将三路清军包围,形势顿时再次逆转!

  
  周、张、向三位将领丢下上百具尸体后,仓皇逃窜回营,秦定三率领的躲在树林中的两千清兵,也遭到太平军的伏击,狂奔夺路而逃。
  
  三里圩惨败,宣告李星沅的战役意图完全落空。
  
  远处的高山上,太阳的余晖映照着太平军鲜艳的旗帜。正在调兵遣将的杨秀清,目送狼狈而逃的清军,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杨秀清的出色表现,让太平军在武宣暂时站稳了脚跟。这一仗,在杨秀清的统一指挥下,各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初步展现了军师制和五军主将制的威力,打出了太平军的独特战法,显示了杨秀清过人的智慧和心机。
  
  其一,预备队的灵活运用。
  
  此战的最大亮点,在于杨秀清根据敌军数量变化,不断增加兵力,始终保证了战场兵力的绝对优势。克劳塞维茨说过,预备队有两个使命:一是延长和恢复战斗,二是应付意外情况。杨秀清在三里圩一战中,三次使用预备队,有效防止了敌人增兵带来的危险,在可能增援的敌军全部出现后,才将主力全部投入战斗,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
  
  一介文盲,竟能如此灵活运用预备队战术,杨秀清,真乃军事天才!
  
  其二,阵法的出人意表。
  
  预备队说到底属于战略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什么时候投入兵力,往什么方向投入兵力,投入多少兵力等问题。可是打仗,最后还得真刀真枪地干,还得一对一地厮杀,在军事上,这叫做战术问题。
  
  战术问题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有了好的战略,如果没有好的战术,也是枉然。比如一个好的工艺设计,还需要有高级技工和精良设备,才能将图纸变成产品。
  
  开战以来,包括三里圩会战,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自主研发并使用了多种出人意表的战术队形。
  
  战术队形,在古代也叫做阵法,比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海阵、十面埋伏阵,等等。
  
  太平军取法自然,创造了具有仿生学因素的原生态新式阵法,比较常用的有螃蟹阵、百鸟阵、卧虎阵,等等。
  
  螃蟹阵形似螃蟹,基本战斗队形分为左、中、右三队,方便指挥,便于运动,攻守自如,整体协同,是太平军常用阵形。
  
  百鸟阵以25人为一小队,数个或十余个小队为一大队,分合自如,一般在平原开阔地作战。
  
  卧虎阵又称伏地阵,这是一种运动中的埋伏战,往往在进攻或后退时,突然偃旗息鼓,匍匐于地,等到敌人靠近,突然举旗攻击,往往能收到惊扰敌胆、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三,武器的自主创新。
  
  三里圩一战的第二个亮点,是战术浪花总是出其不意地在战斗中绽放,让清军应接不暇。
  
  在杨秀清的亲自指挥下,太平军先派小股部队,用扔火罐等办法惊扰敌军,然后用自制藤牌护身,用自制削尖的长竹竿刺杀持拿短兵器的清军,用土炮轰击清军大部(一炮下去,多少能炸死几个)。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办法,非头脑灵光者不能为也!
  
  美中不足的是,此役杀伤敌军十分有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杨秀清此时还没有认识到,两军对决的根本意图,是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即便如此,已经够李星沅他们受的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