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 > 第 15 章 1913\[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第1节 泰戈尔小传

  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1941年8月7日卒于加尔各答。出身贵族地主家庭。父亲戴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哥哥姐姐以及与他年龄相仿的侄辈,或从事社会改革事业,或献身于文学艺术。他们都对泰戈尔的世界观或文艺观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泰戈尔没有在正规学校完成学业,主要通过父兄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自学成才。他8岁习诗,15岁发表第一部长诗《野花》。1878年到英国学习法律,但却醉心于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两年后回到印度,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
  
  1881至1890年是泰戈尔创作的探索阶段,他发表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画与歌》(1884)、《刚与柔》(1886),歌剧《瓦尔米基天才》(1881),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戏剧《国王与王后》(1889)、《牺牲》(1890),长篇历史小说《少夫人市场》(1881)、《贤哲王》(1885)等。《报复》一剧是泰戈尔第一部重要戏剧。主人公是一个苦行者,力图摈弃一切自然的欲望和爱好,达到神的境界。但他被一女子吸引,回到人的世界。诗人说:“《大自然的报复》可以被看成我未来全部创作的入门,或者说得更恰切些,它是我一切著作所涉及的主题——在有限之中达到神的境界的欢悦。”这时期创作的总的倾向是“梦幻多于现实”。诗集《刚与柔》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的文学创作进入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的时期。


  
  1890至1900年,他应父亲的要求,管理家族的田产,定居在流经舍利达家园附近的帕德玛河的一条船上。他泛舟江河,任意东西,饱览湖光山色,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困苦和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这段生活对他民族民主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先后发表了六七十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喀布尔人》、《素芭》、《摩诃摩耶》等许多作品里,作家以深邃和真挚的笔触,塑造了贫穷淳朴的劳动者形象,特别是对遭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迫害的印度妇女,寄予了无限同情。《光明和黑暗》等短篇小说还揭露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和凶残。小说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精神和诗化的艺术特征,为印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开辟了道路,并成为后来作家的楷模。
  
  自1890年发表《心中的向往》以来,先后发表抒情诗集《金帆船》(1894)、《收获集》(1894)、《缤纷集》(1896)、《梦幻集》(1899)、《微思集》(1899)、《刹那集》(1900)和《故事诗集》(1900)等。《心中的向往》突破印度诗歌的传统和英法诗作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诗集单有爱情诗、自然诗、哲理诗、宗教诗及现实诗,它们也是他后来诗歌创作的基本题材。收入《缤纷集》的著名叙事诗《两亩地》,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农村的现实,是泰戈尔诗作中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故事诗集》里的许多诗通过民间传说,歌颂民族英雄反抗外族压迫的业绩,宣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泰戈尔的大部分爱情诗也写于这个时期。他不仅描写男女恋情的渴求,偷情的欢乐,而且大胆地披露妇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这时期的诗作,不仅奠定了泰戈尔在印度文坛的地位,而且推动了全印度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发展。
  
  1901年,他离开舍利达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投身于教育改革事业。他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2年泰戈尔丧偶,1904年爱女病故,翌年父亲亡逝。《回忆》(1903)、《儿童》(1903)、《渡口》(1905)等诗篇就是他个人不幸生活感受的记录。后来,《儿童》集中的大部分诗篇收入英文版《新月集》,诗篇洋溢着淳朴的母爱和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由于这部诗集问世,泰戈尔被誉为“儿童诗人”。
  
  1905年,英国推行孟加拉分裂政策。诗人闻讯,毅然离开乡村,只身到加尔各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领导示威游行,创作爱国歌曲。当时人们高唱着他作的《洪水》、《让祖国的地和水甜蜜起来》等歌曲,挺进在战斗的行列之中。1907年,诗人脱离政治运动,返回圣地尼克坦,从事教育和文学事业,创建农村改革的中心机构。他的主张和行动不断受到人们的批判。他陷入极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他的创作也进入极其复杂的阶段。这段时间,他相继发表诗歌《奉献集》(1901)、《渡口》、《吉檀迦利》(1910)、《歌之花环》(1914)、《颂歌》(1914),同时创作象征剧《国王》(1910)、《邮局》(1911)等。这些作品的总的倾向是歌颂神,歌颂灵魂的净化,宣传爱、人性和和谐。
  
