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下一代社会革命的快闪暴走族

  美国东北部大都市费城的治安一向欠佳。2011年夏开始,费城不断出现青少年通过互联网串联发起的快闪暴走族行动,他们突然在街上聚集生事,导致不少民众遭到攻击。特别是进入7月,市中心发生多起民众街头遇袭事件,其中一起有20~40名青少年聚集成群、埋伏街头,随机打伤两名行人,包括一名11岁的男孩。
  
  快闪暴走族是指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通过社交网络、电邮及手机短信组织动员,在约定时间和地点作特定行动后迅速散去。快闪暴走族名字(Flashmob),源于两个词:一个是Flash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一个是Smart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例如互联网、手机等,在无领袖的情况下组织集会。他们又被称为“暴民”、“聪明行动帮”等。
  
  快闪暴走族最早起源于2003年5月的纽约曼哈顿。最早的组织者名叫比尔,他自称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Mob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其有一个鲜明特点:只通过电邮形式相互邀请,都是网络世界的朋友,几乎没有人在现实世界相互熟知。此后,快闪暴走族风潮通过互联网传播到英国伦敦,进而横扫欧洲大陆,包括意大利罗马、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等。同样,快闪暴走族也袭卷亚洲各大城市。


  
  如今,最初只是参与娱乐搞笑活动的快闪暴走族,逐渐发展成为利用社交网络策划和组织抢劫、斗殴等暴力犯罪活动的代名词,被称为“闪盗”、“破坏性快闪”。除费城外,克利夫兰、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等多地,也多次受到快闪暴走族的侵袭。在哥伦比亚特区,20名青年在4月抢劫了一家服装店,偷走价值20万美元的商品;在费城,快闪暴走族6月23日用5分钟抢劫一家商店,7月29日在市中心拦截路人抢劫;在芝加哥,快闪暴走族在“阵亡将士纪念日”期间以快闪方式聚集,严重骚扰市民;在克利夫兰,近千名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纠结滋事,在国庆火焰晚会现场引发骚乱;在洛杉矶,一名电台主持人在推特上发出聚集信息,结果仅半小时就有上千人聚集在好莱坞中国剧院,导致交通严重堵塞。
  
  2011年8月,马里兰州一家便利店,遭到快闪暴走族1分钟抢劫。抢劫发生在凌晨1时36分,当时一群青年拥入便利店,大部分是黑人,部分人用衣服遮脸。他们从货架和冷藏柜上快速拿走货物,数十秒后同时离开,涉案人员至少有28人。当地警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店内监控拍下的视频发到优兔上。不久,警方就接到市民回应,有数名疑犯身份被确认。

  
  据美国“全国零售业联盟”调查,10%受访公司承认2010年曾成为快闪暴走族的盗窃目标。一些快闪暴走族更像“21世纪的暴徒”。为了防止快闪袭击事件再次出现,费城市政府颁布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宵禁令。从8月12日开始,18岁以下青少年在周末21时后不得外出,以防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纠集成快闪暴走族,在公共场所肆意打架滋事。违者将处以100~300美元罚金。
  
  在这一时期,旧金山也出现过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快闪而聚集闹事的事件。7月3日,旧金山地铁警察开枪打死流浪汉希尔,声称希尔曾持刀走近。11日,不少市民在一座地铁站抗议警方,导致交通高峰期地铁运行中断。当地铁部门得知市民计划于8月11日在多家地铁站再次集会抗议后,当天16时至19时切断了4家地铁站手机信号发射台的供电,使该范围内手机通信中断,以阻止示威者利用手机传递集会信息。美国民权机构和民间组织示威者对这种“不民主”的做法提出批评。
  
  手机和社交网站的普及,使类似快闪抗议活动在全球范围迅速展开,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因此悄然出现变化。2011年9月17日,对高失业率、腐败和金权政治不满的上千名美国民众在华尔街进行示威游行,引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而所有抗议活动都是通过社交网站组织和规划的。这一抗议活动是加拿大网络杂志《广告破坏者》于7月开始通过推特发起的,建立推特标签“#OccupyWallStreet”。其在网络倡议书中号召全球网民发起对资本和政治的抗议行动,讨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广告破坏者”点燃了美国人愤怒的导火索,那么黑客组织“匿名者”的加入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匿名者”通过脸谱和推特发出“占领华尔街”的视频公告,呼吁网民通过华尔街的和平抗议实现政治诉求,将埃及解放广场的革命推广到欧洲各大城市。公告自7月13日发布,有9万人在网上作出响应,同时在全球74个城市发起同步示威,包括马德里、米兰、伦敦和巴黎。纽约警察如临大敌,市长布隆伯格警告,可能发生街头暴动。
  
