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林徽因诗传 > 第 2 章 林家有女初长成
第5节 偶尔交会的两片云下篇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颂的诗句。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 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
  
  “有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你去温源宁的校舍约他到桥上看虹去,有过这样的事吗?”徽因好奇地问。
  
  志摩点点头。
  
  “你在桥上等了多久,看到虹了吗?”
  
  “看到了。”
  
  “你怎么知道一定会有虹?”
  
  “呵!那完全是诗意的信仰。”
  
  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地看着河水,仿佛他的满腹心思已交付给荡漾在水波里的影子。又是这目光,初相识的时候,这目光就让她的心无可名状地颤动了一 下。那个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听他说话,看着他镜片后面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笑的时候很忧郁,那笑容常常在中途就被那长长的、柔柔的下巴很吝啬地收了回去。 一个24岁的青年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这种笑容。林徽因觉得世界不再那么空虚了,一个热情而浪漫的身影填补了她无聊的时间,一切都变得有激情起来。除了 父亲,她从来没有和异性说过这么多话,也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徐志摩慢慢成为林家的常客,在这频繁的接触之中,徐志摩对林徽因“倾倒之极”。平常即使不来登门,也是书信频频,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梦想中的伴侣,因而 陷入了狂热的恋爱之中。沙士顿小镇的一家杂货铺是徐志摩的信件收发点,他每天一吃完早饭便奔向杂货铺。每隔一两天,徐志摩便寄出一封信,那些信全部是寄给 林徽因的。“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 锯子锯着我的灵魂。”诗人写下一首首这样热情洋溢的情诗。
  
  .那些日子,林徽因总是被徐志摩的信折磨得辗转难眠。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诗人的信是一种吸引,这种火一般的爱恋让林徽因感觉到激动、幸福而 又困惑。她因为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包容、体贴的“大朋友”而庆幸。尽管徐志摩每隔一两天就到林家公寓喝茶、聊天,但他差不多每天都有信寄给林徽因,每一 封信都有让她脸热心跳的句子。
  
  “也许,从现在开始,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
  
  “当我的心为一个人燃烧的时候,我便是这天底下最幸运又是最苦痛的人了,你给予我从未经历过的一切,让我知道生命真是上帝了不起的杰作。”
  
  除了林徽因,没有人知道徐志摩的心在那么热烈地燃烧着。他们初相识的时候,她只是把他当做“大朋友”,可是,当这位比自己年长而且已婚的男子向她赤裸裸地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林徽因无所适从,她被这热情所灼伤。
  
  为了爱,徐志摩可以牺牲一切。此时,他和他的妻子张幼仪住在沙士顿,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有着英格兰古老的韵味。到处都是树,覆盖着高高低低的 农舍,这里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别致而古老的街道和建筑、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是一年中最生动的季节,这里古朴、恬静、美丽、自然,风景比画还美。靠村边一 所低矮的农舍,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家。
  
  张幼仪15岁嫁给了徐志摩,那时她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如果不是这桩婚姻,天资聪颖的张幼仪也是一个新式女学生。她从小受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公权的影 响,求知欲很强,后来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5年10月29日,15岁的张幼仪被迫退学,披上嫁衣,成为徐家的少奶奶。熟识她的人回忆说:“其 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


  
  有一天,邮差送来了一封徐志摩的信,张幼仪无意中拆开,读了一半,便觉得天旋地转。林徽因在这封信中说道:“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真正的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张幼仪明白了这一切,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她恨自己糊涂,徐志摩足足有半年时间言必称林徽因,她见过他们在一起时徐志摩那魂不守舍的目光,这是命运对她最大的打击,因为她肚子里正怀着徐志摩的孩子。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张幼仪的二哥从中撮合的,他也是志摩的好友。从1915年结婚至今,他们已有了一个孩子,志摩也非常喜爱她,难道这一切他都忍心抛下?她把信交给了徐志摩,平静地看着徐志摩读信,志摩怔怔地发着呆。
  
  在徐志摩看来,解除了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就解除了他的痛苦。假如没有这种勇气,怎么能谈得上改良社会、造福人类?他决心“勇决智断”,去争取自 己真正的恋爱、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命。8月初,张幼仪将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他时,他要求立即把孩子打掉。他对张幼仪已没有耐心,在没有对张幼仪的生活作 任何安排的情况下便离家出走,把她一个人丢在了沙士顿。
  
  他在写给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中说:“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 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他们终于分开了,徐志摩做了离婚第一人。离婚后,徐志摩在报上刊登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还有一首诗《笑 解烦恼结—送幼仪》。但是,张幼仪并不买账。她说,如果他真是那种彻底的反封建战士,她会佩服他,但他不是!张幼仪坚持认为,徐志摩离婚是因为爱上林徽因 在先,所以这诗打动不了她。
  
  在张幼仪动身去德国之前,徐志摩频繁收到老父亲徐申如言辞激烈的家书。老父亲一再申明,如果儿子真的抛弃结发妻子,他将登报同他断绝父子关系,并把家 政大权交给张幼仪,收她为干女儿,支持她到德国留学。但警告似乎没有一点作用,徐志摩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位性格倔强的老人至死也没有原谅儿子。被 遗弃的张幼仪仔细思考后,放弃了以死了结的想法,而选择了离开沙士顿。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张幼仪将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结在她心上的茧子却再也抽不出丝来。
  
  面对徐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最后冷静了下来。十六七岁的林徽因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听从了理性的召唤,她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人生沉静 而完满。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放弃,大概就发生在徐逼着怀孕的张幼仪签字离婚的一瞬吧。他离婚的想法更加坚定了林徽因拒绝他的决心。少年时代的家庭阴影就像一 个梦魇,一直紧紧地追随着林徽因,她忘不了“家庭战争”,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徐志摩的爱情,离婚便会让张幼仪痛苦不堪,这不是她想看到的结局。

  
  她郑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对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远报以深情的凝视。所以当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时,林徽因乖巧地回绝了,她并非对 徐志摩没有感情,但却明白此人终非佳偶:“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她委婉地说出了对张幼仪的同情和对志摩的不满。但是徐依 然不甘心,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缥缈的道德?”林徽因巧妙地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最后加上一句:“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 留下。”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他的洒脱、他浪漫不羁的天性,这些是她所欣赏的,可是也是她无法把握的。徐志摩的热情让她着 迷,可是她却无法用同样的热情去应和。因为她不知道,徐志摩的热情到底能维持多久。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情谊,林 徽因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