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家训:不辱门楣,发愤读书

  苏洵的父亲苏序按照如今的话说,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他最爱拎着一坛酒,来到田间村口与村民长工们痛饮聊天,然后似醉非醉地高歌归去。
  
  虽然表面看起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是苏序心中跟明镜一样,对人物的品评非常严格,并且轻财好施,荒年曾卖田来赈济邻里,丰收后,邻里要偿还债务,他却不收,因此乡亲们都非常尊敬他。
  
  四川经过五代、宋初的战乱,文化渐渐衰落,读书人很少,又安其乡里,不愿外出做官。正是在这个时候,苏序却让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认真读书,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在苏序的精心培养下,苏澹、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并在四川眉山掀起一股科举考试的热潮。
  
  不过小儿子苏洵并不像自己的两个哥哥那样好学,他生性顽劣,自幼不好读书,用“游手好闲”来形容他也丝毫不过分。面对小儿子的不受教,苏序秉持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只对他进行品格上的一些约束,至于功名利禄倒也从不强求。
  
  就这样,苏洵玩玩闹闹着长大了,娶妻生子后依然散漫。在25岁那年,他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眉山玩了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又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就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程氏面带忧虑。原来程氏并不指望夫君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看到妻子对孩子的认真管教,苏洵渐渐意识到自己如果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于是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苏洵的母亲史太夫人不幸病故。苏洵的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聚在一起,免不了聊起各自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可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其写到纸上,急得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道:“三弟,你别着急。这文章也不急,哥哥我还有一个心愿,想请三弟帮忙圆了。”
  
  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的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
  
  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再往前,查到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白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摆在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苏洵感到越来越羞愧,自己这么大年纪,不仅没有取得先祖一半的成绩,连一篇简简单单的文章都写不出来,更别说写出流芳千古的美文佳句了,甚至教育子女这样的事都是夫人一手操办,自己简直是废物一个。
  
  自己已经27岁,现在是不是太迟了?伴随着这样的苦恼,他继续翻阅古籍,想在书中找寻答案,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他无意中发现谢安写的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反复把这篇文章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感慨:时光无情飞逝,与其感叹自己快到而立之年,还不如现在开始抓紧时间学习,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此,苏洵开始发愤苦读。
  
  经过一年多的寒窗苦读,苏洵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不少长进,既然自己的两个哥哥都考取了功名,自己也不能再这么自甘人后,于是他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对他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但一时理不出什么头绪,更不知从哪里做起。
  
  在书房里整理自己以前写的书稿时,苏洵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想:连自己都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焚稿后,苏洵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而一旦有时间,他就会和妻子一起,教育和指导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学业。


  
  苏洵从27岁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阅读了大量书籍,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他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苏洵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受到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其《六国论》一文在今天都是学习语文时的必读之作。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已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也是才华出众。于是,苏洵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文章后很是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于是将苏洵的二十余篇文章推荐给朝廷,苏洵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一时间,京城内外的学者争相传阅苏洵的文章,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洵的文章写作方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从此闻名于世。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他的不少观点切中时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很久以后,社会上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思是,模仿苏洵的体例写文章,自然就能在社会混得开,就能吃羊肉一样的佳肴;而如果不按他的体例来写,自然籍籍无名,只有吃菜羹一样的伙食了。
  
  苏洵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虽然已经过了求学的最佳年龄,却依旧发愤读书,最终成为大家,流芳千古。努力不分迟早,成功不分先后,关键看你是不是有下苦功学习的恒心。苏洵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连古代幼儿必读的《三字经》中都留下了这样的句子:“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