  抗议者一边“占领华尔街”,一边将示威见闻通过推特实时播报,抗议期间一度出现网络“堵塞”情况。受到推特和脸谱上“占领华尔街”呼声的感染,一名20岁的美国大学生乔西•唐宁花300美元买了火车票,经过24小时辗转颠簸,从佛罗里达州赶到纽约参加抗议。《广告破坏者》想仿效埃及、突尼斯、也门和巴林的“茉莉花革命”,认为“占领华尔街”也是99%大众对抗1%强权的运动,但抗议对象不是1%的极权统治者,而是高居财富金字塔尖端的少数人。
  
  对于一种新兴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2002年出版的《聪明暴民——下一轮社会革命》的作者霍华德•莱因古尔德就警告说,所有的快闪暴走活动都可能演变成为政治活动。“迄今为止,快闪暴走活动都是无害的游戏,是一种使用新技术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参与的游戏。但正是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才使菲律宾民众聚集起来推翻前总统埃斯特拉达,才使卢武铉登上总统宝座。所有的快闪暴走活动都存在危险的可能。”
  
  莱因古尔德还警告,网络互联是一柄双刃剑,可能会生成两类社会: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写的国家通过电子网络控制的社会,或是快闪暴走族为了邪恶目的不断制造麻烦的社会。快闪暴走族背后多有控制“暴民系统”的导演在操纵。导演掌握着网民的通讯录、熟知对特定群体转发信息的手段。通过特定群体转发或者接力方式传递信息,可以引起群体痛苦或恼怒。快闪暴走族可放大一个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利用网络技术动员和组织抗议活动。他们通过网络签名抗议、电邮骚扰恐吓、人肉搜索、虚假信息、曝光丑闻、黑客行为,实施政治抗议活动。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诞生之初,无数美国青年为之兴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网站上出现越来越多不该出现的内容,破坏了社会秩序并影响国家安全与稳定。
  
  如果仔细分析美国网络空间全球战略特别是“21世纪治国方略”的行事手法,就会发现其与快闪暴走族如出一辙。在他国制造快闪暴走族,由美国导演通过网络策动街头暴动,而不像“冷战”时期,秘密派人到他国策动暴动。事实上,从互联网诞生第一天起,美国就将其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武器。不少美国政客坚信网络信息技术决定论,认为互联网将解决全球所有问题。比如,里根总统在1989年宣称,“芯片将会摧毁极权主义”。克林顿上任后,宣称“对互联网的控制是把果冻钉在墙上,白费工夫”。1999年,小布什宣称,“一旦互联网占据中国,就可以想象自由会如何飞翔”。
  
  2009年的伊朗总统大选引发骚乱,让中情局特工猝不及防,再向当地派人几乎不可能,互联网就成为无可取代的渗透手段。这也让中情局和其他美国机构尝到甜头。美国一位前情报官员甚至说:“中情局突然发觉,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网络空间的冲突在加剧,而美国的意识形态优势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几乎在每一次网络冲突中,发展中国家都陷于被动。“这一次,美国找到了它最擅长的战场,利用网络监管问题与一些国家较真,不会像它以往直接干涉别国那么令人反感。发展中国家常被逼得支支吾吾,有理也显得没理。”他补充说。
  
  近年来,随着脸谱、优兔、推特等社交网站的普及应用,互联网在俄罗斯、埃及、伊朗、白俄罗斯、缅甸等国家,日益成为反对力量重要的抗议工具。新的政治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组织也把论坛、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作为教室,把推特、脸谱、优兔作为指挥中心。例如,乌克兰政治活动分子利用脸谱组织大规模抗议集会;2001年,菲律宾反对派人士通过短信组织大规模抗议集会,导致总统埃斯特拉达因腐败罪名下台。2005年,法国的穆斯林青年通过短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组织了多场大规模骚乱。在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甚至战乱当中,社交网络也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