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配音

  读者来信称对电影的配音深感兴趣,要我多讲点这一方面的东西。
  
  让我们谈一谈什么是配音。
  
  我想最原始的配音是在默片时代吧。银幕上放映着男女拥抱的场面,在一旁有个小台子,后面站着一个人看着银幕,跟着男主角的口型,大喊:“我爱你,我爱你。”
  
  这个人我们叫他为旁述,广东人称之“解画佬”,日本名字为“辩士”。
  
  遇到中国片子,画面和画面之间出现字幕,解画佬根据画面和文字忠实地讲解给观众听。但是碰上西片,解画佬对英文字幕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就按照在电影画面上看到的东西以自己的理解去说明。反正每晚都是同一部戏,熟能生巧,讲得口沫横飞,有声有色,到最后变成一个与原来剧本完全不同的故事。
  
  出色的解画佬的声技能够令观众入迷。同一部电影给不同的人讲解,效果差个十万八千里。有时解画佬的名字也登在广告海报上,比外国男女主角的还要大。如果这家戏院的老板孤寒,不肯多给工资,解画佬东家不打打西家的时候,观众也会跟着他去,令这家戏院的生意一落千丈。
  
  有声电影出现之后,这些解画佬便随着时代消失了。电影史上从来没有他们的记录,但他们对电影事业也有过了贡献。
  
  在东京浅草雷门的后巷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小坟墓,里面埋葬的并不是死人,而是解画佬的声音。石碑上刻着“弁士之墓”四个大字,几行小字记载各个出众的解画佬,有些还活到今天。
  
  目前的电影,纪录片还是需要解画佬的,不过他们已不站在银幕之前,而只是在片上配上一条声带。许多纪录片因为旁述讲得不好而失败。有些例子是解画佬能将片子起死回生。先天条件当然是要旁白写得好,再加上一个熟练而活泼的声音,往往能使一部纪录片锦上添花。
  
  可见声音对一部电影是多么的重要。
  
  最初的有声剧情片,都是同步录音的。
  
  何谓“同步录音”呢?简单来说,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以摄影师拍摄他们的动作;以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声音,两个机器配合呼应地同时将动作和对白记录下来,便叫“同步录音”。
  
  至于技术上和机器功能上的细节太过专门,我们这里不赘述。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周璇演的《马路天使》,便是以同步录音拍摄,我们听到的,的确是她本人的声音。
  
  但是,目前一般的港台电影,拍摄时不录演员的对白,等待片子剪接完毕后才叫别人配上去,这叫“后期录音”,也称“配音”。


  
  “能听到演员自己的声音不是很好吗?”你说,“何必去配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
  
  的确,我们是应该看到由什么人演,由同一个人讲对白的电影。
  
  我们的电影由美国引入了有声的技术,就保留着这优良的同步录音传统,甚至到在电视上看到的粤语残片的新马仔、冯宝宝,都是他们自己的声音。
  
  同步录音要求演员记牢对白,要求他们发音清晰、要求声音中有感情、要求有真实感、要求生活化、要求震撼力、要求语调上的韵味、要求略带瑕疵的方言腔。要求的东西,数个不尽。
  
  歌舞片兴起时,对白极少,都是音乐,在现场上没有办法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断断续续同步录音,便事前将一首歌曲录成一条声带,在拍摄时播出来,演员跟着歌词张口闭口,这叫“放声带”。
  
  黄梅调片子衰落后,崛起的是武侠片和功夫片,同步录音更是不可能了,因为当时的阿猫阿狗,只要会打,第二天便成为巨星,他们的国语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得好。所以掀起了后期录音的浪潮,放弃了同步录音的传统。
  
  这个现象,一直留传到今天,观众再也听不到演员自己的声音,多么可悲!

  
  配音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把导演剪接好的片子,分段地剪出,然后接成一个很大的圈子,在放映机上重复地放映。配音员坐在银幕前,跟随着画面中演员的口型,配上对白。放映室后有个同步的录音机将声音录下来。
  
  我们现在还是用这个落后的办法,先进的地方已经用“乐与滚”的放映机,可以控制片子前进或退后,随时放映任何一段戏配音。中间发现不妥,也不必由头来起。
  
  配音这一个行业不是容易干的。配音员的工作环境永远是在黑暗中。每部电影不管制作费是多么浩大,比较上给他们的钱少得可怜。而且总是要赶着上映而日以继夜地配。就算不急上映,为了节省录音室的租金,都要配音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每一组配音员都有一个领班。领班不只是领导一群配音那么简单。有场记详细的对白本当然是好配一点,但是记录得不清楚,那领班还要成为编剧,创出对白。尤其是将粤语翻成国语的时候,某些导演和编剧根本不熟用国语,就要看领班是否能将对白弄得传神。
  
  熟练的配音员能帮助提开木讷的武打演员的演技,但是他们戏配得多了,少不了有点职业腔,有些导演会要求新人来配,新鲜感是有了,却少了感情。
  
  小孩子的声音多数是女人配。胡金铨导演的一部片中有个老太婆的角色却用了男声才像。卡通片的尖声,有些配音员能自然地变腔配上。他们的音技是多姿多彩的。
  
  佼佼者之中有已故的张佩山,李小龙的声音便是他配的。毛威去了新加坡发展。在香港的有唐菁、张佩成、焦姣、小晶子、乔宏、李岚等等,后起之秀是张济平。
  
  唐菁配音很认真,他一定要在对白本上做三角形或圆圈的记号,以表示何处加重语气,只有他一个人看得懂。
  
  有一次大家恶作剧地乱在对白表上打叉叉,害得他看个老半天。
  
  其他配音员都笑到由椅子上跌下来。
  
  我对配音这个行业是尊敬的,但是我反对整个的配音制度。
  
  动作片带领港台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可是也让我们养成配音的恶习。我自己也沉迷其中。以前和美国合作拍戏,一切动作都完美,导演却喊NG,我问其故,导演说声音不好,我才醒觉。
  
  在英语系的片子中,要是演员的声音由别人配,就不能在影展参加竞选,因为,理所当然的:声音,是演技的一部分。
  
  试看我们的金马奖男女主角,哪一个是用了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拍的几百部港台作品,来来去去都是那一小撮人配的。
  
  有一年,杨群和柯俊雄都有片子参奖,杨群主演的落选,但是由他配音的柯俊雄却成为影帝,岂非讽刺?
  
  柯俊雄的国语说得不准,但是在《香江岁月》中的同步录音,没有影响到观众对他的印象,反而令他的演技更进了一步。
  
  后期录音是落后的。演员水平降低,他们变成不必在语言上下功夫,变成不记对白也行,相等于战场上一个把枪丢掉的兵。
  
  是的,市场在缩小,人力物力价钱提高,拍一部同步录音的戏,要加一成以上的制作费。但是有声电影的初期,也不是照样挨下去!当时的厂棚防音设备还是不够,白天拍戏,车子经过要NG,只好晚上静下来的时候拍,但一下雨又是NG,好歹等到雨停了,岂知蟋蟀和蝉声大作,又要泡汤,但还是挨下去!再与现场录音的电视片集一比,配音更显得逊色,不可否认,同步录音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好在还有些良心的演职员要求配回自己的声音,叶童就是一个坚持这个原则的人。她的声音一点也不好听,但是那么自然、顺耳、有感情。在香港、台湾、星马的不同市场要求下,粤、国语配音员能够生存,何况尚还有外国片配。但是,配音制度,我却希望它早日减亡。


  
  ——摘选自《老得可以告别孤独》蔡澜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