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 > 第 28 章 1927\[法国\]亨利•柏格森(1859—1941)
第1节 柏格森传略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父母均为犹太人:父亲是英籍波兰音乐家,母亲是英籍爱尔兰人。他从中学时代起便在自然科学、数学和文学等课目中表现出特异的天赋,为了兼顾自己的多方面兴趣,1878年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选择了哲学专业;毕业后获得教师资格,辗转在多个中学任教,并开始他的学术研究和讲演工作,直至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00年起至20年代中期,任法兰西学院现代哲学教授、院长等职。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并作为文化使节赴美国、西班牙等国活动。20年代中期因风痹症卧床不起,他辞去各种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柏格森站在本民族一边,反讨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及其法国傀儡政府合作。1941年1月4日,他病逝于巴黎,享年八十二岁。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直觉意识的研究》(1888);《论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是他第一部重要的论著,作为博士论文提交巴黎大学,英文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它奠定了他一生以与通常的“科学时间”不同的“绵延”(俗称“活时间”)为基础研究的对象;《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是他第二部重要的论著,它认为纯粹记忆具有自发的“生命性”(“灵魂”即其别称,在有生命的物质之内无不存在,但作者没有说明这种“灵魂”是怎么进入“肉体”的),可分为“身体记忆”(即“习性”等,大脑为其指挥协调中心)和“精神记忆”(即往事的“意象”、“知识”等的储存库,与大脑无关)两大类;1900年,作者将以前论及的不断增进的知解力、记忆和自我意识等生命哲学的一些概念用于解释“人为什么要笑”这个日常的美学问题和喜剧的来源,所撰写的《笑——论滑稽的意义》(含三篇文章)把在活生生的生活中加入的机械自动的东西(即“不和谐的因素”)作为滑稽的总根,认为喜剧是介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间物”;1903年发表的《形而上学引论》将作者一生力倡的高级的认知方式——直觉——与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前者是深入到对象的内在中去“感应”或发生“共感”的现象,而后者则停留于对象的外部,用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来表征之;1907年发表的《创造的进化论》就是充分地应用这种直觉的观念来阐明生物进化的原理,把“生命冲动”看做进化的推动力,强调了精神能动性的创造作用,对于机械的适应论和有意或无意而为的目的论,均加以辩驳;此外,《生命与意识》(1911),《精神的能量》(论文集,1919),《绵延与同时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维与动力》(论文集,1934)等,在柏格森的后期著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柏格森是在比较全面地批判继承西方传统的唯理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的基础上倡导他的生命哲学。他还受到同时代的反对科学主义的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有力地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唯理主义的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对于解放人类思想,尤其是对于扩大文学艺术的想像空间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他的著作采用的不是哲学界通行的概念推理或抽象思辨的表达方式,而是别开生面地推出一种简洁而流畅的文体,还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贴切的比喻。为此,他被授予192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他也存在二元论的不确定性和向主观唯心主义倾斜的偏颇等失误。
  
  陈圣生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