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货币是个什么东西:钱无罪,但洗不干净 > 第 3 章 每一条“真理”都是权宜之计——货币掠夺说明书
第9节 魔鬼的狞笑——经济泡沫的先声上篇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迦托-奥义书》
  
  经济体系里一旦出现新的市场,不管它是以何种方式诞生,也不管它是以何种形态存在,都会随之酝酿出一个悲剧,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悲剧会不断地被重复。这个规律对所有的贸易市场、货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都很适用,因为“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而人人都渴望自己能够得救。
  
  自人类形成社会体系以来,贫穷就成了一颗无法切除的毒瘤,由于贫穷问题而引发的动荡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之一。为了得到财富,为了摆脱贫穷,人们期盼着救世主的出现,但到最后人们总会发现,这一切并非上帝的恩赐,而是魔鬼的狞笑。
  
  魔鬼的狞笑在欧洲商业革命时期总共出现了10余次,其中有3次在经济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它们分别是“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这3个历史事件长期以来被经济学家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们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泡沫时代”。
  
  荷兰的事件是这样的:1593年,一个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家在奥地利发现了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他感到非常新奇,于是带走了一些它的种子,而后克卢修斯从维也纳辗转到了荷兰,由于荷兰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这种花的生长,在克卢修斯的悉心栽培之下,没多久便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当时有人给它取名叫做“Tuber1d”,它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郁金香。
  
  由于当时郁金香属于稀有花卉,而且开花后的确十分美艳,故而赢得了权贵阶层的青睐,一时间被达官显贵们所追捧。无处不在的投机商目睹这一现象之后,开始了针对郁金香的投机行为。他们先是出高价收购郁金香球茎,然后以更高价格倒卖给宫廷的贵族们。
  
  渐渐地,由这种花所带来的狂热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买卖郁金香的行列里,就连卖鱼和卖菜的贩夫走卒们都参与到了郁金香买卖中去。他们愿意倾家荡产买下一支郁金香球茎,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会出双倍以上的价钱将它买走。
  
  到了1634年,由于大量外国商人听闻荷兰郁金香买卖非常红火,便奔赴荷兰参与到了郁金香投机当中,导致原本已经是天价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再一次飞涨。至此,这场郁金香狂热已经持续了长达30余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为了满足郁金香的狂热交易,专门为此设立了买卖会场。在此后的两年里,一支最普通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涨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仅仅一个月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就成了1668盾,涨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两天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约等于0.15盾。
  
  1637年2月4日,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是整个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悬案(没有之一)。这天上午,在阿姆斯特丹以及各地的交易所里,郁金香的买卖如往常一样顺利进行着,商人们伸着脖子叫价,买主们从豪华的马车上走下来,看似与往常并无不同。当各种交易正进行着的时候,天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开始将自己的郁金香合同倾售一空,这一刻,郁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被推倒了。随之而来的是所有人争先恐后的开始抛售自己的郁金香合同,因为谁也不想成为最后一个傻瓜。荷兰郁金香的价格市场瞬间跌到冰点,交易所内传出各种歇斯底里的怪声音,整个阿姆斯特丹沉浸在一种末日般的气氛里,郁金香泡沫宣告破灭。同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在哀鸿遍野的情况下终于出面,下令终止所有郁金香合同的买卖。
  
  为什么是合同买卖?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由于郁金香本身属于植物,无论是球茎还是花朵,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土壤而在交易市场供人买卖,它会死亡。所以在实物交易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狂热的炒作,商人们发明了一种用合约取代实物的交易方法,这有点儿像现在的期货合同。A将15朵郁金香花按照时下的价格卖给B,在B确认A的库存属实后,双方签订一份合约,B依照合约付给A15朵花的钱,A在合约上签字证明自己已将花转让给了B,然后B等到价格再次上涨之后,拿着付过钱的合同去找寻下一个买主。大概流程便是如此。
  
  荷兰郁金香事件引发的惨剧绝不亚于华尔街黑色星期一①,许多人因为高价购入郁金香而血本无归,跳河自杀,有人从富翁一夜间变得一贫如洗,沿街乞讨。这种从天堂陡然跌入地狱的转折,给了荷兰一个不小的打击。荷兰的金融业迅速萎靡,商业经济亦开始走下坡路。然而就像一开始所言的那样,这种事情不会因荷兰堕入地狱而告终,恰恰相反,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仅仅是一个开始。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发生于1719年,整件事情是由一个叫做约翰•劳的人引起的。对于此君的光荣事迹,后文里会有详细的描述,这里我们的焦点是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与郁金香事件有所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纯粹意义上的交易市场大崩盘,更是一次货币体系大崩溃。法国的股票市值从1719年5月开始持续暴涨,到了1720年的5月,涨幅与13个月前相比约高达20倍,同月开始下跌,持续狂跌13个月,最终股价只有大约13个月前的5%,不得不说,如果将它画出来,将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二次函数,这种极其对称的抛物线式的起落在金融史上还是第一次,且于日后亦不多见。
  
  这是1716年5月的一天,一位名叫约翰•劳的人在当时的法国摄政王腓力二世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银行,名字叫做“通用银行”。这家银行除了像荷兰银行那样开展储蓄与贷款业务之外,还有一项独特的功能,那就是发行货币。从这一天起,由约翰•劳本人亲自坐镇的法国货币革命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次匪夷所思的货币制度改革,法国的货币体制在约翰•劳的改革下,从贵金属货币时代瞬间过渡到了纸币时代,整个国家开始流通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政府规定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