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2 > 第 3 章 叶多多: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第4节 海眼才是滇池最重要的补水来源

 

  自七十年代算起,滇池的污染由来已久,尽管历届政府都尽了很大的努力去治理和改善滇池的水质,但相对于迅速恶化的水质和生态,那些措施都显得杯水车薪,往往是原有的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善,新的污染又已形成。
  
  这种可怕的循环,犹如惯性巨大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着,旋转着。然而,有一个人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种循环,他就是张正祥。
  
  “如果说名字是事物的原型”,张正祥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当他还是一个少年时,他就尝到了饥饿的滋味。贫穷培养的滋味是那样地刻骨铭心,在滇池生态遭到毁坏的那些日子里,他再次咀嚼到了这种苦涩,他被那些赤裸裸的破坏行为深深震慑了。事实上,三十多年来,这种滋味一直弥漫在他的生命世界,连同那浑黄恶臭的滇池水一起融进了他的生活,并形成了他的“执著气息”,这种气息有着坚实的底层基础,是一种无法扑救的“烈火”。
  
  当他把侧着的头转向我时,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使他痛苦和快乐的深渊:他愿意承担起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把他的幸福和快乐交给滇池。
  
  然而,他也深知,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收成绝对不会一样,也就是说,不找到真正祸害滇池的罪魁祸首,要恢复滇池生态,还滇池一湖清水就永远是一句空话,那种令人惊恐的恶性循环将会继续下去。
  
  由此,他开始了向专家权威的挑战。
  
  有关专家认为,滇池的污染主要是由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造成的,即由于排污和流域土地广施化肥造成的,也就是说,滇池治污的重点主要就是控制点面污染源。而张正祥却把目光投向了海眼,从小生活在滇池岸边的经历使他敏锐地意识到,海眼才是滇池最重要的补水来源。照张正祥的说法,滇池水源主要由天上的雨水、入滇的河流,以及地下暗河、泉水三部分组成。地下暗河从滇池底部往上涌出来的水即为海眼,如果海眼消失,滇池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补充水源。滇池之所以久治难清、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眼的大量消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目前专家的说法完全是两回事。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设想,这种新的理念使他荡漾着一种难以言尽的激情。
  
  这个观点提出来容易,要从理论上论证,对于一个仅仅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来说,却比登天还难。
  
  “我不是单纯地保护滇池地表水,而是从源头开始,源头、流域、西山,包括滇池地下的暗河,因为滇池是由地下庞大的暗河组成的。”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早晨,张正祥带我去看“海眼”。随着小船远离岸边,水质清澈了不少。忽然,不远处的湖面冒出一大片大大小小的水泡,阳光下,似一盆盆泼洒的珍珠。张正祥兴奋地说,这就是海眼。
  
  据张正祥说,大的海眼,涌出的水柱大如蛮牛,连船只都很难靠近,围海造田给滇池造成了致命的危害,滇池被填掉了四分之一,很多海眼完全被围海造田的泥巴堵死了。张正祥的说法得到了世代生活在滇池边的农人们的证实。从小在滇池边打鱼长大的老人们都说,滇池早先有海眼上百个,就是现在也还有几十个。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滇池母亲病入膏肓?这是一个久久萦绕在张正祥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问题。
  
  在张正祥看来,滇池之所以成为高原最闪亮的明珠,全在于周边强大的地下暗河水系养育,砍伐森林,大规模地开矿、取土、采石,直接的后果将导致地下水的改变,等于断了滇池的血脉!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会加重污水滞留,湖底大量污染物淤积,水质富营养化加快,蓝藻爆发成灾,大量水生动植物灭绝。
  
  想想看,如果滇池今天的现状真的如有的专家称的仅仅是由于老化、城市排污、工业排污、农村排污造成的,那么,为什么几百万年前出生的滇池早不老化,晚不老化,偏偏就在八九十年代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急速老化了呢?为什么湖底淤泥在大规模的开矿、取土、采石来临时突然变得不可收拾了呢?还有,那些在滇池游弋了千万年的珍稀鱼类金线、银白鱼、油白鱼怎么说消失就消失了呢?如今,连海菜花也绝迹了!
  
