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泰戈尔身旁的齐德拉公主

  1924年四五月间,泰戈尔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讲学社把这位诗翁请到中国,当时讲学社的主持者是梁启超、林长民他们。徐志摩担当翻译,事先负责具体安排与联络,后来又全程陪同泰戈尔在中国的行程。
  
  接待泰戈尔的是一个庞大的队伍,队伍中都是当时的名流,有梁启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范源濂、林长民等。当泰戈尔的火车缓缓驶来的时候,这些人或是西装笔挺,或是潇洒长衫,只有林徽因穿着咖啡色的连衣裙、米黄色的上衣,她站在那里,手中捧着一束红色郁金香,宛若仙人。
  
  当头戴红色帽子、身穿长袍的飘逸老人泰戈尔出现在车门口时,林徽因难以抑制她那激动的心情。这个睿智的老人就是泰戈尔吗?他就像是一个神话,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神话,徐志摩用目光提醒,她才献上手中的鲜花。这一天,鞭炮声定格了历史,也让泰戈尔爱上了这个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欢迎仪式,他伸出双手,做了一个拥抱的手势。
  
  徐志摩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他翻译好泰戈尔来华的讲稿,精心安排好了行程。他们在一起可以高谈阔论,两颗热爱诗歌的心交融在一起。林徽因虽然没有像徐志摩那样奔放的感情,可是她的心也一直没有平静过,一直追随者泰戈尔的脚步。泰戈尔的那些诗作,她早已熟记于心,她盼望有一天能够见到她心目中的偶像,当这样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她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


  
  欢迎泰戈尔的宴会在草地上举行,他们选择了不收门票的日坛公园。那天,泰戈尔长髯飘逸,仿若仙人,林徽因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徐志摩长袍白面,清瘦如竹,三人在一起就如同一幅岁寒三友图,成为第二日报纸的版面主打。林徽因美貌纯情、徐志摩风度翩翩、泰戈尔仙衣飘飘,才情横溢的三人一时成为京城美谈。林徽因、徐志摩一左一右相伴泰戈尔的大幅照片,登在了当天的许多家报纸上。
  
  泰戈尔的即兴演讲也非常出色,他说:“今天我们集会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和平、安康和丰足。多少个世纪以来,贸易、军事和其他职业的客人,不断地来到你们这儿。但在这以前,你们从来没有考虑邀请任何人,你们不是欣赏我个人的品格,而是把敬意奉献给新时代的春天。”他说了很多,从人生到国家大事,仿佛是一个哲人在面对整个人类发言。他声音洪亮,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最后,他给大家朗诵了一首他喜爱的诗:
  
  仰仗恶的帮助的人,建立了繁荣昌盛,
  
  依靠恶的帮助的人,战胜了他的仇敌,
  
  依赖恶的帮助的人,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但是,有朝一日他们将彻底毁灭。
  
  泰戈尔的诗朗诵得好,徐志摩更是翻译得恰到好处,林徽因对徐志摩投去了赞许的目光。那天翻译结束后,林徽因对他崇拜地说:“翻译得真是太好了,连我都听得入迷了。”
  
  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寿辰,在筹备庆祝的时候,林徽因就曾经问过徐志摩用什么样的方式庆祝,徐志摩说,要用中国传统方式。为了迎接泰戈尔的到来,众人用英语排练了他的诗剧《齐德拉》。北京的一些文化界人士为他举办了祝寿会,祝寿会由胡适操办、梁启超主持并给泰戈尔赠名“竺震旦”,泰戈尔非常喜欢他的中国名字。
  
  生日晚宴结束之后,他们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精心为他安排了这场演出。这座礼堂坐南朝北,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建筑,飞檐斗拱的门楼是地道中国式的,礼堂内部灯火辉煌,座位的长椅一排排摆开,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北方设备相当现代化的建筑,许多名人常到这里讲演聚会。《齐德拉》的演出非常成功。这部戏由林徽因担任女主角,由张彭春导演,梁思成绘制布景,担任角色的也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张歆海饰演王子阿俊那,徐志摩饰演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演春神代森塔。连跑龙套的都非寻常之辈:袁昌英演村女,丁西林和蒋方震演村民,王赓的太太陆小曼负责发售演出说明书。大家都非常重视这次演出,从彩排开始就非常用心。


  
  泰戈尔喜欢看戏,尤其喜欢看他自己写的戏。今天为他演出的,是他根据《摩诃婆罗多》书中一段故事写成的抒情诗剧《齐德拉》。这部戏的演出非常成功,当幕布拉开的时候,布景就让人眼前一亮。丛林上空是一弯新月,月亮下的齐德拉是那样美丽动人—林徽因饰演一位古装少女,雕塑般地恋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组织的这场演出活动。林徽因一口流利的英语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那几天的报纸都是赞扬这次演出的成功。那情景让人久久难忘,多年后还有人赞叹林徽因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宛如公主般的娇媚。
  
