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恋爱就是要亲密,而不是彼此独立

  依赖心理长期以来都被妖魔化了。无论是病态依赖理论,还是市面流行的心理学自助书籍,无不反映着20世纪上半叶错误的亲子观、依赖观。当时,人们竟然认为不依恋父母的儿童才是“快乐的儿童”。直到今天,某些专家的说法与那时流行的观点如出一辙:你的幸福只能靠自己打造,不能依靠配偶或恋人;配偶或恋人与你的幸福无关,你也与他们的幸福无关。更夸张的是,这些专家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顾自己,不要让亲近的人扰乱内心的平静。还有,如果恋人的行为让你感到不安,你就应该和他保持距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避免受到他的影响。如果不这样做,你就是软弱,就是和他纠缠不清,对他有“病态依赖”,你必须学习在感情方面与他划清界限,摆脱依赖感。
  
  这种错误观点认为,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两个独立的人之间。这两个人要心态成熟,相敬如宾,恋人之间也要划清界限。如果一方过于依赖另一方,就会给另一方带来压力。依赖别人是一种性格缺陷,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拥有“独立自主意识”。恋爱时难舍难分,离了对方就觉得生活不完整是最糟糕的情况。这简直是一方对另一方依赖成瘾,两人的情感未来似乎危机四伏,永无宁日。
  
  你知道吗?病态依赖理论创立之初,是为了帮助吸毒的人克服毒瘾的。它确实帮助很多沾染毒瘾的人获得了康复。然而,对亲人、爱人的依恋怎么能和毒瘾等同视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用于依恋情况,病态依赖理论就可能误导人们,损害人与人的关系。本节开头提到的凯伦就受到了这类理论的负面影响。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有依赖感并不是一件坏事。
  
  让人吃惊的是,依恋不仅是一种心理需求,它还有着不可磨灭的生理基础。无数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依恋关系时,两人就成为一个生理整体。一方对另一方的血压、心跳、呼吸、荷尔蒙水平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依恋关系中的两个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流行心理学错误地认为两个人应该完全独立。因此,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今流行的心理学站不住脚。恋人互相依赖是一个生理学事实,保持独立不意味着没有依赖感。
  
  弗吉尼亚大学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詹姆斯•科恩(JamesCoan)博士与理查德•达维森(RichardDavidson)、希拉里•谢弗(HillarySchaefer)曾合作进行过一次实验。该实验清楚地表明,拥有亲密人际关系的人与拥有宽泛人际关系的人相比,情绪状态迥异。在实验中,科恩博士与同事一起模拟了一个压力场景。他们对参与实验的已婚妇女说,她们将受到一阵微电流刺激,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MRItechnology)扫描她们的大脑活动。


  
  当人体处于压力和刺激性环境中,下丘脑会活跃起来。这些妇女独自等待电流刺激的时候,她们的下丘脑出现了明显的活动现象。当她们握着一位陌生人的手等待电流刺激的时候,下丘脑的活动稍微减弱。实验最后,她们将握着丈夫的手等待电流刺激。结果会如何呢?扫描结果显示,下丘脑的活动状况并不明显,说明她们这一次感到的压力很小。实验结果同时显示,对婚姻满足度越高的妇女,握着丈夫的手时感觉越放松。
  
  这项研究证明,当恋人的感情亲密时,双方身心健康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理压力,使我们更有安全感,更勇敢,并更具有创造力。既然亲密关系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恋人相处时又怎么可能像陌生人一样互不相干、彼此独立呢?
  
  流行的错误心理学观点对人们有害无利。比如凯伦,她的心理和身体都指引她握着伴侣的手,以获得支持和心安,可是因为这些流行观念在作祟,她反而认为依赖是软弱的表现,是不正常的,于是压抑自己的依恋需求。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