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 > 第 14 章 1913\[印度\]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第1节 倪培耕:“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上篇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中国读者熟知和敬爱的世界文化名人。18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优美的诗作”,由于这些诗作“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东方作家中第一个诺贝尔大奖获得者。西方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领袖人物庞德,读了泰戈尔诗作后,兴奋地惊呼:“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
  
  泰戈尔一生留下五十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四十余部戏剧以及大量有关语言、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教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作。他还是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画家,作了二千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一首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他七十高龄习画,绘下一千五百余幅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把印度民族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印度闻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哥哥姐姐以及与他年龄相仿的侄辈,或从事社会改革事业,或献身于文学艺术事业。他们都对泰戈尔的世界观或文艺观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泰戈尔没有在正规学校完成学业,主要通过父兄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自学成才。他八岁习诗,十四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十五岁第一部长诗《野花》问世。1878年他到英国学习法律,但却陶醉于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两年后,他回到印度,献身于文学事业。1881至1890年,是泰戈尔创作的探索阶段,发表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画与歌》(1884)、《刚与柔》《心灵》(1890);歌剧《瓦尔米基天才》(1881),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戏剧《国王与王后》(1889)、《牺牲》(1890);长篇历史小说《王后市场》(1881)、《圣贤国王》(1885)等。这些早期作品,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梦幻多于现实”。在《暮歌》和《晨歌》里,畅饮着青春之酒的泰戈尔,纵情地抒发青春的欢乐,描述甜蜜的恋情和绚丽的自然。《刚与柔》和《心灵》则是他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的标志。《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重要剧作,他说:“《大自然的报复》可以被看成我未来全部创作的入门,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它是我一切著作所涉及的主题——在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欢悦。”
  
  1884至1911年,泰戈尔任“梵社”
  
  梵社:19世纪初孟加拉著名启蒙活动家罗姆•摩罕•罗易在1828年建立的一个宗教改革团体,主要宗旨是改革印度的宗教思想与社会生活,在当时起过积极的作用。秘书。1890至1900年,他应父亲的要求,管理家族的地产,定居在流经舍利达家园附近的帕德玛河的一条船上。他泛舟河上,任意东西,饱览了湖光山色,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困苦和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这段生活对他民族民主思想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他曾说:“我不知道更平均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理想能否实现,如若不能,则上天的意志真是冷酷无情,而生物中最不幸的就是人了。”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先后发表了六七十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创作了著名抒情诗集《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收获集》(1894)、《梦幻集》(1899)、《刹那集》(1900),哲理短诗集《微思》(1899)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这些作品的主要倾向是:歌唱生活、爱情、青春,探求神秘的精神世界,激扬民族爱国热情,鞭挞吃人的礼教。
  
  1901年,他离开舍达利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桑地尼克坦


  
  1901年泰戈尔在父亲早年买下的不毛之地——桑地尼克坦(又译和平村)建立学校,从此,桑地尼克坦便成为他进行社会改造和教育实践的基地和寓所。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大学。1902年泰戈尔丧偶,1904年爱女病逝,1905年父亲亡故。诗集《回忆》(1903)、《儿童》(1903)和《渡船》(1905),便是他个人生活不幸的纪录。1905年英国殖民当局推行孟加拉分裂政策,泰戈尔闻讯,毅然离开乡村,来到加尔各答,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领导示威游行,创作鼓舞人心的爱国歌曲。1907年,泰戈尔脱离政治运动,又回到桑地尼克坦从事教育和文学事业。当时,他既反对极端派的暴力,也反对稳健派的妥协,主张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以达到民族自治。人们批判他退出了政治,批判他的思想观点,他陷入极度精神痛苦和矛盾之中。1915年他与甘地相会,两位印度巨人尽管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都是针锋相对的,友谊却始终如一。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在阿姆里察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度人民,泰戈尔拍案而起,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并正气凛然地唾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支持群众斗争。1900至1920年,是泰戈尔创作的成熟时期。1903年他发表了可称为印度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小沙子》,紧接着又发表了著名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和世界》(1916)和优秀中篇《四个人》(1916),以及戏剧《顽固堡垒》(1911)、《邮局》(1911)等。《戈拉》虽是描写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实则展示了20世纪早期社会及其时代特征。《家庭和世界》则从正面描写了1905年的民族运动。稍后发表的剧作《摩克多塔拉》(1922)和《红夹竹桃》(1926),都揭示了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深刻主题。在诗歌方面,他发表了《奉献集》(1900)、《吉檀伽利》(1910)、《歌之花环》(1914)、《颂歌》(1914)、《飞鹤》(1916)、《逃避》(1918)。此外,1912至1916年间相继发表的英译诗集有《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这时期的诗歌内容相当复杂,总的是宣传爱、人性、完美的理想。
  
