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第一场国家间网络战:爱沙尼亚大战

  2007年4月27日,爱沙尼亚政府不理会俄罗斯政府的抗议,坚持把首都塔林市中心一尊两公尺高的苏军纪念碑“青铜战士”像迁往他处(苏联于1947年建立,纪念战死的战士),引发占全国人口25%的俄罗斯族人的不满。当天,首都塔林发生抗议示威和骚乱。夜幕降临,城市恢复平静,但一场更加激烈的网络战争悄然开始。黑客攻击了包括国会、政府部门、银行和媒体在内的网站,攻击规模广、力度强。这一事件在国际军事领域广受瞩目,被视为第一场国家层面的网络战争。
  
  爱沙尼亚是人口仅140万的小国,但被认为是网络化最彻底、网络办公发展最迅猛的欧洲国家。爱沙尼亚从苏联独立出来后,大力建立基础设施,互联网构成了大部分通信干线。每天约有4成人阅读网络报,9成以上银行交易在网上进行,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PKI(公共密钥基础设施)嵌入芯片的ID卡。爱沙尼亚的大选也在网上举行,选民在家中投票。大多数政府会议已实现“无纸化”,与会者通过网络审阅文件。人们投票、交税、转账几乎全部使用网络完成,连停车费一般都用手机短信息交纳。不难想象,爱沙尼亚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有多大。这场规模空前的黑客攻击重创了爱沙尼亚的互联网系统,甚至对整个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爱沙尼亚是北约成员国中第一个网络战争的牺牲品。2007年4月27日,正当拆迁苏军铜像时,第一轮网络攻击闪电而来,到5月3日形成第一波攻击高峰,政府、银行、报社、电台、电视台、公司的网站因遭大规模攻击而瘫痪。一些网站的首页被换上俄国宣传口号和伪造的道歉声明。此后,爱沙尼亚又遭受了128次网络攻击,其中36次针对政府和议会网站,35次针对警察局,另有35次针对财政部。5月9日,也就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普京总统发表了演讲,对爱沙尼亚政府拆除纪念碑提出批评,与此同时,第二轮网络攻击再度扑向爱沙尼亚,随后出现了俄情报部门暗中支持网络攻击的传闻。接下一周是第三轮网络攻击波,持续到5月18日。在这个高度网络化的国家,人们的生活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银行服务器崩溃,大量电脑遭恶意软件侵入,所有购买汽油、牛奶和面包这三样东西的人突然发现无法使用信用卡付账。如此规模的网络攻击对爱沙尼亚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爱沙尼亚外交部、国防部紧急向北约求助。
  
  随后,北约派出顶级的网络反恐专家前往塔林,协助爱沙尼亚政府调查网络攻击的来源。爱沙尼亚两大报之一的《邮政时报》的编辑直言:毫无疑问,网络攻击源自俄罗斯,这是一次政治攻击。北约和欧盟官员认定,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网络战争。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