  他的脑海里一直被这样的“为什么”纠结着,到了吃不香睡不着的地步。
  
  他开始到处找资料,省吃俭用买书籍,用知识武装自己。在他简陋的小屋里,到处都堆满了书籍、图纸和报纸,这些全都是张正祥多年搜集整理的与滇池有关的宝贵资料,他视为命根子的东西。如果说书籍和资料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知识,行走则让他找到了保护滇池的依据,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更多的时间,他奔走在山间湖边,琢磨滇池难治的主要原因。
  
  为彻底搞清滇池的地下暗河水系,为滇池的生态恢复找到真正的良方,张正祥默默地背起背包,开始了他的“霞客”行。
  
  十多年来,张正祥风餐露宿,靠着一双脚走遍了滇东北的千山万水,走遍整个滇池流域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山川,每一个溶洞、天坑、地缝,这期间写下的调查记录及绘制的地图至今已有一米多高。
  
  艰辛漫长的岁月,孤独渺茫的旅途,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啃一口干馒头,已记不清走烂多少双鞋,已记不清多少次困病交加,倒在路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实地考察,张正祥有了惊人的发现:烟波浩渺的滇池水主要由南北贯通、源多流长的西山庞大暗河地下水灌注而成湖!这又与《滇池水利志》得出的“滇池没有暗河注入”的结论大相径庭。
  
  蘸着汗水和心血,在昏暗的阁楼里,张正祥在视力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写成了调查报告《滇池是一个由多源头庞大西山暗河强流地下水注成的天然湖泊》。在报告中,他首次提出:在滇池西岸和普渡河东岸,以滇池暗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数百平方公里并形成了“蜈蚣”形河流;西山暗河在滇池西岸和普渡河东岸地表形成了数千个星罗棋布的泉点、龙潭、小天然湖泊,这些暗河,在滇池湖底形成了多处滚锅般向上冒水的“海眼”。而这些“海眼”正是滇池水体的主要来源。同样是在这份报告中,张正祥以十个提问的方式阐述了他发现的“海眼”现象。他最后总结说:大旱之年,金沙江、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都会出现严重的断流现象,而唯有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排水量大于给水量的滇池水位从来都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就在于西山庞大的地下暗河常年不停地给滇池补水。换句话说,滇池治污首先要保护好这些血脉一样强大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犹如滇池的造血机能,如果造血机能损毁,滇池必然面临死亡。
  
  为了证实他的发现和理论,也为了证实地下暗河被毁造成的危害,张正祥不断带媒体记者和环保志愿者们去看滇池白鱼口村一个叫小黑桥的水库。修水库之前,这里不仅是一个水量丰沛的大水塘,水里还生长有大量鱼类,一直是白鱼口村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水源地。但是,自2002年建成水库后,蓄水的第二年,水库水位下降,到第三年竟完全干涸了。从此,这个水库变成了牛的草场。对这个始料未及的结局,村民们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有关部门也没有找到确切原因和治理办法。原以为把水塘扩建为水库,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农业用水。哪知耗巨资修了水库以后,反而竟一滴水也没有了呢?现在,白鱼口的村民们不要说灌溉农田,就连生活用水都成了大问题。面对如此困境,张正祥经过长期调查认为,水库大坝压裂了地下暗河上的地表层,截断了暗河来水,水库必然要消失。
  
  指着干裂的库底,张正祥说,如果大量的地下暗河被压而改道不再流入滇池,后果不堪设想,小黑河水库的今天,就是滇池的明天!“一旦地下水被破坏,没有更多补充水源,滇池的水环境功能就随即丧失,再返清就难了。”
  
  顺着张正祥的手势往下看去,由于缺水,干涸水库底部的草长得并不好,从根部开始,土壤如同小片沙漠,荒芜成无止境的哀怨。草地稀稀拉拉,像刚做过化疗病人的头发。绿色的边缘泛黄,黄得令人神伤。
  
  因此,张正祥对于在滇池旁兴建疗养院、度假村的风潮,同样愤恨不已。他认为滇池的补水主要来自地下暗河,并找到了证据,而这些开发会使滇池的生态补给被切断。他说:“他们不敢承认暗河的存在。因为暗河一旦被有权有势的人承认,那么现在进行的许多开发将被勒令停止。”
  
  也许他的这些“发现”和“理论”被权威认定尚待时日,但一个农民,一个老人,能够以自己的脚板丈量土地,挑战专家,那份勇气与执著足以让人汗颜。
  
  不放弃不停止的奔走呼吁,他的理论终于冒了一点“泡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2003年4月19日,《云南信息报》报道《“疯子”发现滇池暗河》;同年6月18日《春城晚报》报道《专家称:滇池西岸确有血脉般暗流》。部分专家也说:地表水与地下水对滇池水有补给作用。降雨沿岩石溶道渗入,部分再通过总的地形构造向滇池方向排泄,慢慢形成地下暗河。如果大面积成片开设采石场,造成地表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水土流失,势必造成滇池的生态涵养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丧失,并影响那一区域的地下径流,造成地下径流的断流。这一说法与张正祥的“海眼理论”终于不谋而合。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