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晁子拙生计,举家闻食粥——在磨难中发愤自励

  回到故乡的晁补之从此开始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日子。他在后来所撰的《求志赋》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余生之罹闵兮,归将母乎故都。伏里门而畏邻兮,幽独守此四隅。时命大谬兮,吾廷廷欲何之?慨永夏之宜养兮,霜薆然其萃之。增唏嘘以啜泣兮,杀身其安可字。摧荣而藩穴兮,雀鼠去而不舍。僭四序之不淹兮,春霭霭其既菲。揽卉木犹若滋兮,吾独不聊此时。悲予仲之婉娈兮,饶其心以诗礼。吾不能操赢而坐闾兮,耘东山而自食。
  
  这段文字写出了晁补之此时的窘迫、凄惶和落寞的心情。他历尽艰辛,携母归家,守着一点薄田度日。他害怕邻居们问及自己的境况,议论自己的长短是非,因此,常常独居家中,很少出门。想到父亲正值壮年,却遭到如此严霜的摧折,欷歔悲伤的心情,让他竟至无法表达。加之归家耕读的几年中,旱灾水患也一直不断,有时居然到了“卖牛补屋”的地步。这让并不擅长经营家计的晁补之倍感生活的艰难。况且,父亲没能按时下葬的愧疚,也让他一直寝食难安。在多年后父亲回葬故里,他乞请黄庭坚撰写墓志铭的时候,还称自己“不孝”,并说自己“罪逆偷活,奄奄至今”。后来,晁补之在及第时写给苏轼的信中,也曾回忆起当时的窘状:“自吴归鲁,先人谢世,家四壁立,偏亲需养,婚媾日逼。”(《及第谢苏公书》)因为晁补之在遭父丧的时候,两个姐姐虽已出嫁,但家里除母亲杨氏之外,还有一个弟弟,五个妹妹(事见张耒《晁补之墓志铭》。这里与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所记不同,按黄说,两个妹妹也已出嫁。考虑到晁补之与张耒更为密切的关系,加之文中晁补之“婚媾日逼”之类的话来看,姑从张说)。而且,弟弟妹妹也都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作为长兄,沉重的生活负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因此,难怪他发出上面的感叹。然而,家庭的重担并未将年少豪迈的晁补之压倒,只是在他人生的旅途中多了些悲苦凄凉的体验和砥砺。
  
  晁补之在济州老家的田产大约有五十亩,由于此前有父亲的俸资养家,可能很少从佃户那里收取田租。如今家计日用全需仰仗田产收入,但偏偏又年遇灾荒,佃户们无法交纳田租。
  
  有时兄弟两人只好放下书本,亲自耕种土地,希望能增加点收入。但两人常常耽误农时,以至于田地荒芜,狐狸和长蛇大白天便在田里奔跑、爬行。沮丧的晁补之有时放下农具,走向高处,眺望远方。眼下的艰困和对未来的憧憬,往往交织在心头,让他忍不思绪翻卷。他暗暗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博取功名,再振家风。于是,他归家之后便撰写了洋洋万言的《上皇帝安南罪言》,详言征讨交趾之法,并期以得到朝廷的嘉许。据说“议者以为通达世务”(《宋史》卷四四四),后来黄庭坚也称赞“《安南罪言》,天辩纵横”(《山谷集》外集卷九《书韦深道诸帖》),但并未传来朝廷特别的嘉奖和恩惠。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春天,晁补之又见到了阔别近三年的恩师苏轼。当时苏轼结束密州之任,移知河中府。这年春天,他抵达陈桥的时候又改知徐州。因为途径汶上,所以,晁补之于李师中处见到了苏轼。他当时十分兴奋,把酒话别,心中有无数的话要对恩师诉说。而苏轼本来没有什么酒量,不一会,也就醉了。“山中种芝岂无侣,成都醉眠未当去”,苏轼的到来,对晁补之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激励。
  
  然而,这一年的日子很是艰难。七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横流千里。巨野泽畔的晁补之也深受其害,因为巨野大泽洪水暴涨,秋季的庄稼全部泡在了水里。史书记载,这次黄河决口,“凡灌郡县四十五”,“坏田三十万顷”。(《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二)而且,黄河泛滥刚刚过去的第二年,旱灾又来肆虐。
  
  晁补之虽然早已是成人,但随父亲宦游多年,稼穑的艰难还是初尝。连年的灾荒让他不时地为生计发愁。
  
  晁补之住在济州东郭的时候,有个叫阎子常的朋友时常来造访。他虽然穷得家徒四壁,但却有一张稀世古琴,而且有着高超的操琴技艺。晁补之为他写了一首《阎子常携琴入村》:
  
  阎夫子,通古今。
  
  家徒四壁犹一琴,今年二月雨霖霪。
  
  喜君垄麦如人深,屋间幽默咸池音。
  
  高山流水我非听,听我说君辛苦吟。
  
  薛老村西十里地,旱日燎原无柳林。
  
  芒鞋曳杖逐镰笼,当午未食饥烧心。
  
  芸芸麦田翻黄波,蝻虫盘穗如蜗螺。
  
  麦未收打催种豆,屋下迹少田间多。
  
  阎夫子,时我过。我与夫子良同科,
  
  四体虽勤口餔众。煮豆然萁穷奈何,
  
  人谓君琴语辛苦。此曲无乃伤天和,
  
  君不见夫子宋围不糁犹弦歌。
  
  虽然有知音见访,抱来难得一见的古琴,也唤不起他高山流水的雅趣。因为田里的旱情让他焦虑。春天他去拜望友人的时候,看到二月里一场喜雨,朋友家的麦苗长势很好,都能遮蔽行人。于是,两人饮酒抚琴,兴致很高。可是到了春夏之交,旱情突然蔓延,连柳树的叶子都干枯了,让他焦急地吃不下饭。夏季的庄稼歉收,可秋种又迫在眉睫,因此只能一天到晚地忙在田间。晁补之于是解嘲地对朋友说:你看,我们虽然不是四体不勤,可还是要受贫穷的折磨,人们说你的琴音能够向苍天诉苦,但愿它不会惹老天生气。想起当年孔夫子被围的时候,无米无炊都能够弦歌不绝,看来只有君子才能甘守贫贱啊。
  
  这个颇善操琴的阎子常,还会弹奏一支有名的曲子叫做《平戎操》,坐听名琴演奏名曲,自然是一番难得的享受。晁补之想起孔子当年学琴于师襄,师襄为奏《文王操》,孔子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的古代圣王的形象,但是,如今急如星火的灾情,让晁补之觉得“堂上平戎不敢听”,他更希望朋友的琴声能够“且激南风召风雨”。
  
  当时和晁补之来往的还有一个叫张仲原的秀才,他家住在济州的鱼山,这里地势较高,上一年的洪水就不曾淹没这里,况且这里还是焦国的故城。晁补之于是产生了迁居的想法,后来他真的就迁去了那里,把祖茔也迁了过去。他曾写下了《示张仲原秀才二首》,其一说:“去年钜野张狂澜,黄河水不到鱼山。焦城有屋仲子筑,它日能来相往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