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 > 第 11 章 1909\[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
第1节 拉格洛芙小传

  瑞典女作家。1858年11月20日生于瑞典西部法姆兰省玛巴卡的一个贵族地主庄园,1940年3月16日在那里逝世。
  
  拉格洛芙20岁时,到斯德哥尔摩受师范教育,毕业以后,1885至1895年间,在兰斯克罗纳任教师,1897年移居法龙。1909年因成功地呼唤人类心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后重新买回玛巴卡庄园,一直到她的生命终止离开人间。她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女作家和第一个瑞典作家,1914年当选为瑞典文学院第一名女院士。
  
  拉格洛芙的童年在父亲的田庄度过。她自幼接触了北欧古代英雄传奇,法姆兰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安徒生童话,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她习作的热情。她花了几年的时间,试图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写出浪漫的古斯泰•贝林的故事,但未成功。后来,在英国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写作技巧的影响下,她开创了自己的抒情性强、感情丰富的散文风格。《古斯泰•贝林的传说》(1891)在她32岁那年正式问世,这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内容和描述方面富于独创性,使她一举成名。小说以被革职的牧师古斯泰•贝林为中心,描绘19世纪20年代寄居在乡村地主田庄上的一群食客的故事。食客本身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兴起后,这一阶层已不复存在,但食客们的冒险故事仍被广泛流传,而且和民间传说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拉格洛芙熟悉这些传说,她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绘了昔日贵族和食客们的豪华生活,从酒宴、狩猎、舞会……一直写到古斯泰•贝林寄居的庄园的衰败,为没落的贵族地主唱了一曲挽歌,表达了她对于父亲失去庄园的惋惜和对于往昔田园生活的怀念。拉格洛芙曾经说过,她写这部书是“为了追念一个已经逝去的——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伟大的时代……既然无法阻挡毁灭的车轮,她只希望往事在记忆中保存,希望通过文学的媒介,使荒凉了的家园重新变成充满生气和英雄事迹的繁华世界”。在这部书中,拉格洛芙也描写了普通农民,对他们在天灾威胁下的贫困生活寄予同情,但作者把改变他们艰难处境的希望寄托在个别有才智的食客身上,书中还穿插有许多民间传说,朴素地表达了人民对善与恶的态度,歌颂扶助弱者的英雄行为和忠贞的爱情。小说内容新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行文流畅,别具一格,对法姆兰的山川河谷、草木阳光都赋予了人的感情,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派斯堪的纳维亚的绮丽风光。


  
  1897年以后,拉格洛芙到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写了一些以北欧古代传说和意大利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假基督的奇迹》(1897)一书中,她企图把社会主义和基督教糅合在一起,成为瑞典文学中少见的观念小说之一,作品流露出拉格洛芙对意大利南部地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行现代社会主义,持半同情半谴责的态度。法姆兰文化在《无形的环链》(1894)里已经少见,而在《假基督的奇迹》中则全然无有。1901至1902年,她发表了《耶路撒冷》(两卷),记述达里卡尔利亚男人去圣地朝拜的史诗性故事,表现了瑞典达拉尼尔省的宗教活动。第一卷反映守旧农民的传统观念与现代宗教分裂主义的冲突,第二卷反映这种冲突从达拉纳转向巴勒斯坦。这部小说是女作家继《古斯泰•贝林的传说》之后的一部重要著作,为她赢得了用瑞典文写作的最杰出的作家声誉。拉格洛芙关心人类命运,憎恨战争。《被驱逐者》(1918)是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一部小说,严厉抨击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她晚期的大部分作品又回到了法姆兰地区的绚丽文化与大自然的美丽之中。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有《阿尼斯•潘尼加》(1904)、《灵魂作证》(1912)、《葡萄牙皇帝》(1914)和短篇小说集《一个庄园的故事》(1899)、《基督的传说》(1904)以及1906年发表的《尼尔斯历险记》和《尼尔斯历险记续集》(1911),使她在北欧获得与《安徒生童话》作者齐名的声誉。《尼尔斯历险记》是一部虚构的、获得巨大成功的“地理教科书”,虽然是应瑞典全国教师协会的建议为小学生而写的,但这部书不仅成了瑞典的儿童文学瑰宝,也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个童话写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精灵,骑在鹅背上游遍了瑞典全国各地。拉格洛芙在这个故事中,将尼尔斯的历险与她对家乡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描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深受儿童喜爱。

  
  20世纪初,拉格洛芙的声望迅速提高。她最有抱负的巨著三部曲《吕温斯葛尔特的戒指》的前两部《吕温斯葛尔特的戒指》和《夏洛特•吕温斯葛尔特》于1925年问世,第二部《安娜•斯沃尔特》于1928年出版。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家族史,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两个女主人公夏洛特和安娜同时爱上了男主人公卡尔—阿瑟而展开。在这个故事中,女作家又一次生动地再现了法姆兰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但结构比较松散,格调比较矫揉造作,与她在早期作品中对人类与世界进行清醒的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拉格洛芙的其他作品还有受到世人关注的三卷集自传:《玛巴卡》(1922)、《回忆童年》(1930)和《拉格洛芙日记》(1932),记载她在玛巴卡时的生活以及文学创作活动。拉格洛芙一生始终坚信人性善,相信道德能战胜邪恶,纯真的爱情能战胜自私和冷酷。这也是贯穿她的作品的基调。
  
  刘明正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