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史上最牛思想史 > 第 5 章 苏格拉底——求知 求是 求理
第4节 第四章

  益虫和害虫都存活在自然界,它们存活自然有它们的道理,两者都是生物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我们为什么还要给它们贴上好和坏的标签呢?
  
  那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它们。蝗虫吃水稻,所以我们说它是害虫。蜻蜓吃蚊子,所以我们说它是益虫。
  
  那么善和恶的标准呢?同样如此。给他人带来益处的叫做善,带来害处的就叫做恶。
  
  人生下来虽然也有一点天真可爱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基于动物的原始本能,比如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很喜欢虐待弱小的动物,像用放大镜聚焦阳光来烧蚂 蚁,扯掉蜻蜓或者蚱蜢的翅膀等。虽然有人可以解释为这是在做科学实验,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更多的成分是基于残忍本性的玩乐。
  
  读过小学的朋友们也应该有所体会,低年级小学生爱打架的比例,会远远高于高年级的学生们。
  
  随着后天的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影响下,这些基于动物的原始本能才得以被逐步消除,人们开始懂得谦让、有礼貌和体恤弱小。
  
  因此后天的教育求知,是必须的。失去了教育,人类必将逐步退化,退化到丛林法则盛行,和普通动物没什么两样。
  
  在这里向全天下的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得以摆脱原始的动物本能,人类的社会才得以进步。
  
  教师,真不愧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
  
  苏格拉底不仅仅是提倡求知而已,他还身体力行,在雅典城教了很多学生,由此获得了一个称号,“希腊的孔子”。这个称号的来历当然不是因为两人都长得比较丑,而是他们做出的贡献是如此类似。
  
  孔子教学生不挑不选,有教无类。苏格拉底也不管学生是有钱还是贫穷,只要想学,就可以过来听课。
  
  孔子不收学费,只拿点咸肉意思意思。苏格拉底不收分文,最多也就是去学生家里混顿饭吃。
  
  孔子有颜回、子思等众多有出息的徒弟,号称孔门七十二贤;苏格拉底的徒弟名单中则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柏拉图和后来的徒孙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合称希腊三贤。
  
  孔子的思想由他的学生通过《论语》来体现,写的都是师徒之间的问与答。苏格拉底本人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著作,也由他的学生柏拉图来完成,记录的也全是两人之间的对话。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所以“希腊的孔子”这个称号,苏格拉底得来确实是实至名归。
  
  但两者有一点根本不同,正是这一点不同,决定了东西方日后思想发展的走向,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是美德,为了寻求真理,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学习,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求知和求善(美德)其实是同一件事。这后来成为西方伦理 学的主流传统,对后世思想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西方文明的发展主线是追求理性,理性的多少取决于知识水平的高低,日后虽有教会横向,信仰曾一度大过 理性;也出现过尼采这样的绝对另类,说理性没有欲望重要,但这条主线始终未断,一直保持前行。
  
  同时,这也是西方伦理学区别于中国道德学说的关键所在。中国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可没有这么执着,虽然提出过礼、义、仁、智这四德,但 儒家前后三代掌门人,孔子最看重的是仁,孟子最看重的是义,荀子最看重的是礼,只有这个智,被孤零零的扔在一边,无人问津。待到后来到了董仲舒和朱熹的手 上,儒家思想已经完全沦为官办哲学,成为统治工具。
  
  中国另外一大思想流派道家也是如此,其掌门人庄子甚至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岂不是自寻死路?(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近代中国在科学水平上全面落后于西方,这个恐怕是根本原因。
  
  科学就像一颗樱桃树,不精心照顾它,又如何指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以为它是红薯啊?
  
  既然知识是美德,那么如何获取知识也就变得异常重要了,知识到底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很有趣:回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来到世界上就给忘记光了,因此人只要能重新唤醒自己的记忆,知识也就随之即来。
  
  我们先不管他说的对不对,至少他的学生们对此坚信不疑,比如大名鼎鼎的柏拉图……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东西方的两位圣贤还有一点很类似,就是都有一个不太好听的绰号。孔子的理论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君愿意采用,不得已在各国之间流浪,被人说成是丧家狗。而苏格拉底由于讽刺权贵们太厉害,越来越被雅典地方上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视为眼中钉,被称为牛虻。
  
  苏格拉底也知道这一点,他自嘲地说:“雅典就像一匹懒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虻。”
  
  我们想想牛虻的下场会是什么?苏格拉底的命运也就可想可知了。


  
  公元前399年,年逾古稀的苏格拉底被雅典保守贵族指控“污蔑诸神,腐化青年”,告上了法庭。在五百评审员的投票下,他以微弱票数被判有罪。
  
  本来他还可以选择流放,只要他同意离开雅典,就能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毕生追求的是真理,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普通民众获得更多的知识,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幸福安定。
  
  如果承认自己有罪,那么我所付出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宁死不屈!
  
  在死牢里,家人和弟子来向苏格拉底告别,有人暗自落泪,有人嚎啕大哭,有人捶胸顿足。苏格拉底神情自若的对他们说:“别哭了,我不过是去另外一个世界,去见见荷马他老人家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悲伤欲绝的妻子依然止不住眼泪,她哭着对苏格拉底说:“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处死啊!”
  
  望着这个和自己吵了一辈子,却也相伴终生不离不弃的女人,苏格拉底平静地说出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老婆,难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处死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