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0节 酷似短篇小说的一节文字

  浑然一体的长篇中却也有些段落,可以独立成章,甚至可以当做精短的短篇小说来把玩欣赏。其中最精彩的应是三十回的“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从“宝玉见王夫人醒了”到“心里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不到两千字,不但是短篇,而且是写得很细很“洋”的短篇,与中国传统的“三言二拍式”“聊斋式”的短篇大不相同。先写“赤日当天,树荫匝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的环境,确是一个颇有特色的短篇小说的特定环境。再写哽噎之声,由远及近,写到“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抠土……”一个现象,一幅画,一个悬念,读者进入了小说的规定故事。这时,作者欲擒还纵,先让宝玉做一个错误判断,以为是一个“痴丫头”“东施效颦”“来葬花”,再近一步,“宝玉把舌头一伸,把口掩住,自己想到‘幸而不曾造次’……”,底下描写此女儿“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更近了一步,主要人物有了肖像,一幅吸引人的肖像。
  
  然后,这才明白,女孩儿是在拿着簪子写字。写的是蔷字。宝玉又错误判断她是在“作诗填词”,然后弄清不是,“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为什么她要不断地重复地画“蔷”字呢?一个相当超常的、几乎可以说是经过艺术的渲染、经过“典型化”的提炼的核心情节就这样展现了。
  
  画的人痴了,看的人也痴了,情景交融,一个痴字统领了特殊的氛围。宝玉的眼睛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她有什么心事?“心里还不知怎么熬煎呢!模样儿这么单薄……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以情感情,宝玉开始了内心独白,开始了内心的对话,而对话对象,由第三人称的他,自然而然地转换成第二人称的“你”了。人称转换,内心独白的手法用得何等自如!
  
  忽然片云致雨。宝玉这才说了一句话:“不用写了,你看身上都湿了。”
  
  女孩子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也做了错误判断,以为宝玉是丫头呢,便问:“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
  
  宝玉才看到自己也淋湿了,一气跑回怡红院,却挂念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就此打住了。
  
  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绝妙的短篇。宝玉多情,女孩痴情,夏日阵雨,两个人又陌生(才屡做错误估计判断)又亲近,真是短篇的结构,短篇的情致,短篇的巧妙,短篇的形式美。
  
  为什么我甚至说这个短篇写得很“洋”呢!一、通篇用宝玉的眼睛宝玉的视角,作者退出去了。二、写多情和痴情,有近于心理分析的味儿。三、你猜测我,我猜测你,到底女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那样做,完篇也没回答,任读者自己去补充领会,如海明威的冰山论(小部分在水面上,大部分在水下)。四、从夏日炎炎到突然阵雨,情景交融,对大自然进行主观处理。五、表面上用宝玉的眼睛写了那女孩子,实际上更使读者的眼睛盯住宝玉,女孩子奇,宝玉更奇,两个人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六、特别是结尾,余音袅袅,寓契诃夫的淡远与欧•亨利的俏丽于一体,堪称绝唱。七、极为精炼,不搞中国话本式的有头有尾的絮叨。八、这个“短篇”可以起一个标准的短篇小说的题目,可以叫《雨》,也可以叫《花下》,甚至于可以叫《青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