  从1912年起,泰戈尔先后十余次远渡重洋,访问了几十个国家,传播和平、友爱的种子。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访问,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0年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这两本书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赞美。往后的岁月,他全神贯注地关心世界和印度的大事,不断对自己进行解剖。1940年他在《生辰集》里写道:
  
  他们形形色色的劳动散布在四方,
  
  是他们推动整个世界在前进。
  
  这里,泰戈尔不局限于同情劳动者,而是认识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劳动大众。他还自责地说:
  
  如果一位诗人不走进他们的生活,
  
  他的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全是无用的假货。
  
  他等待着一位来自劳动阶层的诗人:
  
  在文学的盛宴中,
  
  让他来贡献我不能奉献的一切。
  
  垂暮之年,诗人能对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作如此深切的反省,是难能可贵的。1941年4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政治遗言《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罪恶统治,表达了祖国必定获得解放的信念。这时期文学创作上除了描写没落的封建世家与资产阶级暴发户之间矛盾的长篇小说《纠纷》(1929)和描写印度颓废一代的《最后诗篇》等重要作品外,诗歌有《再一次》(1932)、《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0)等,其中许多政治抒情诗,如《山达尔人》《非洲》《礼佛》《号召》等,热情歌颂劳动者,谴责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同情各国人民的斗争,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1941年8月7日,泰戈尔病逝于加尔各答。
  
  二
  
  泰戈尔首先以诗名世。从八岁习诗至十六岁《帕努辛赫诗抄》问世,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模仿习作阶段,这些作品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说的“除了心灵的自我夸张外,对外界没有任何认识”,是“自我陶醉的幻想”。二十岁所发表的诗集《暮歌》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正式开始,从《暮歌》起,作者挣脱了“旧有的诗规”,找到了表现自己创作个性的艺术手段。从那时直至逝世,泰戈尔共发表了五十多部诗歌集,约有一千多篇诗,二千多首歌。他几乎涉足所有诗歌体裁和形式的创作,反映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和缤纷的外部生活。
  
  按照泰戈尔诗歌创作过程中所显露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他的整个诗作分成三个时期,即1881—1900年清新的早期,1901—1914年复杂的中期,1915—1941年深沉的晚期。如果用“清丽”概括泰戈尔早期诗歌的艺术特点,同样也可以用“爱恋”概括他早期诗歌的内容。这爱恋不仅指爱情生活,也泛指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只有对美好东西的无限热爱,才能激发起对丑恶东西的强烈憎恨。因此,泰戈尔尽管是位浪漫主义诗人,他诗歌不时闪耀着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现实光芒。
  
  无疑,刚刚摆脱模仿阶段的处女作《暮歌》不可能承担起直接反映生活的重任,它只不过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几声悲哀的叹息和一丝甜蜜的幻想。不久,泰戈尔经历了一场深刻又神秘的精神体验,摆脱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悲哀和沮丧情绪,感到生之美妙、自由、欢乐。于是,他写了一首名诗《瀑布的觉醒》。他那被锁住在黑暗中的心,犹如冰封的清泉,被阳光融化,奔腾而下,冲刷一切,投入欢乐的生活激流,发出美妙而自由的声响,一扫《暮歌》那种伤感情调。该诗收入诗集《晨歌》。
  
