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8节 家训:承上启下方能薪火相传

  羲之书法之名享誉天下,他的孩子在书法上也颇有些天分。儿子王凝之有“擅草隶”的美名,玄之、徽之也都擅长书法,小儿子王献之更是很小就对书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羲之忆起自己幼年时母亲诸葛氏的悉心指导,心想倘若没有母亲的细心引导,自己绝无今日成就,于是开始教献之一些执笔之法、运笔之道,并写了些简单的字让他临摹。
  
  一天,羲之拿着献之那不成规矩却富有灵气的习作对夫人郗璇说:“献之小小年纪,刚学写字就有如此笔力,简直和我当年一样啊。”
  
  看着丈夫满脸自豪的样子,郗璇忍不住打趣道:“6岁的孩儿,莫非还能看出什么天才来?”
  
  看到夫人不信,羲之便给她细细地讲起自己小时候学书法的事情。“我感觉献之也许是最能继承我衣钵的人,我想好好地教教他。”羲之认真地说。郗璇其实同样擅长书法,深知天赋的可贵,自然十分支持丈夫对儿子的栽培。
  
  一日,献之习书,羲之在他身后端详,忽然飞快地拿住笔杆的一端,想把笔抽走,但献之把笔握得稳稳的,笔并没有脱手。献之回头看到父亲笑眯眯地站在身后,有些迷茫地说:“我是写错字了吗?”“没有,为父只是想试试你手腕的力量。”羲之颔首道。原来正确的执笔用笔手法是书法的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方能书艺日进,最终出人头地。献之小小年纪执笔能如此有力,说明他基础非常夯实。


  
  从此,羲之夫妇对这个小儿子的关注更多了,而且极为用心地教育他。有一句话这样评价当时的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高迈,意思是遇事有自己的见解,有些清高;不羁,是指不受约束,我行我素。有一天,羲之的一些门客在赌博,献之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随口说了一句“南风不竞”,意思是其中一个人要输了。话音刚落,这几个门客都抬起了头,感到有一些诧异,孰料其中有一个人看小孩都敢妄加评论,于是立刻还以颜色:“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意思是献之看得并不全面,根本没看懂全部。说完,几个门客又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小献之看出这个门客对自己的轻视,非常生气,立刻嚷嚷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表示自己居然和你们这些门客谈话,实在是太令人羞愧了,然后拂袖而去。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王羲之夫妇感到有一些不安,年少轻狂是好事,但倘若盲目自大,就很可能断送自己的前途。
  
  没多久,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墨落扇上,把字弄脏了,献之灵机一动,几笔下去,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便出现在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献之更加得意了。
  
  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献之有一些得意,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自己身后。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练了五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时,羲之露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拿给母亲看,并说:“我练了五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闷闷不乐地说:“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这才鼓励他说:“孩子,只要你肯下工夫,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当年你父亲也是日夜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听完母亲的一席话,献之陷入了沉思,原来勤学苦练对于书法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自己的骄傲正是不自量力啊。献之开始锲而不舍地习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获得了父母的认可。
  
  除了书法技艺出众,王家多年的积淀与羲之的谆谆教诲让献之举止大方,风度翩翩,甚至当时的孝武帝选驸马时,有人推荐谢家的一个子弟,说他文才和王献之差不多,孝武帝听完之后,立刻表示赞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话常常用来形容后人超越前人。父亲羲之的书法已达化境,献之也一直是以父亲为目标在努力,如果说天赋是老天赐给他的礼物,那么勤奋就是家训的传承。献之的书法作品写得越来越好,根据后人评定,到了晚年,他的隶书、草书、行书、章草书、飞白书五种书体可以列为神品,和他的父亲相差无几,当年父亲赠与他的《黄庭经》,他多年揣摩之后又能有所变化,后来他用小楷书写《洛神赋》,字形秀逸,刚正兼而有之,外观至柔,而内劲至刚,被后人誉为上上品。
  
  当时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太多,王家不少人都拥有很高的书法造诣,然而修成太极殿时,谢安却只邀请了献之来题词。虽然后来献之拒绝了,但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主流社会里,王献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而此时的王献之才35岁,要知道,当年他的父亲在这个年纪书法还没有达到如此的高峰。
  
  书法艺术讲究的是传承,虽说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但好的老师的教导一定会给有天赋的学生以很大的帮助。献之长大成名后,自然明白自己倘若没有父亲的教导,定没有今日的书法成就,不过,由于膝下无子,他也在四处找寻能继承自己衣钵的人。关于献之收徒的事情,民间有很多传说,据说献之听闻乌程县有一个小天才,名叫羊欣,便欣然前往乌程,专门去羊欣的书斋看了看。不巧的是那个小天才正在鼾然大睡,献之于是在他书房里来回溜达,一看这个羊欣身穿白色绢衣,显得肃穆、鲜洁,顿时书兴大发,便在他的绢衣上挥毫写字,写完之后,羊欣也刚好醒过来了,他看到自己衣服上的字体,目瞪口呆,立即要求拜献之为师。从此,羊欣成为献之的入室弟子,后来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在书法发展史上,献之被认为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开拓者,比如在行草方面,他创一笔书,整篇无论有多少字,从体势上看都像是一笔而成,偶尔有的字看起来似乎没连着,但是血脉不断。对于这种新体,后人称赞道:“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楷书、行书、草书,在王羲之、王献之那个时代,是新体,而王献之使其更加成熟,后来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而现代不少评论家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艺术的传承能够穿越历史,王家的后代孙智永不但自己以书法闻名于世,并且他的弟子虞世南、欧阳询都成为唐代书法开山之祖,艺术的火种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