  《齐德拉》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是由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情节演变而成的。齐德拉是马尼浦国王的女儿,在马尼浦王系中,代代都有一个男孩传宗接代,可是齐德拉却是她的父亲齐德拉•瓦哈那唯一的女儿,因此父亲想把她当成儿子来养,并立为储君。公主齐德拉生来不美,从小受到王子应受的训练。当邻国英俊的王子安顺那来到马尼浦山中坐禅睡着时,正好被进山狩猎的齐德拉看见,齐德拉对安顺那一见钟情。她生平第一次感到,没有女性美是自己最大的缺憾,失望的齐德拉便向爱神祈祷,赐予她青春的美貌,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爱神被齐德拉的诚心感动了,答应给她一年的美貌。丑陋的齐德拉一变而成为如花似玉的美人,赢得了王子阿顺那的爱,并结为夫妇。可是这位女中豪杰不甘冒充美人,同时,王子又表示敬慕那个平定了盗贼的女英雄齐德拉,他不知他的妻子就是这位公主。于是,齐德拉祈祷爱神收回她的美貌,在丈夫面前显露了她本来的面目。由于剧情非常浪漫,台词华丽优美,演员们倾情演出,演出激情澎湃,所以演出赢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那天的演出真是盛况空前,文化界许多名流应邀前来观看演出,包括与新月社见解分歧很大的鲁迅。演出结束后,泰戈尔走上了舞台,他向林徽因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慈爱地拥着林徽因的肩膀赞美道:“马尼浦王的女儿,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早已给你的馈赠,不只是让你拥有一天,而是伴随你终生,你将因此而放射出光辉。”
  
  在北京期间,泰戈尔除登台讲演外,还在英美协会、北海、法源寺、海军联社、北京画界同志会、清华大学等处作了九次讲演。他在真光剧院的讲演中说:
  
  今日为东西文化发达及相互借重之时,我们至少要有批判之眼光。百余年前,即有西洋文化物质文明侵入东方,延至近今,实有评判之必要。余要声明的是,余非反对物质文明及科学文明,不过余以为科学是附丽于人生的,非人生为科学的。人的生活,要与物质文明同时发达,不能任物质文明超过人生。欧战之结果,号称高尚无匹之西洋文明,亦露无数之缺点。我们利用此种绝好机会,可以评判东方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何者可去,何者可存。再就此以溯及东西方文化接触之历史,很觉其中残苦之缺点。文化是求真理,乃西洋文化来侵入东方,完全带有特种的意味,当英国文化传入印度,即用以达其侵略之目的。吾人如此,亟宜一评判其是否。


  
  当时的中国,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样欢迎泰戈尔,泰戈尔在演讲中反复告诉中国人,不要舍弃自己宝贵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历史,更不要盲目地去接受和传播那些无价值的、丑恶的西方文化。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很多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的年轻人对于泰戈尔所说的话持反对态度。他们散发传单,组织游行,他们批评泰戈尔到处宣扬中国封建文化,宣传精神至上,而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无动于衷。在抗议声中,泰戈尔取消了原计划的另外几场演讲,以身体不适为由,在中国之行度过了最后一周。
  
  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的日子。泰戈尔离开北京前往太原,然后经香港回国。徐志摩全程陪同,林徽因、梁思成和许多人一起到车站送行。访问期间,林徽因一直不离老诗人左右,使得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大为增色,想到多日来陪伴自己左右、年轻可爱的林徽因,泰戈尔也黯然,他特别为她作了一首诗作为留念:
  
  蔚蓝的天空
  
  俯瞰苍翠的森林,
  
  他们中间,
  
  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
  
  在陪同泰戈尔期间,徐志摩一直与林徽因在一起,他那被尘封的感情再度燃烧起来。他寻找种种场合表达自己的爱意,可是林徽因都装作不知。无奈之下,他恳求泰戈尔,据说这就是泰戈尔这首诗的灵感来源。
  
  当火车开动的时候,俯在车窗的徐志摩看到林徽因优美的身影越来越模糊,非常难过。等他回来的时候,林徽因可能已经和梁思成双宿双飞去美国了,而自己只能是一个看客,注定形单影只。
  
  他突然有一种害怕的感觉,他害怕各种形式的离别,每一次离别对于他都是一种死亡。徐志摩知道,这里一别就会是天各一方。昨天还能同台演出,她就在自己身边,真实而美丽,可是今天,劳燕分飞,海角天涯。徐志摩不敢看那个美丽的身影,因为他已泪如泉涌。
  
  车缓缓地离开了站台,徐志摩看着窗外,一片迷离,他的心也永远地留在了站台上。
  
  以林徽因的聪颖灵秀,她当然知道徐志摩是怎样想的,虽然有时也会有不安投影在她的心间,但是,她的心中已是波澜不惊的平静。她告诉自己,生命中的这一章已经翻过去了,尽管这书中又苦涩又甘甜的滋味让她难以忘怀,但她已不想再重读。她很想和志摩说些什么,但许多时候,语言却显得那么多余而无力,她希望时间能弥合一切。去美国的船票已订好,即将奔赴新大陆的留学生活使她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她去一一准备。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