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 > 第 22 章 1921\[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
第1节 法朗士小传

  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844年4月16日生于巴黎,1924年10月12日逝于卢瓦尔河畔的圣西尔。
  
  法朗士出生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小书商的家庭。在自传性小说《友人的书》(1885)、《皮埃尔•诺齐埃尔》(1899)、《小皮埃尔》(1918)和《如华之年》(1922)中,有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生动描述。他在课堂上成绩平常,而在家中的旧纸堆里博览群书,积累了渊博的知识。1862年离开中学后,就为好几家报纸撰稿。1868年加入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团体“当代帕尔纳斯”,并成为这个流派的砥柱之一。诗作主要有《金色诗集》(1873)和以古希腊一对恋人的婚姻与宗教信仰冲突为题材的三幕诗剧《科林斯人的婚礼》(1876)。此后他专心致志于小说创作。
  
  19世纪70、80年代是他在政治上相对保守的时期。法朗士不理解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但他也厌弃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这后一点决定了他这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他的成名作《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1881)的主人公波纳尔是个狂热的文献家和藏书家。前半部写他救助一个书贩的遗孀和孤女,后来那遗孀成了王子夫人,帮他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手稿。后半部写他把一个受折磨的孤女从寄宿学堂里搭救出来,从而犯了“拐骗”罪:他把她教养成人,并决定卖了收藏书给她置办嫁妆,但偷偷抽回几个珍本,从而又犯了“盗窃”罪。小说的成就在于为通常备受世人讥笑的老学者成功地塑造了新的典型:他爱书如命,不谙世故,甚至数不清荷包里的零钱,但他有颗宽厚仁爱的心。《苔依丝》(1890)以古埃及为背景,写沙漠里苦修的圣僧巴甫努斯说服放荡的女子苔依丝进了修道院,但他却从此钟情于苔依丝,精神上受尽煎熬。作者通过书中人之口,指出“自抑”是空的,原本没有什么廉洁和羞耻、快乐和悲伤、善和恶的分别,并且以怀疑主义者自命。《鹅掌女王烤肉坊》(1893)以18世纪为背景,主人公瓜纳尔长老是个怀疑主义神学家,他酗酒,好色,言论惊世骇俗,因而不见容于教会。通过对上世纪风俗的讽刺性写照,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缺点的宽容,而认为教会的清规违反自然。


  
  从80年代末起,在蓬勃发展的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法朗士开始研究和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逐渐接近了社会主义思想。他继《鹅掌女王烤肉坊》之后发表的《热罗姆•瓜纳尔长老的见解》(1893)虽然依旧假托在18世纪,但其主人公瓜纳尔却和前一部小说中的瓜纳尔判若两人,实际上成了当代现实的见证人和裁判者。作家通过瓜纳尔的所见所闻,影射抨击有大批阁员和议员受贿的巴拿马运河公司舞弊案,把兵役比作“最可怕的瘟疫”,谴责一切国内国际的战争,对军事司法加以无情的批判。
  
  1894年,法国政府制造了德雷福斯事件,给无辜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定了卖国罪。法国各阶层有正义感的人们群起抗议。法朗士虽然不久前才获得国家荣誉勋章,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他仍毅然出庭,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在这一斗争中,他进一步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在投身德雷福斯事件的近十年里,法朗士的主要创作有长篇小说四部曲《当代史话》,短篇小说《克兰比尔》和长篇小说《在白石上》。《当代史话》包括《路旁榆树》(1896)、《柳条模特儿》(1897)、《红宝石戒指》(1899)和《贝日莱先生在巴黎》(1901)。贯串全书的主人公贝日莱是个有头脑、有洞察力而又喜爱议论的拉丁文学教授。前三部的主线是法国中部小城图尔关的神学院长朗代涅长老和修辞学教授基特莱长老争当该城主教的故事,展示了渗透当时法国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左右派冲突的广阔画面。从第三部开始写德雷福斯事件,描绘了泛滥一时的沙文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恶浪。《克兰比尔》(1901)通过一个卖菜小贩被警察诬告的不幸遭遇,不仅控诉了毫无正义可言的资产阶级司法,对德雷福斯冤案作出间接的反响,而且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比牢狱更可怕的残酷现实。1904年出版的《在白石上》写一群法国人在罗马相会,坐论古今,指出资本主义终将被一种新制度取代,只有社会主义能给人类以普遍和平,并描绘了一个理想国,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憧憬。
  
  1906年,德雷福斯的冤案得到昭雪。此后法朗士依然热情关注国内的工人运动,他出任法俄人民友好协会的主席,还是以巴比塞为首的进步作家组织“先明社”的成员,但他的思想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他后期小说作品主要有三部:《企鹅岛》(1908)采用寓言形式,以企鹅国隐喻法国,勾勒了法国阶级社会发展的形象历史,并重点针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风尚。它还描写了工人阶级为建设新社会所作的巨大努力,可是“未来社会”刚刚建成就被无政府主义者炸毁,人类又回到野蛮状态。《众神渴了》(1912)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后期——雅各宾专政的大恐怖时期和热月政变后的白色恐怖,总结了革命的教训。《天使的反叛》(1914)写一群天使在魔鬼帮助下回天界造反,战胜上帝。魔鬼在这里是解放的象征。但作家告诉人们,一旦魔鬼战胜了上帝,也要建立起自己的暴虐统治。在这些作品中,作家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重又抬头。
  
  法朗士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史上别树一帜,他不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以对平凡事物的娓娓动听的描述见长。他对丑恶现实的嘲讽用的是“圣人的温和的语气”(高尔基语),然而鞭辟入里。他是幽默大师,但总是谑而不虐,不失其高贵矜持的风度。
  
  法朗士是个多才而又多产的作家,除诗歌、小说外,他还写了文艺评论《文学生活》(1888—1892),历史著作《贞德传》(1908),杂文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1906)等。
  
  1921年法朗士加入诞生还不到一个月的法国共产党,当时他已是77岁的老人。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它的特色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同情、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
  
  张英伦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