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美国凭什么 > 第 9 章 凭什么培育卓越创造性才能?
第3节 基础教育落后?下篇

  
  在美国,儿童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一般是上午9点以前入学,下午3点就放学了。中午有营养午餐(高收入家庭学生自掏腰包,低收 入家庭的孩子实行减价折扣、穷人家的孩子则是免费),来去有免费校车接送。在课堂上的时间只有4小时,其中一部分还是做课堂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动脑 筋,获得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用电脑完成,很少回家做作业。如果有作业,常常是用电脑做个生日贺卡,或者做些折纸手工、画些简单图画, 都是孩子们感兴趣、乐意完成的事情,感觉不到所谓学习压力是什么滋味。
  
  美国中学阶段不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高。高中只有代数和几何属于必修课,而且代数不强求背公式,几何也不大教证明,三角在许多州属选修课。但对英文演讲写作训练的要求较高。学校设有很多的选修课,可以让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
  
  美国的教育是通识(通才)教育,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允许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在中学、大学学到了一种社会的责任感:首先是做人,做人是根本。大学教育也不只是某种专业技能的教育,本科的必修核心课程包含不少文史哲知识。
  
  通识教育一般定义为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传统上,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 教育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育的范畴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宽,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 包括进去了,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普通知识、整合学习、公民教育、 文化多样性、经典原著学习、智能教育等广泛领域的内容。
  
  所以美国大学生能言善辩,常见校园集会上不乏口若悬河的演说家。
  
  虽然美国没有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的主管部门,但不等于无所作为而没有全国性教育规则。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由参、众两院经过激辩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确定了美国2000年的八项教育目标。其中第三项目标,专门提出了基础教育的目标:
  
  “全面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能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发展的活动,参加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接受体育、卫 生教育,保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成为负责的公民,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就业。”


  
  然而,为贯彻这个目标的方式是十分灵活多样的。
  
  美国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但没有全国统一教材,一般由出版公司编写教材。同一门课程,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学校师生有很大自由选择的空间。
  
  美国学区制度各自为政,教科书出版商到处奔跑,到各地学区推销自己的教科书。各学区也不停地在各种各样的教科书里选择,并不断根据当地学校学生的应用情况,向出版商提出各种新的要求。
  
  试想一旦全国统一使用一套由政府雇用的“专家”编写的教材,并以同一考试方法来分高低,容易把人们的思想固囿在一个狭窄的范畴里。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辅课的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为孩子们开设园艺、 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 子们了解生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千行百业的兴趣。
  


  另外,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非常实用的基本急救知识,要求明确,巨细无遗。实际上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了急救课程。
  
  美国基础教育中这样一种高度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够存在、延续和发展,还与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接口方式”直接相关。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 录取新生没有“一刀切”的做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 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
  
  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还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而非一次考试的成绩。
  
  越是好学校,越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大量阅读或独立研究的有关信息,艺术、音乐或体育等方面的爱好及成就,为社区献出时间无偿服务(义工) 的情况,以及是否具有领导才能和团队精神,还从他们提交的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作文中捕捉他们的心灵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育有健全人格的人,会学以致用的 人,因而既贡献社会又乐在其中的人。
  
  大体说来,学校教育包括传授过去千百年里科学家对自然世界运行规律性的发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作为一个科学家那样解决问题,使用证据、运用逻辑,真正理解科学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探寻,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典故,在这里得到了践履。
  
  美国中小学以至大学课堂上,很少填鸭式的灌输,而多为启发式的讲述和提问。学生不懂随时可以提问,而老师也经常以开放式的问题和互动讨论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经常要求学生在掌握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交课程作业,或作口头报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 生也经常挑战老师的权威,其想象力有时超出老师的知识范围,这个时候老师会坦诚地讲:“我也不知道,你有什么答案跟我们分享吗?”
  
  美国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一贯重视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和社会实践。大学也越来越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许多课程秉持义工精神,将课程直接设在需要 服务的社区乃至国外。例如,校方鼓励医学科目的大学生在诊所或医院担任义工,读艺术教育的学生到公立中小学去义务辅导,选环境科学的学生协助商家减少污染 物排放。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