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林徽因诗传 > 第 2 章 林家有女初长成
第1节 早熟骗走了她的童年

  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和母亲何雪媛结婚八年后的第一个孩子。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陆官巷的祖父寓所。她是祖父长子的头生孩子,又是个女孩。祖父听说孙女出生的消息非常高兴,喜悦地吟诵出:“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因此为她起名为徽音。老人的意思,大概是要林徽因继承美德,再引出孙儿满堂吧。徽音改名为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她那时候经常发表作品,与另一个男性作者重名,所以改名为徽因。
  
  徽因祖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字伯颖,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二甲第111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那些前清官吏纷纷回老家广置田产以保晚年,林孝恂却客居新开埠的上海,投股商务印书馆以助现代出版事业,始终非同俗流。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林长民是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文章和书法皆佳,是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他1876年生于杭州,21岁时通过了生员(最低一级)的考试,进入杭州语文学校攻读英文和日文。家里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可是后来妻子无出,他就纳了一个妾来给他生子。她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在襁褓中、第二个女儿在孩提时代相继夭折。1904年出生的林徽因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


  
  林长民和许多同时代有抱负的青年一样,在徽因2岁那年,东渡日本到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当时徽因很小,一直在杭州和她母亲住在一起,由一些成人包围着,却没有父亲和兄弟姐妹。在徽因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长年不在家的人,父亲的含义就是一封封从日本邮寄回来的信札。信都是写给祖父母的,自己和母亲就是那最后的一句问候。
  
  上天给了林徽因一个十分优秀的父亲,为她安排的母亲却是一名极平凡的女性。林徽因的生母叫何雪媛,她的头脑像她那双裹得紧紧的小脚一样,守旧,甚至有点畸形。她出身于嘉兴的一个商人家庭,14岁嫁给林长民做了妾。林长民才华超群,风流儒雅,善诗文,工书法,可她却是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她不懂琴棋书画,也不能操持家务,所以也就得不到公婆和丈夫的欢心。孩子的接连夭折,让公爹难免有断后之忧,由此引起的不满当然不言而喻。或许是林长民长年在外的缘故,林家看来相当克制,许久没有考虑再添妾。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的林徽因,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幼年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姐妹住在祖父的大院里,她喜欢和表姐妹们在一起读书玩耍。她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几个女孩在一起,有的时候好得像一个人,有的时候又闹得不可开交,大姑母总是任由她们打闹。林徽因异母弟林暄曾回忆:“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大姑母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


  
  5岁的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林徽因是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来自族人的倾轧与磨难成为她的必修课。在失宠的母亲之外,她需另寻可倚重的亲情依靠。这位姑母弥补了林徽因母亲性格、文化方面的不足。林徽因很有灵气,大姑母经常夸奖她聪明灵秀,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徽因年龄最小,最贪玩,上课时候也不注意听讲,可是她却总是背书背得最好的。此时林徽因的天地有如祖父的庭院一般阳光灿烂。
  
  徽因6岁的时候,出了水痘,按照老家的说法,这叫出“水珠”。她期盼着有人能来后院,不是她感觉到孤独,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她自己出“水珠”。她竟然不像许多孩子那样感到难忍的病痛,也不觉得这是病,她喜欢水珠这个名字,所以因为这个病多了几分骄傲和神秘。后来徽因回忆说:“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这异乎寻常的感受已显露出她天性中的艺术气质。
  
  父亲时常在外,只得留林徽因在祖父身边。她是个聪颖的女孩子,因此深得祖父、父亲的喜爱。她是在祖父身边长大的,平时,祖父经常给她讲这样那样的故事。她6岁开始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信,成为祖父与父亲之间的通信员。
  