  泰戈尔于1913年因英文版《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他闻名于世界文坛。英文版《吉檀迦利》主要选自孟加拉文版的《吉檀迦利》、《奉献集》、《渡口》和《歌之花环》等诗集,因而它可以代表泰戈尔这时期宗教抒情诗的主要倾向。“吉檀迦利”原意是“歌之献”,即向神献歌。诗人笔下的神是“活动于一切自然中,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但泰戈尔不是纯粹的泛神论者,他接受西方的博爱思想,因而,他的神不在假恶丑,而是在真善美里,尤其是在劳动人民的血汗里。另一方面,泰戈尔的神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真理的象征:“在那里,心是无畏的,知识是自由的;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整个诗集洋溢着人对神敬仰的虔诚情愫以及恬静而肃穆的气息。但诗歌蒙上一种浓厚的神秘色彩,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在创作神秘主义诗歌的同时,泰戈尔发表的小说却具有深刻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社会倾向。《小沙子》(1903)是印度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后又相继发表了社会小说《沉船》(1906)、《戈拉》(1910)和《家庭与世界》(1916)。《戈拉》虽则描写19世纪70、80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实则展示了20世纪早期社会及其时代特征。这部史诗般的小说描述了印度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正统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在印度民族独立问题上的斗争。小说集中塑造了鲜明而生动的各类知识分子形象,歌颂了像戈拉那样的正统派新印度教徒的民族爱国热情和他们对于祖国必获自由的坚定信念,同时鞭笞了他们的教派主义、复古主义。小说还用深沉的笔调勾勒了印度乡村的苦难,痛斥靛青种植园主对农民的压迫和殖民当局的暴行。《家庭与世界》则从正面描写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复杂的政治思想斗争。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自治运动中两种不同观点的对峙,一是情爱纠葛中情与理的搏斗。中篇小说《四个人》(1916)被认为是泰戈尔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旨在强调无神论中的实践成分和人道主义。而《妻子的信》(1914)、《新郎与新娘》(1917)等短篇小说表现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严厉地鞭挞了印度教社会。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诗人的视线转向世界舞台。他先后十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的种子,从事文化交流活动。1924年,他肩负重架中印文化之桥,发扬东方文化精神的重任,来中国访问,回国后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0年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这两本书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赞美。在德、意、日法西斯猖獗时,他著文赋诗,集会投书,声援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谴责法西斯罪行。这期间,诗人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认识了从前“宽恕一切人,爱一切人”的错误观念,并于1941年4月,写了著名的政治遗言《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罪恶统治,表达了祖国必定获得解放的信念。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成果丰硕的时期,主要成就体现在具有鲜明的政治和社会倾向的象征剧和政治抒情诗上。作者在《摩克多塔拉》一剧中愤怒地谴责殖民者用机器文明压迫和奴役人民,而被锁住的瀑布(摩克多塔拉)——被奴役的印度的象征——必将获得解放。《红夹竹桃》也表达了泰戈尔对现代文明所日益增长的危机的忧虑,描写了生动而自由的精神生活同那种可怕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专制压迫之间的冲突。
  
  1915至1941年,泰戈尔共发表诗集34部。1916年发表的《飞鹤集》揭开了这时期创作的序幕,开了这时期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后来的《叶盘集》、《边缘集》、《生辰集》等诗集都收进不少政治抒情诗,如谴责墨索里尼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非洲》,抨击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罪行的《礼佛》,声援加拿大人民反抗法西斯斗争的《号召》等等。《逃避》(1916)是用民歌诗体形式写成的故事集,它的中心主题是印度妇女在社会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妇女的同情和对劳动者的赞颂等现实内容,成为这时期泰戈尔诗歌创作的第二个主要倾向。后来的《复康集》、《生辰集》中某些诗篇把它推向新的高度。《最后的星期》和《小径》诗集体现了这时期创作的第三个内容: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和剖析自己的创作思想。
  
  泰戈尔一生写了50部以上的诗集,12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40余种戏剧,还有文学、哲学,政治、游记、宗教、社会专著多卷。他还是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和绘画家,绘了1500帧画,作了2000余首歌,其中一首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倪培耕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