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 > 第 10 章 1908\[德国\]鲁道夫•克里斯多夫•欧肯(1846—
第1节 欧肯小传

  德国哲学家。1846年1月5日生于德国北部位于北海之滨的东弗李西亚群岛的首府奥里希,1926年9月15日在耶拿逝世。
  
  父亲是当地邮政局长,母亲是牧师的女儿。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和唯一的兄长相继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领取国家的抚恤金维持生计。幼年时屡患重病,数渡难关。家庭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使他格外早熟。他自小喜欢读书,更爱思考,读中学时,他成绩优异,曾几次跳级。他高中阶段的班主任、神学家兼哲学家罗伊特对他选择哲学作为毕生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62年,他考入哥廷根大学,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1871年,年仅25岁的欧肯受聘到瑞士巴塞尔大学任哲学教授,他的同事中有以刚刚写出《悲剧的诞生》(1872)而令人刮目相看的哲学家尼采。此后,他在耶拿大学一直任教到1920年退休。
  
  欧肯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宗教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学说和古典哲学方面。代表作有《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1872)、《现代基本概念的历史和批判》(1878)、《哲学术语史》(1879)、《近代哲学史论文集》(1886)、《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8)、《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宗教与生活》(1911)、《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个人与社会》(1923)等。欧肯的哲学思想体系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他把人的意志和精神看成是万能的、最有力量的精华之所在,他的学说夹杂着不少宗教成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进步的进化论和唯物主义的因素。


  
  欧肯勤奋好学,对事业执著有恒,做学问孜孜不倦。他36岁时才与叶林娜•巴索夫结婚。妻子是个心地善良、颇具艺术气质的女性,婚后对他的学术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1908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欧肯,以表彰“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之热诚与力量”。
  
  在哲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尤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欧肯在世界上声名鹊起。美国、英国、日本、保加利亚、中国等国家纷纷邀请他去访问讲学,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讲学计划只能半途而废。
  
  蔡鸿君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