  1909年,林长民取得政治经济学的学位毕业回国。随着林长民的升迁,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了上海。1912年,他们又搬家了,这次是搬到北京(在中华民国前期,北京称顺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之后改名为北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9月27日更名为北京,为叙述方便,以下通称北京)去。在那里,父亲在几届政府中升迁到很高的官职。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他仍然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徽因母亲曾给林长民生了两个女儿,林长民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对她却十分冷淡。小女儿因病夭折后的第十年,林长民娶了年轻貌美的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三娘。从此,徽因的母亲就开始过着被丈夫冷落的生活。三娘也没有什么文化,却性情乖巧,加上一连生了几个儿子,丈夫便宠爱之至,号“桂林一枝室主人”,并渐渐冷落了何氏。何氏长期被遗忘在冷僻的后院,实际过着分居的孤单生活,脾气越来越坏。幼小的林徽因随母亲在冷清的后院,常常感到悲伤和困惑。梁从诫这么说他的母亲林徽因:“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生活并不总是阳光明媚,徽因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三娘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有着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林长民那里,三娘和她的孩子们赢得了他的欢心。他们住在明媚宽敞的前院,这里充满了孩子们快乐的喧闹。徽因和母亲则住在后边一个较小的院子里。前院有弟弟妹妹们的欢笑吵闹声,也有父亲买给三娘的很多稀奇古怪的物品。徽因很小的时候就清楚,父亲不喜欢母亲。母亲经常背着人流眼泪,她的心也很苦。徽因只要去过前院,回来后就会被母亲数落。她数落前院也抱怨丈夫,一边哭,一边感叹自己命苦,哭死掉的小女儿。
  
  徽因的母亲对林长民这第二个妾满怀嫉妒,而林长民又毫不掩饰对程氏的偏爱,这更使徽因的母亲受不了。多愁善感的徽因被夹在中间。她对母亲愤怒的悄悄话表示同情,同时又爱她的父亲,她喜欢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可是她讨厌他们在一起时那无尽的吵闹和苦恼。
  
  她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了一个成人,她因此而失去了她的童年。父亲的归来一定使她很高兴,而她那敏捷、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一定使父亲对她倍加喜爱。也可能是在上海的那些年使他们越来越亲近了。林徽因的早熟,除了由于她的聪慧,主要应该归于几乎是遭遗弃的母亲给她心理蒙上的阴影。虽然她深得父亲以及其他长辈的宠爱,但是,每次回到冷落的后院,面对母亲阴沉怨愤的神情,她不得不过早地体会世态的炎凉。这些都根植在徽因的记忆里,对她的性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她日后的人生抉择。
  
  12岁的徽因落落大方,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看上去很瘦,但却亭亭玉立,纤细柔美,越来越清秀美丽,并且非常懂事。这个时候的她就已经是一个聪明、有主见、能帮助料理家务的孩子了。林长民感觉她特别贴心,当然也就对她更多了一些体贴和关爱。林家人都说,徽因是父亲最喜爱的孩子。
  
  家里把她送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三位表姐也都进了培华女中。四姐妹个个亭亭玉立,美丽端庄,星期天上街常有轻薄男子尾随而来,于是不得不叫来身材高大的表兄弟充当保镖。培华女中是所教会办的贵族学校,教风谨严而得法,原本聪慧的林徽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出色的英语水平即起步于此。徽因和表姐们在一起,是最小的妹妹,可是她却非常活泼,常常让姐妹们笑成一团。只有小表姐语儿知道,徽因其实不快乐。因为在她心里永远有一个结,虽然她每周也盼望着回家,可是每次回到家,她都会感觉非常压抑。
  
  多年以后,林徽因已经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她发表了一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哀婉的故事:漂亮乖巧的女孩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没有文化,懦弱狭隘,父亲新娶了新姨娘,生了好多小孩,绣绣每天都在父母不尽的争吵中度日、挣扎,没有温暖的亲情,只能在矛盾和仇恨之间生存,后来因为疾病而死去。小说结尾处以绣绣的小朋友“我”的口吻写道:“我对绣绣的父母真是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各种的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自己年纪太小,他们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偶然回头看到我的小朋友就坐在那里,眼睛无可奈何地向着一面,无目的愣着,忽然使我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也有点恨他们,但是蒂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虽然这篇小说是虚构的,但它正是林徽因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少女林徽因的心情。她曾说:“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可见,这“创伤”对她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甚至影响了她的一生。林徽因的挚友费慰梅曾回忆:“她的早熟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早熟”二字概括出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特征。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