  但《暮歌》和《晨歌》所讴颂的基本形象仍是自我,1884年的《画与歌》和1886年的《刚与柔》诗集才离开了自我表现的小天地,转向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诗集中的一些篇章描绘了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景象,勾勒了他们内心的情愫;有些诗描写了祖国的山水,倾注自己的爱;有些诗写了爱情生活的纯洁和儿童生活的乐趣;有些诗表达诗人对人民和祖国的职责感。但是,这些诗篇或者是通过窗口,旁观人生所得,或者是主观想象的产物。后来,泰戈尔走出封闭的家宅,四出云游,出洋留学。特别是在1890—1900年这十年间的农村生活,使他直接而广泛地接触了农民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目睹了他们与险恶的大自然、顽固不化的保守社会和殖民统治者的斗争,认识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看清了包围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这段生活实践确立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这段生活实践也成为他后来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的创作从那时起就与印度自由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十年也是他文学生涯中的辉煌时期,仅诗歌方面就写了《心中的向往》《金帆船》《缤纷集》《故事诗》等八部优秀诗集。这些诗集都是用孟加拉语写的,后来出版的英文诗集如《园丁集》《飞鸟集》《游思集》等大都选自这些诗集。
  
  泰戈尔此时所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他思想发展的轨迹,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云和社会生活。当泰戈尔转向生活,首先看到的是祖国正处于愚昧、贫穷而被凌辱的境况之中,他悲愤地写道:“祖国啊,它现在风雨飘摇,/软弱无力,任人宰割。”诗人告诫自己不要沉溺于自我表现:“起来,诗人,/给那愚笨、悲哀、哑巴的嘴以语言,/给那些疲乏的空虚和破碎的心以希望。”(《现在让我回去》)他写了许多诗歌,深恶痛绝地抨击封建传统和落后陋习,《比丘尼》纪录饥饿吞噬着人们的黑暗现实。《两亩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农民失去土地的痛苦心情,批判的锋芒直指地主阶级。诗人对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灾难,更有着切肤之感。他在早年就直接抒写爱国诗篇,表达自己的民族情绪。《故事诗》里的许多诗通过民间传说,歌颂民族英雄反抗外族入侵的业绩,宣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印度中小学教材。在《被俘的英雄》里诗人写道:“英雄们的鲜血/洒在五河岸上——/战士们的生命像鸟儿/成群地飞回鸟窝一样/飞离了千千万万/被利刃刺穿胸膛。/母亲——祖国的眉心里/有鲜红的圣痣辉煌,/英雄们的鲜血/洒遍在五河岸上。”《不屈服的人》《更多的给予》《婚礼》都讴歌了淫威不屈,临危不惧的英雄主义精神。

  
  青春、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泰戈尔的大部分爱情诗写于这个时期。早期的爱情诗大都渲染恋情的主观色彩和肉感的欢乐,而《梦幻集》《缤纷集》等诗集里的爱情诗侧重于描写感情的含蓄、深沉和强烈,艺术细腻,富有戏剧性。如《园丁集》第13、18、19、22等诗里,通过“钏镯叮当,乳沫溢出”“水罐倾倒”“偷偷瞥视”和“裙缘触及”等细腻铺陈,传播着男女心灵情弦的震颤,透示情侣春心萌动的微妙信息;又如第21首用“为什么他偏偏来到门口”的衬托,勾勒了少妇的“眼睛朦朦胧胧”,心神不定的痴情;第35首用“你从来不说出你要说的话”的转说,刻画少妇对男子的热烈感情;而第31首则用反说,描绘少妇恋情的热切和懊伤。她懊悔给男子的“白眼”,心底哭泣:“为什么他不回来?”泰戈尔不仅描写妇女情恋的微妙变化,而且也擅长于捕捉妇女感情的强烈表现,有力地冲击着压抑人性的封建婚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