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林徽因诗传 > 第 4 章 才女本色是诗人
第6节 美与智慧的绝唱

  女人的美丽是需要其他东西来点缀的:璀璨的珠宝、靓丽的衣服,甚至是一个娇媚的笑容。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最能让一个女子跨越年龄的羁绊而显现出端庄大方、沉静典雅的美,那便是气质。内在的精神修养溢于外表,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柔和之光,这种美丽才是永恒。
  
  林徽因是美丽的,她的永恒之美在于她的内心世界。开阔的胸襟、绝顶的聪慧、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磨砺汇聚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使林徽因如梦境一样迷人。这是一种大度、从容、不怕红颜褪尽美人迟暮、经得起岁月摧残的圣洁之美。
  
  她是作家、是诗人,她是妻子,她是母亲,她还是中国第一位美丽的女建筑师。她是“中国第一才女”,她在时代变迁的大舞台上,展示着精彩的自己。
  
  “五四”运动之后,国内出现了一个持自由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群体,林徽因在这种氛围中,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她的才情和气质,她的素养与襟怀,都在那个时代,焕发出美丽的光辉。
  
  张幼仪、凌叔华、陆小曼,由于那位多情的诗人—徐志摩,这三个女子都与林徽因的生活有了多多少少的关联。
  
  很长一段时间,张幼仪只是作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在那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中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只注意她的缄默退出,却忽略了这个女子的宽容和深深的爱意,她为了自己的丈夫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这种爱,值得人们钦佩。她是个大家闺秀,知书明理、举止端庄,善于打理家务,甚得公婆的欢心。但是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个“土包子”,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他不能忍受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妻子的僵硬呆板,乏味无趣。他的浪漫和理想主义情怀,一开始就将二人远远地隔开了。与徐志摩离婚之后,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在遥远的德国开始了孤身一人的留学生涯。她怀着身孕,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她心里结的茧子,再也抽不出丝来。后来,孩子的出生也没有打动心意已决的徐志摩。她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徐志摩并没有好好了解过张幼仪,他总认为自己的浪漫是这个传统的中国女子所不能理解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为了包容他的过错,作出了多么大的牺牲。他完全不懂,在张幼仪心中,白头偕老、相夫教子有多么幸福。
  
  其实,张幼仪的才华真的是不容小觑的。从德国归来后,她起初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许多名媛都愿意与之交往。不久,张幼仪的理财天分就显现出来了。她在上海开办云裳时装公司、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等,后来还当过民社党的执行委员兼财务部长。她是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用自己的能力向别人证明,她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
  
  也许,张幼仪与林徽因性格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内敛,一个张扬。张幼仪固然贤良淑德,但是她的顺从却不能束缚住天真的诗人丈夫;林徽因的身上也有传统的书卷气质,但那是感性的,她的活泼与敏锐,她的思想与见识,都与别的女子不同。
  
  与林徽因的婉约才情不同,张幼仪的才华显得理性而宽容,她的传统风范是在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的,但是她的新思想,可以说是徐志摩间接赐予的:他带她进入自己的世界,却没想过要给她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他埋怨她不解风情不懂浪漫,他把她放在传统与新潮的交界,任她独自流浪。张幼仪曾经自述过:“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爱徐志摩,她就像是一株君子兰,没有傲人的外表,没有美丽的衣裳,她只有两片柔软的叶片,包着满含期待的种子,只为他的深情凝视。只是,他驻足的是另一片美丽的花田,妖娆妩媚,就连名字,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情。
  
  陆小曼生得粉雕玉琢、清眉朗目,她是个美丽的女子,弱柳扶风,娉娉婷婷。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徐志摩觉得,陆小曼就像是天边的一道彩虹,在一场雷雨过后,悄然地投落在自己的一泓清泉之中。他们拼命抗争,以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想到换来的却不是尘埃落定的安宁。陆小曼的骄纵、无理、奢侈,让徐志摩迫于生计到处奔波。他在一个有雾的天气里,毫无征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场苦恋,在那个年代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只看到了陆小曼的美貌和骄纵,甚至有人认为她是交际花式的人物,其实,这是个大大的误解。
  
  陆小曼在16岁时就被父亲送到了法国圣心女子学堂去读书,学习的科目有书法、舞蹈、钢琴、绘画等。由于她的天资聪慧和勤奋好学,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法语和英语了,同时,她的绘画天分也在这时显露出来,她主攻的是静物写生和风景临摹。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她先后拜了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为师。严师出高徒,在老师的严格培养下,陆小曼的画技渐渐纯熟,得到了许多名人的推崇和赞扬。在戏剧方面,当时也有“南唐英,北小曼”的说法,她自己不仅熟谙昆曲、京剧,还是有名的花旦。徐志摩去世后,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脱胎换骨,仿若重生。一向慵懒的她决定用实际行动去兑现自己对徐志摩的承诺:“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事业。”
  
  她的张扬与林徽因不同,她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她是个被宠坏的女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侈生活。徐志摩的死,似乎使她如梦初醒,她开始直面现实,好好过自己的后半生。
  
  张幼仪和陆小曼,她们因为徐志摩而懂得了生活,因为徐志摩而懂得了自己。
  
  而凌叔华,却是因为徐志摩而懂得了什么是知己。
  
  据说,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北京欧美留学生及部分文教人士每月有一次聚餐会,后将聚餐会扩大为固定的新月社,由徐志摩主持。在20世纪20年代,女子公开社交已蔚然成风,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都入盟成为新月社的常客。
  
  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殊菲儿”。如此称谓,便能看出凌叔华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了。诗人的语言有时是有点夸张的,但是这也更能够说明他们心中那份别样的美好。
  
  凌叔华是“五四”时期众多走出闺门,接受新思想,以新眼光审视周遭世界的女性作家之一。但与冰心少时居于优裕幸福的生活而高扬“爱的哲学”,以及沉迷自我、以“恨的哲学”著称的庐隐不同,她以独具一格、细腻别致的笔触,深入到中国传统女性的内心深处,写出了那些遭逢社会变革的传统女性的命运起伏。

  
  凌叔华的文笔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洞察力,她潜心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何等了得。但是,因为那桩众人皆知的公案,她与林徽因的关系变得很敏感。多年以后,我们仍可以在她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看出她对那桩公案的耿耿于怀。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心存芥蒂,是她对徐志摩的感情,还是对林徽因的嫉妒,还是其他的一些儿女情长?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那些缥缈的往事和远去的故人已经往昔不再,也许,放下一些怨恨,就更容易释怀一些。张幼仪、凌叔华、陆小曼和林徽因,这四位女子的美貌都为人所共知,她们的才情,却是各有不同。
  
  林徽因兼有女子那些美好的性格:温婉、细腻、贤淑、端庄、沉静、乐观……她是那个时代的女子,她的智慧、她的美丽、她的才情,让她变成一个高贵的女神。
  
  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有自我,有性格,有骄傲,有辉煌。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出现那样一个清丽脱俗的女子,她明眸善睐,用一支笔,写出佳词丽句,用别一支笔,绘出雕梁画栋。
  
  林徽因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的、坚韧的、横过历史。”谁也不能完美无缺地走过历史,她必须经历风雨,经历考验,经历一切悲苦伤痛,才能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走过自己的一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