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社科心理 > 周易的智慧:鲁洪生教授开讲 > 第 7 章 《周易》为什么可以“推天道明人事”?
第3节 “与天地合其德”的理论依据

  从人的角度说,认为“人当顺从天道”的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认为是天人一体,人是天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天里边就已经包含人了,所以人就必须得遵循天的运行规律,人得遵循天道。
  
  2.认为人是天道所生,是依循天道繁衍出来的,所以人应该效仿天道去行事。
  
  3.说“天人一物”,天和人本来就没区别,天是大人,人是小天,它们是一致的,天道、人道是一回事,人道就更应该遵循天道了。
  
  《周易》整体思维把世界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即认为天体与人体是相类、相通、相渗透的;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是一理相通、一气相通的;是整体统一的。人生天地间,禀天地之气,天是个大人,人是个小天,“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等等。天人相通,天人感应。
  
  人们为什么会崇信天意?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二说得非常明白:“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衰气也,故藏。……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
  
  此所言之“义”,是指“合于时宜”。为政之道,顺乎天道,理阴阳,顺四时。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一解释“王”字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许慎《说文解字》即引董仲舒此语解释“王”字,并引孔子语证之:“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是否穿凿附会难以定夺,但反映的政治观念却是真实的。“通其道”,交通天地人,以天道为人道。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中说:“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沟通手段的独占是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一个主要现象……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
  
  《易传》的神学色彩虽然相较《周易》古经淡了许多,但仍旧不可能超越文化背景的局限,《易传》所说的天仍旧是有意志的、有道德的,所以才可能“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天道才可能预测吉凶,才可能具有威慑力;由天道引发的人道才会更有说服力。
  
  《周易》及传统文化中天的特征有:天是人道的神学依据;天意可通过占筮方式推知;天“惟德是辅”;“天命靡常”,天意会根据人的表现而改变;人的道德可以感动天,人的冤屈也可以感动天。
  
  国学大师钱宾四先生评价“天人合一”说:“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我们一致认为《周易》天人合一的天命观是唯心的,与近代科学不同,近代科学认为天人相分,各有各的运行规律。
  
  想不到现代科学居然为《周易》天人合一的天命观提供了很多依据。
  
  瑞士学者荣格早已发现《周易》“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在对世界起源的问题上,《周易》就与现代物理学存在相同的地方,都认为天、人在世界源起时本是合一的。
  
  现代物理学家分析物质构成,分子、原子、质子、粒子一层层分析,分析到质子的时候,就有惊人的发现,不同物的质子的结构居然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天、人的质子结构也当是相同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居然有了物理学的科学依据。
  
  《周易》认为太极生两仪,或以为太极是阴阳未分的元气,或以为太极为元气之前的无。现代天文物理学观察研究天体所提出黑洞理论、大爆炸理论,也认为世界源于无,世界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甚至有科学家发现反物质的存在,并在零下二百多度的环境下捕捉到反物质,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可使物质归于无。这些科学发现居然能成为《周易》太极观念的依据。
  
  更让人震惊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居然发现人之外的物,即《周易》中的天象也具有认知能力。
  
  科学家已经证明动物有认知能力,黑猩猩能制作简单工具,捕食深穴中的白蚁;牛羊在被杀前会流泪,会浑身哆嗦;狗的智商水平相当于6岁孩子,可以听懂人的语言,已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
  
  植物也有认知能力,给温室中的蔬菜播放音乐,蔬菜会随音乐节奏摆动,产量会提高;树木有温度,当砍伐它时,温度会急骤下降。
  
  水也有感知能力。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反复做了五万次的水试验,证明水有感知能力,并写出《水知道答案》,介绍他水试验的方法、结果。这本书已经翻译为中文,在内地的书店可以买到。江本胜对水说话,或将水放在瓶子里,在瓶子外面贴上写有不同感情色彩的标签,将这些瓶子放到冰箱里,在零下五摄氏度的环境下,通过显微镜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发现写有爱、善良等赞美文辞的水都结成六角形的结晶体,规整漂亮;而写有丑、恶等负面词语的水结晶体不规整,丑陋不堪,有的甚至不结晶。
  
  人身体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水有感知,知道答案,“相由心生”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西方生命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意识与物质(生理器官)有联系。当人心起善念时,身体会同步产生良性荷尔蒙;当人心生恶念时,身体会同步产生恶性荷尔蒙;现在医学研究证明人类大部分疾病与心理抑郁有关。
  
  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居然能够证明《周易》时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某些合理性。
  
  早在三千年前,《周易》的作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又是游戏的裁判的人治、心治是很难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历史也无情地证明了这个简单却极为重要的道理。
  
  我们不能将《周易》的“天人合一”观简单地归类于宗教神学,即便宗教神学也要辩证分析,借助宗教神学,借助天帝的神威,威慑约束君权,威慑约束人的德行,在任何时代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那么古人是怎么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的呢?这就要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了。
  
  在将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理流向顺序说,在认识世界、感悟义理、“推天道”时,多是先具象后抽象,先近后远,由人到天,先认识人有阴阳,男女交媾繁衍新的生命,再以同理认识天,天也分阴阳,阴阳交感推动事物发展。
  
  而在论证事理、“明人事”时,多是由天到人,天为论据。
  
  从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说,古人称《周易》源于“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思维方式为象数思维,现代思维科学中没有与《周易》象数思维完全对应的理论,我下面只能寻找、讲解源于“天人合一”哲学观、与象数思维存在一定关系的类比联想思维、整体思维、主体思维,以帮助大家理解《周易》的思维方式。
  
  所谓整体思维,是就象数思维将天人视为一整体而言。
  
  所谓主体思维,是就象数思维的标准、目的而言,终极目的不是解释客体的天,而是人的主体需求,时时处处以主体需求的标准、目的感悟天,再以天为论据“明人事”。
  
  所谓类比联想思维,是就天人之间相似相关的关系而言。在类比联想思维指导下,天道、人道之间只要存在着相似、相关的关系,就可以进行类比联想,并且古人将类比联想当做类比推理。于是,天道、人道之间只要存在着相似、相关的关系,古人就认为它们之间有逻辑关联了。于是,看天的运行是刚健的,那人也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一样自强不息。天道、人道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