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 > 第 27 章 1926\[意大利\]格拉奇娅•黛莱达(1871—1936)
第1节 黛莱达小传

  意大利女作家。1871年9月27日出生在撒丁岛诺罗城,1936年8月15日逝世于罗马。
  
  父亲收入颇为丰厚,但当时撒丁岛轻视妇女的偏见根深蒂固,她只在小学念了四年书,便辍学在家。她非常羡慕接受高等教育的哥哥,因此发奋自学,贪婪地阅读她能够获得的各种书籍,德•亚米契斯、大仲马、布尔热是她少年时代阅读父亲和当神甫的叔叔藏书时深为喜爱的作家。黛莱达很早便萌发了写作的兴趣。起先,她写些速写、故事,在亲友和当地文化人的小圈子传阅。13岁那年,她在《撒丁岛》发表第一则短篇小说。嗣后,她的充满撒丁岛乡土气息的短篇小说相继在当地和米兰的各种刊物问世,引起文学界,特别是真实主义理论家、作家卡普安纳的注意。
  
  1896年,黛莱达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恶之路》。小说以撒丁岛乡村为背景,雇农彼得同庄园主的女儿玛丽娅相爱,玛丽娅不敢冲决传统观念的罗网接受彼得的爱,终于导致他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玛丽娅最终也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真实主义的影响清晰可见,但已显露出黛莱达擅长把人物的心理冲突同社会、道德冲突糅合起来刻画的艺术风格,文笔纤细婉约,抒情韵味浓郁。
  
  1900年,黛莱达到撒丁岛首府卡利亚里小住,结识来自罗马的职员帕尔米罗•莫德桑尼,不久即和他结婚,迁居罗马。同年8月至12月,《新文选》杂志连载她的长篇小说《埃里亚斯波尔托卢》(1903年出版单行本)。小说描写一对青年因性格懦弱酿成的爱情悲剧,对人物既逆来顺受又挣扎抗争,既要维护幸福又试图救赎罪过的矛盾、复杂的心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摹写。
  
  黛莱达是位创作勤勉的作家,一生共发表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五十部左右。她在诗歌、戏剧领域也显示了难能可贵的才华,还翻译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长篇小说《长春藤》(1908年在《新文集》连载,同年出版单行本)、《风中芦苇》(1913年在《意大利画报》连载,同年出版单行本)、《玛丽安娜•西尔卡》(1915年在《阅读》杂志连载,同年出版单行本),是黛莱达创作盛期的代表作。前两部小说各以一个庄园主家族为群体主人公,表现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冲击下,历史悠久而又闭塞、落后的撒丁岛上发生的相当缓慢而又不可逆转的变革,建立在古老的亲法关系基础上的家族的解体;《玛丽安娜•西尔卡》则叙述出身于富裕但封闭的家族的老处女玛丽安娜西尔卡同一个强盗之间的爱情纠葛。这些作品都着意描绘一幅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同封建宗法制乡村文明的对立和冲突的画面,这种对立和冲突既给撒丁岛注入了活力,又给它带来了灾难;在小说中,直面人生的气势,同宿命论的情绪,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同哀幽、颓唐的色调,紧密交织。“风中芦苇”,不啻是黛莱达笔下主人公的象征,他们被神秘、强大的命运播弄,无能为力,恰如任凭狂风摆布的芦苇。


  
  黛莱达的声誉越出了撒丁岛和意大利半岛,赢得各国文学界的重视。1926年,她由于“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又同情的态度处理一般人类问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6年,黛莱达完成自传体小说《科西玛》,在《新文集》连载,单行本于1937年问世。
  
  吕同六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